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實錄。作品裏的108個短篇象徵了靈魂探索、自我發現的旅程。


    作者伊莉莎白·吉爾伯特30歲以後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在令人疲憊的婚姻結束之後,她在義大利、印度、印尼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己——到義大利品嚐美食,盡享感官的滿足,在世上最好的比薩與美酒的陪伴下,靈魂就此再生。在印度,與瑜伽士的接觸,洗滌了她混亂的身心。峇裏島上,她尋得了身心的平衡。在這一整年的追尋快樂與虔誠之間的平衡中,她終於發現:“拯救我的人,並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這本書出版後成為紅透全球的女性心靈勵誌作品,在2007年全美年度暢銷排行榜名列第三。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elizabeth gilbert)小說家、新聞記者、兩度獲得national magazine award 深度報導獎,作品thest american man 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賽名單及2002年紐約時代年代好書,故事集pilgrims獲得paris review 最佳新人小說等獎項。曾為知名雜誌gq、bazaar、the new york magazine撰稿。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1節:序言"第一○九顆珠子"


    序言"第一○九顆珠子"


    在印度旅遊的時候--尤其在聖地和道場遊覽之時--你會看見許多人脖子上戴著念珠。而你也能看見許多老照片裏的赤裸、削瘦、令人望而生畏的瑜伽士(或有時甚至是肥胖、和藹可親、容光煥發的瑜伽士)也戴著念珠。這些珠串稱為"念誦謦"(japam)。數個世紀以來,這些珠串在印度被用來協助印度教徒與佛教徒禪坐默禱時保持心神集中。一手握著念珠,以手指一圈圈撚弄--每復誦一次咒語,即觸摸一顆珠子。中世紀的十字軍朝東方推進、進行聖戰時,目睹朝聖者手持這些"念誦謦"祈禱,頗為讚賞,於是把這個構想帶回歐洲,成為玫瑰念珠。


    傳統的"念誦謦"串有一○八顆珠子。在東方哲學家的秘教圈子裏,認為"一○八"是最吉祥的數字;這三位數是三的完美倍數,其組成部分加起來等於九,而九又是三的三倍。而"三"這個數字,自然代表了至高平衡,隻要研讀過三位一體或審視過高腳凳的人,都深明其理。由於本書寫的是我為追求平衡所做的種種努力,因此我決定賦予它以"念誦謦"的結構,將我的告白分為一○八個故事,或珠子。串連而成的這一○八則故事,又分成三個段落:義大利、印度與印尼--即我在這一年自我追尋期間所造訪的三個國家。這樣的劃分,意味著每個段落有三十六個故事,就個人層麵而言很得我心,因為我正是在三十六歲時寫下了這些文字。


    趁我還未深入討論數字學這個主題,容我下個總結:將這些故事以"念誦謦"的結構串連起來,這個想法也頗讓我開心,因為這很……結構化。真正的心靈探索,往往致力於建立係統化的原則。追求"真理",並非某種在場人士皆可參加的愚蠢競賽,甚至在這種人人皆可參加什麽的偉大時代亦不是。身為追求者與寫作者,我發現盡可能抓穩珠子不無助益,讓我的注意力得以更為集中於我想達成的目標。


    每一串"念誦謦"都有一顆特殊、額外的珠子--第一○九顆珠子--懸盪在一○八顆珠子串成的平衡圓圈外頭,有如綴飾。我以為這第一○九顆珠子是為了應急備用,就像漂亮毛衣的附加鈕扣,或是皇家幼子,但它顯然是為了一種更為崇高的目的。當你的手指在祈禱時接觸這個標記,你應當暫停專注凝神的禪坐,而感謝你的老師們。因此,在本書開始之前,我在自己的第一○九顆珠子這兒暫停一會兒。我向我所有的老師致謝,他們以各種奇特的類型出現在我這一年的生命之中。


    我特別感謝我的印度導師,她是慈悲的化身,寬大地容許我在她的印度道場中學習。我也要藉此機會說明,我所描述的印度經驗,純粹出自個人觀點,而非以理論學家或者任何人士的官方發言人的身份發言。因此我在本書中將不提及導師的名字--因為我無法為她代言。其實來自她的教誨言語,本身即是最佳代言。我亦不透露她的道場名稱與地點,這是為了讓這所學校免於它不感興趣、亦無力掌控的機構宣傳事宜。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本書從頭到尾零散出現的那些人物,因為種種原因,都非以原名示人。而我也決定更改我在道場遇見的每一個人--印度人與西方人--的名字。這是為了尊重多數人之所以從事心靈朝聖,並不是為了往後成為書中人物之故(當然,除非他們是我)。關於這項自訂的匿名政策,隻有一個例外。來自德州的理查的確名叫理查,也的確來自德州。我想要採用他的真名,因為他是我在印度生活期間的重要人物。


    最後,當我詢問理查能否讓我在書中提及他從前吸毒、酗酒的往事……他說有何不可。


    他說:"反正,我一直在想方設法如何告訴大家這件事。"


    不過,首先讓我們從義大利開始吧……


    第三部印尼


    或說"就連內褲裏頭也覺得不同";或說"三十六則追求平衡的故事"


    73


    我這輩子從未有哪回像抵達峇裏島時更無計劃。在我漫不經心的旅遊史中,這是最糙率的一次登陸。我不清楚住哪裏,不清楚要做什麽,不清楚兌換率,不清楚在機場如何叫計程車--甚至不知道到哪裏叫計程車。沒有人期待我到來。我在印尼沒有朋友,連朋友的朋友也沒有。帶著過時的旅遊指南旅行且放著不讀,這造成了一個問題:我沒搞清楚自己即使想待在印尼四個月,也不被允許。我在入境時才發現這件事。結果隻被批準一個月的觀光簽證。我沒想過印尼政府並不樂意讓我在他們的國家愛待多久就待多久。


    第2節:印尼故事(1)


    和善的入境檢查員在我護照上蓋章,準許我在峇裏島隻待整整三十天。我以最友好的態度問他能否讓我待久一點。


    "不行。"他以最友善的態度回答。巴厘人以友善知名。


    "我應當在這兒待三或四個月的。"我告訴他。


    我並未提及這是"預言"--兩年前有個年老而且很可能精神錯亂的巴厘藥師,在看過十分鍾我的手相後,預言我將在此地待上三或四個月。我不曉得如何說明此事。


    但現在想想,這位藥師究竟跟我說了什麽?他果真說我會回到峇裏島,與他同住三四個月?他果真說與他"同住"?或者他隻是要我人在附近的話,順道再去看他,再給他十塊錢看一次手相?他是說我"會"回來,或是我"該"回來?他果真說了"回頭見"或"再見啦"?


    打從那天晚上起,我未曾與藥師有過聯繫。反正我也不曉得如何和他聯繫。他的地址是哪裏?"陽台上的藥師,印尼峇裏島"?我也不清楚他是生是死。我記得兩年前見麵時,他似乎相當老;在那之後,他可能遭遇任何事情。我隻確定他名叫賴爺,記得他住在烏布鎮郊的村子裏。卻記不得村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輩子做女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伊莉莎白.吉爾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伊莉莎白.吉爾伯特並收藏一輩子做女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