袁應泰,字大來,鳳翔人,晚明官員,東林黨人。授臨漳知縣,築長堤四十餘裏,扞禦漳水,遷工部主事,起河南右參政,官至兵部侍郎。擢右僉都禦史,代周永春巡撫遼東,一個月後,代熊廷弼經略遼東。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大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沈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明朝追封為兵部尚書。清朝乾隆年間,追諡忠節。


    袁應泰,中進士,授臨漳縣知縣,動員民工築長堤四十餘裏,以防漳水泛濫。調任河內後,組織群眾穿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築25條堰,灌溉田畝數萬頃,使鄰縣也受益,政績為兩河之冠。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兵部武選司郎中,認真辦事,將假冒世職的數百人全部淘汰。不久,任淮徐兵備參議,山東遭災,他設粥廠救濟災民,又動員他們修城牆疏,浚城河,修葺孔廟,使災民都能飽食。袁應泰又將額外稅收及漕折銀數萬兩,全部用來賑濟災民,戶部彈劾他擅自動用官庫銀、糧。其時,他已遷為副使,遂借病回鄉。


    多年後,袁應泰被起用為河南右參政,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治水。當時,後金屢次興兵攻邊,袁應泰加緊練兵並修備武器,關外所需糧草、火藥之類都能及時供應,深受經略熊廷弼信賴。袁應泰被提升為右僉都禦史,代周永泰巡撫遼東。熊廷弼被罷官,袁應泰代理經略,他上疏說:“誓與遼東相始終,更願文武諸臣不懷二心,與臣相始終。”明熹宗對他嘉獎,並賜予尚方劍,袁應泰斬殺貪將何光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就作收複撫順的準備,決定用兵18萬、大將10人,將作戰計劃向皇帝奏報。


    袁應泰,精明能幹,但用兵非其所長,規劃也不周密,熊廷弼在邊防時,執法嚴格,部隊軍紀整肅,而袁應泰失之以寬,而且更動了往日的規章製度。時值蒙古各部遭大災,很多災民到關內乞討,袁應泰說:“我若不救,他們必將投敵;我招收他們,可增加兵員。”就下令招降,於是來他部隊歸順的很多。袁應泰將他們安置在遼沈兩城,有的暗中奸淫搶掠,居民深以為苦。於是,眾人議論紛紛,認為招降兵過多,可能暗中被敵人利用,也可能間雜著敵方間諜來日為內應,有叵測之禍。而袁應泰卻以為用蒙古兵抵抗清兵而自鳴得意,不久,遇到三岔兒會戰,蒙古人作先鋒,其中有二十多人陣亡,袁應泰就以此為理由淡化群眾議論。


    大批清兵進攻沈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出城奮戰,敗北而回。次日,蒙古降人果然作內應,使兩員大將戰死,總兵官陳策、童仲揆赴援,也陣亡。袁應泰就令奉集、鹹寧各軍撤退,全力守遼陽,並引水注入城河,沿河排列大炮,兵士環城守衛。清兵臨城下,袁應泰親自督率總兵官侯世祿、李秉成、梁仲善、薑弼、朱萬良出城五裏迎戰,被戰敗,死傷很多。


    當晚,袁應泰未進城,宿軍營中。第二天,後金軍掘開城西閘門排除城壕內積水,又派兵守住城東水口,渡城河大呼而到城下,雙方鏖戰很久。很多清軍騎兵衝到城邊,被戰敗的明軍向城外奔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清軍殺死,傷亡慘重。清晨,袁應泰進城,與巡按禦史張銓等分陴固守,監司高出、胡應棟等翻城牆逃走,人心離散。


    後金軍又攻城,袁應泰督率軍士持盾牌大戰,又敗陣。到傍晚,更樓起火,後金軍從小西門進城,城中大亂,很多居民點燈等待後金軍,婦女也盛裝在門前迎接,據說這是蒙古人所引導的。袁應泰在城樓上見此情況,覺得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對張銓歎息說:“你沒有守城的責任,趕緊走吧!我死在這裏!”說罷就佩了劍、印自縊而死,他的妻弟姚居秀也跟著自殺,仆人唐世明撫著袁應泰的屍體大哭,放火燒樓而死。此事傳到朝廷後,追贈袁應泰為兵部尚書,並隆重祭葬,封其子為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