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當下親自點了兩百乘戰車,掩殺宋營;剩下的兩百乘戰車,隨時準備阻擊齊軍。


    宋軍本來就已經支撐不住了,此時再有兩百乘魯國戰車殺到,那不潰敗就見鬼了。


    南宮長萬仗著自己力大戟猛,並不害怕,獨自在後麵掩護宋軍。而魯國軍隊一向瞧不起宋軍,見宋軍潰逃,不肯放過,一路窮追,一直追到宋國境內的乘丘。


    南宮長萬受不了了,原本自己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去討伐魯國,如今被人家打敗了還不說,還追回自己家裏來打,這不是丟人丟到家了嗎?自己號稱天下第一勇士,這臉往哪裏放?


    想到這裏,南宮長萬什麽也顧不上了,他掉轉車頭,奮力向魯軍沖了過去。


    要承認,南宮長萬確實很厲害,單打獨鬥,魯軍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公子偃雖然勇猛,在南宮長萬的麵前就顯得不好使了,要不是魯國勇士遄孫生幫忙,早就掛了。即便是兩人雙戰南宮長萬,也是守多攻少,盡處下風。


    魯莊公就覺得奇怪了,心說真夠邪門,南宮長萬這廝怎麽突然來勁了?難道主場優勢真的這麽神奇?


    想到這裏,魯莊公順手抄起金僕姑來。金僕姑是什麽?魯國產的一種弓,在當時屬於最尖端的武器,特點是射擊精確度高,射程遠,類似現代的狙擊步槍。魯莊公抄起弓來,搭上金翎箭,瞄準,放箭。


    第99節:管仲的富民政策(2)


    別說,先進武器就是先進,這一箭的飛行軌跡十分平穩美妙,穩穩地紮進了南宮長萬的肩膀,南宮長萬慘叫一聲,拿不動長戟,被魯軍一擁而上,當場活捉。


    施瓦辛格也有失手的時候啊。


    有趣的是,宋國是一個很喜歡打仗的國家,很喜歡侵略。但是,他們幾乎就沒有打過勝仗,他們的軍工產業似乎就是用來給別的國家提供戰車的,很像後來某個時期的義大利。


    更有趣的是,直到有一天,宋國終於雄起了一回的時候,他們卻因此被六國聯軍滅亡了。看來,侵略不一定就是強大,而強大不一定就能夠生存。這是後話。


    宋軍被魯軍一戰打回了老家,戰車損失一百餘乘,主將被活捉。


    其實,在魯莊公親率大軍增援公子偃的時候,齊軍就得到了消息,但是,鮑叔牙不敢去支援宋軍,一來宋軍已經潰敗,去支援他們也沒有多大用處;二來魯軍並沒有全軍而出,如果自己貿然支援宋軍,那麽很可能被魯軍從後麵掩殺。因此,齊軍堅守營盤,不敢出動。


    等到魯軍活捉南宮長萬的消息傳來之後,鮑叔牙嘆了一口氣,下令:"撤。"


    齊軍撤了,魯莊公並沒有追擊他們,他不想把仇恨結得這麽深。


    --改革啦,開放啦


    鮑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齊國。


    在路上,他在考慮一個問題:"在管子麵前,我是不是很沒有麵子?"


    最終他考慮明白了:"與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該考慮麵子的問題。"


    所以,回到齊國,鮑叔牙直接去找齊桓公了。


    "老師,別擔心,咱們接著幹,這次給你六百乘戰車。"齊桓公怕老師不好意思,自己先開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們錯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們高明,為什麽不聽他的呢?再這樣,隻怕他就離開齊國了。聽他的吧,別打了。"鮑叔牙是個實在人,知道錯了他就會承認。


    其實,齊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覺得還是聽管仲的比較好。


    內閣會議。


    "各位愛卿,我錯了。"齊桓公上來直接認錯,大家都吃了一驚,還沒有國君這樣爽快地認過錯。


    管仲鬆了一口氣,他最擔心齊桓公上來就說"咱們接著跟魯國幹"。


    "從今天開始,仲父全權處理國內國際事務,各位有什麽事情,首先要報仲父。仲父認為他可以決定的,不用請示我。認為需要跟我商量的,隨時來找我。散會,我要打獵去了。"齊桓公說完,轉身走了。


    就這麽簡單。


    有的時候,歷史就這麽簡單。


    管仲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了。他製定了兩個原則:一、穩定壓倒一切;二、先富民,後強國。


    我們來看看管仲是怎樣治理國家的,看過之後,不要不相信,不要以為管仲是美國總統,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理。有人說中國重孔子而輕管仲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悲哀,也許真是這樣,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


    一個國家怎麽樣才能和諧呢?怎麽樣才能穩定呢?管仲認為,分業管理是要點。他把老百姓分成四個類別:士、農、工、商。這四類人之間職業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們之間最容易出現矛盾,也容易使人見異思遷,導致社會混亂。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業、三國五鄙製度。讓士、農、工、商四民互不雜處,各歸所屬,父子相襲,安居樂業。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於國都,農民居於郊野。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家和高家各管五個鄉。


    國都中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這就是"三其國"。每級各設官長,各負其責,每年正月鄉長向國君報告治理情況。對在郊野的農民,三十家為一邑,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三鄉為一縣,十縣為一屬。這就是"五其鄙"。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這一套管理方法簡稱"分居"和"定業","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業分居,好處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定業"就是父業子承,促進社會分工的專業化和技術化。


    這樣的社會管理體係十分科學,成為其後各個朝代的範本。令人敬佩的是,這樣的管理體係並不是戶籍製,並不限製人口流動,更沒有像後來的秦國那樣搞成連保和連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為天的思想。


    --其次,農業是根本


    那個年代是農業社會,農業被管仲放在絕對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對於農業的論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構成等等絕對技術性的東西都說得清清楚楚,可見管仲是個怎樣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土地的重要性,講述農業的重要性。


    第100節:管仲的富民政策(3)


    管仲認為,歷代統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國富而粟多",而糧食來源於農業,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視糧食的。


    "地博而國貧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國貧者,舟輿飾,台榭廣也。"開闢土地是管仲始終強調的,而開闢了土地國家依然貧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農業的水準絕對是大學教授級別的,齊國有多少種土壤,什麽土壤適合種植什麽樣的植物,什麽樣的季節應該進行怎樣的農業活動,多大的土地能夠養活多少人等等,都說得清清楚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原來這才是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原來這才是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