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訪問倫敦,裏根又發表了講話。他又重申了他在1982年對英國上下兩院的演講中所闡述的“裏根主義”的要點,並對“民主化”的前景表示了更為樂觀的態度。裏根總統在過了6年之後又重返倫敦發表的講話,實際上是他在訪蘇之後對正在急劇變化著的蘇聯和華約集團國家發起的重大攻勢之柴契爾夫人對裏根的這次講話表示了極大的歡迎,她把它稱為“最具典型意義的攻勢之一”。聯繫到後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劇變,這位“鐵娘子”不無得意地說:“無論是他還是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如此接近勝利;但是很清楚,我們一直為之戰鬥的‘民主化的十字軍東征’已經取得了偉大的進展。”


    5個多月之後,曾經在倫敦壯懷激烈、慷慨陳詞的羅納德·裏根總統即將任期屆滿,而10天前剛拿到白宮金鑰匙的前副總統喬治·布希行將“踐祚”,正是在這樣一個節骨眼上,1988年11月18日,美國首都白宮舉行了一次盛大晚會。與會的除了駐華府的各國使節和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知名人士外,還有12天前結束波蘭之旅、遠道趕來欣臨盛會的柴契爾首相。她向8年來共同構築並不斷加固英美“特殊關係”大廈的“老戰友”話別,向新當選的總統布希致賀。賓主在晚會上敞懷歡敘,共同為英美關係的牢不可破舉杯慶祝。


    但是,曾幾何時,英美“特殊關係”在布希總統就職之初,即開始麵臨著重大挑戰:柴契爾夫人與前總統裏根一致決定拒絕蘇聯關於裁減短導的“新零點方案”,以及盡快更新業已部署在西德的短導,先是遭到蒙受國內越來越大政治壓力(即西德人民不主張對蘇過於強硬,懼怕核冬天的降臨)的科爾總理由持異議到堅決抵製,緊接著1989年4月在布魯塞爾為紀念北約成立40周年的首腦會議上,美國總統布希也一反常態,不僅改變了以前同英國在短導問題上的相同立場,對西德作出了讓步,而且提出了一個全麵、大幅度地削減歐洲常規軍備的方案;放棄不與蘇聯談判削減短導的立場;甚至不再堅持立即作出短導現代化的決定,他同意西德總理科爾的建議,將短導現代化推遲到1992年再議,等等。聽著布希總統的發言,柴契爾夫人大感意外,開始有了一種被出賣了的感覺。由於其他西方各國首腦都不反對同蘇聯就短導問題展開談判,惟獨這位“鐵娘子”仍然堅持原來的強硬立場,即力圖避免新的“第三個零點方案”的出台,防止歐洲非核化。看來,這種強硬立場在變化了的現實麵前已形同“強弩之末”,不再起作用了。這樣,英美關係正在有失所恃,冰山難靠。這樣,西方陣營內部也在緩慢分裂。這時,一向以強硬著稱的柴契爾夫人顯然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而為了維護北約表麵上的團結,她又不得不接受既成的現實,同意大家所達成的一致。這次首腦會議還提出了北約90年代的新戰略,即對蘇聯和東歐國家從軍事遏製為主到實行和平演變的戰略,發動以政治和經濟為主要手段的和平攻勢。


    北約首腦會議開過才一個多月,1989年5月31日,布希在美國緬因州的一次講話中,又把西德稱為“領導夥伴”。顯然,布希總統的觀點大異於其前任裏根,他似乎是在把美德關係置於美英“特殊關係”之上,這是最令“鐵娘子”所不能容忍的一個現實。


    1989年夏,東歐國家先後發生巨變:繼團結工會在波蘭6月的大選中取得勝利之後,匈牙利也加速了其本國的自由化進程,開放了它與奧地利的邊界,大批東德“難民”紛紛湧入西歐諸國;成千上萬的人口流失和洶湧澎湃、有增無已的大規模群眾示威導致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下台;同年11月10日,作為冷戰象徵的柏林圍牆被推倒;緊接著,是捷克斯洛伐克政權的土崩瓦解和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的被處決,東歐國家似乎在一夜之間大異其狀、無復舊觀了。


    東歐各國的劇變,表明蘇聯的解體已在所難免。柴契爾夫人麵對這目不暇接的風雲變幻,自然感到歡欣鼓舞。這時,從政治家的敏銳感覺出發,她已在深入思考北大西洋公約的去向了。必須強調一點的是,這位“鐵娘子”對北約前景的思考的確具有超前性的“先知先覺”:她不僅堅持北約要實現核武庫的現代化,反對更改已實施了40年的“靈活反應”戰略,而且主張擴大北約的作用和範圍。她在1990年6月的北大西洋公約理事會上,曾對這一係列“先見”作過精闢的論述和發言。柴契爾夫人說道:


    “北約應更多地考慮來自其他方麵對我們安全構成的威脅嗎?沒有這樣的保證,即我們的安全所麵臨的威脅會在想像中的穿越中大西洋的某條線上停下來。……在下一個世紀,我們將再次嚴重依賴中東的石油。伴隨著高精武器和軍事技術在中東這樣地區的擴散,對北約領土的潛在威脅可能更多地來自歐洲以外。針對這一背景,對北約國家來說惟一深謀遠慮的做法是保持發揮多種作用的能力,維持更為靈活的和多種多樣的軍事力量。”


    果不其然,兩個月之後,即爆發了海灣戰爭,北約麵對的已不是冷戰時期來自蘇聯和華約諸國的威脅,而是一場新的嚴重挑戰了。


    此前的1990年4月13日,英美兩國首腦在英屬百慕達群島1的哈密爾頓舉行會晤。在這次會談中,布希和柴契爾夫人都希望由英國主持召開一次北約首腦會議,討論未來的戰略問題。此外,雙方都明確支持戈巴契夫,並強調繼柏林圍牆倒塌後統一的德國應當成為北約的一部分。這次百慕達的英美兩首腦的會談雖僅持續了4個小時,但因為它是在美蘇首腦於5月末會晤之前舉行的,所以英美“特殊關係”(即事先兩國首腦溝通、定調)此時又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


    1百慕達群島位於北大西洋中西部,距北美大陸約928公裏。由120多個小珊瑚島組成,僅20個島有居民。麵積總計53平方公裏。首府哈密爾頓。


    1990年7月5日,倫敦的北約首腦會議在經過兩天的討論和磋商後,於7月6日閉幕。會後發表了《倫敦宣言》。正如美國總統布希所說的,這次會議是北約“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倫敦宣言》呼籲蘇聯和華約成員國與北約締結一項“互不使用武力”和“不再相互敵對”的聯合和解聲明,並為達成歐洲常規裁軍協議原則上確立了日程:力爭在第一年內就簽訂第一階段裁減歐洲常規力量條約。這次北約首腦會議還提高了核門檻,重新確立了使用核武器的底限,同時強調在常規力量取得低水平均衡的條件下,不把使用核武器當做對付大規模常規進攻的首要選擇,從而減少了對核武器的過分依賴。


    柴契爾夫人對以美國建議為藍本的《倫敦宣言》持有若幹保留。這位“鐵娘子”認為《宣言》改變了北約奉行多年而且行之有效的“靈活反應”戰略,認為把核武器作為“最後使用的武器”,到頭來將會瓦解北約使用短程飛彈的可信度。她在其《唐寧街歲月》一書中這樣寫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柴契爾夫人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燕並收藏柴契爾夫人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