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字慈明,東漢潁陰人。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位,若論才學,則數第一。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讚。荀彧的叔父。幼好學,年十二即通《春秋》、《論語》,研思經典,不應征命,達十餘年。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董卓專權時,複征爽,爽欲遁去,吏急止之,拜平原相,行至苑陵時又追拜光祿勳。任職三天又策拜為司空。爽自布衣升為三公,僅九十五日。與王允等欲共圖卓,會病死,著有《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公羊問》,共百餘篇。


    荀淑。為戰國荀卿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學識淵博,鄉裏稱其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遷升當塗長,當時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為師,後出為朗陵侯相。荀淑辦事明理,人稱為“神君”。


    荀淑有八子(儉、緄、靖、燾、汪、爽、肅)均為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名士,人稱“荀氏八龍”。如荀爽,十二歲通曉《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曇的孫子荀攸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稱讚他“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荀攸是荀淑的孫子,濟南相荀緄之子,曹操的重要謀士,官至尚書令。傳說荀淑死後,八子在塚頂各植柏一株,故稱八柏塚,塚西北有散塚八個為八子葬處,時曠年久,八塚已為平地。八龍塚呈園形,高約5米,周長約100米。


    荀爽從小聰明好學,專心研究典籍,十分刻苦勤奮,12歲時就可以讀懂《春秋》、《論語》,連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他說:“可以為人師。”於是荀爽更加刻苦讀書,喜喪之事不參加,朝廷征召之事也不應,漢桓帝延熹九年,因太常趙典的推薦,拜郎中,後來棄官而去。他又因為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退於漢水濱達十餘年,專心以著書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後又收集漢朝曆史的成敗事跡為後人警戒,作《漢語》,又作《公羊問》、《辨讖》,加上其他的論敘,題為《新書》,此書共有百餘篇,但此書後來都殘缺了。


    後他見董卓殘暴不仁,一定要傾覆國家,於是與王允謀劃打算除掉董卓,但還沒有實施之前就病卒,生前僅有一女荀采。荀爽和董卓的關聯還要從何進開始說起,那段時間荀爽是何進身邊的從事中郎,然而何進卻在這一年被人殺死,而朝廷原本對荀爽的詔命,也就暫時中斷了,董卓聽聞了之前荀爽的事跡,於是便想要繼續征召他成為朝廷的官員,可是荀爽卻不想在這種混亂的時刻進朝為官,更不想為董卓做事,然而因為官員不斷地催促他,荀爽就是想要逃離都沒有辦法,所以被封為平原國相,之後又成為光祿勳。


    董卓將國都遷往長安地區,然而當時有官員力圖反駁,荀爽看到董卓已經十分地生氣,害怕那兩個官員會被殺死,於是上前勸慰董卓,這讓董卓更加欣賞他,很快就讓他一起遷往長安地區,然而實際上荀爽是十分厭惡董卓的,覺得他太過於殘暴,一定會讓整個國家覆滅,所以他和一些智謀出眾的人準備一起討伐他,並且在暗中悄悄的製定計劃,可是在還沒有行事之前他就離開了人世,而他心心念念要廢除的董卓,也終於被他的侄子荀彧聯合眾人殺死。


    據《後漢書·荀爽傳》記載,“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並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隋誌》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舊《唐誌》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學思想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輯荀氏《易注》。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如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棟撰《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