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政府同美國裏根政府的關係十分密切,英美那種“特殊關係”似乎得到了確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方所極力強調的英美“特殊關係”,到1970年希思執政時已不復存在。當時的提法是“自然關係”,即主張歐美之間建立“平等夥伴關係”。1974年工黨上台後,強調發展“傳統的英美友誼和合作”,不再提“特殊”二字,希思政府則幹脆把它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柴契爾首相上台伊始,即反覆強調英美關係的重要性,認為美國是英國的“最主要的盟國”,肯定西歐需要美國的核保護傘,強調“美國如不留在歐洲,歐洲和自由世界將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衛”。她在1979年12月首次訪美;1980年3月,她又再度訪美。這說明“鐵娘子”對英美關係“特殊性”的重視。當裏根總統入主白宮後,與“鐵娘子”成為一東一西的絕妙搭檔,西方輿論不時對他們在政治和氣質兩方麵作過對比:他們都是信奉貨幣主義的政治家,都主張對蘇聯毫不妥協,採取強硬姿態;他們都奉行極右翼的內外政策,對工人運動不予認同,意識形態上都與共產主義誓不相容。有的媒體甚至認為,柴契爾夫人的當選對裏根的競選是一大鼓舞,而裏根的問鼎白宮又是對柴契爾夫人的強大支持。他們兩人幾乎同時在大西洋兩岸兩大重要盟國執政,重又恢復了邱吉爾開創的英美關係的蜜月期,走上了“特殊關係”的道路。在他們的極力推動下,保守主義在80年代重新抬頭,一度成為西方政治的主流。


    的確,裏根在柴契爾夫人眼裏簡直是個難得的知音。他們在個人理想與價值觀念方麵簡直是同一模式。柴契爾夫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隨著時間的流逝,英國模式對其他大陸其他國家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麵。但裏根的當選則具有更加直接和更加根本的重要性。因為它表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力量,美國正在重新確立它在領導世界事務上的自信心。我從未懷疑這一變革的重要意義,並從一開始就把盡我所能加強和推進裏根的勇敢戰略視為我的責任,以贏得正在被西方失去的冷戰。”


    1981年2月15日,羅納德·裏根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之後才一個月,柴契爾夫人就作為他邀請的第一位外國首腦,訪問了華盛頓。


    柴契爾首相一踏上大西洋彼岸,便受到最熱烈、最隆重和最豪華的國賓禮遇,裏根總統熱情擁抱他的這位來訪者,柴契爾首相則親吻了這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麵頰,據說裏根是國際舞台上惟一獲此殊榮的男士。接著,他們就非常廣泛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


    這次訪問主要是象徵性的,無非是要向世人展示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和共同幹預國際事務的決心。柴契爾首相最後在與裏根總統分手時表示:“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您想尋找朋友幫助,我們將隨時準備著。”


    東西關係固然顯示出“鐵娘子”頑強捍衛英國利益的決心,但柴契爾夫人榮登首相寶座之後麵臨的最為棘手、最為緊迫的涉及英國利益的難題,倒是處理羅得西亞問題和英國對歐洲共同體承擔的巨額費用問題。


    羅得西亞問題由來已久,這裏不妨長話短說。


    羅得西亞原為“大辛巴威”,位於非洲東南部,得名於8—10世紀,意為“石城”,當時即有相當發達的文化。19世紀末,英國殖民主義分子羅得斯侵占了辛巴威,建立了“英國南非公司”,將它改稱為南羅得西亞和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後來取得了獨立,成為尚比亞共和國。南羅得西亞從1923年起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掌權的為當地的白人種族主義者。他們隻占當地人口的5%,卻占有全國一半以上的沃土;而占人口94%的非洲黑人卻被驅趕到占全國土地麵積一半的貧瘠地區。白人種族主義政權對黑人施加極不人道的經濟和超經濟剝削和壓迫,並對周邊鄰國侵淩不已。1965年11月,種族主義者揚·史密斯不顧英國政府反對,強行宣布“獨立”,並於1970年3月改國名為“羅得西亞共和國”。他們的行徑不僅激起辛巴威人民的強烈反抗,而且激起非洲和國際社會的同聲譴責。前工黨威爾遜政府和保守黨影子內閣都始終堅持對史密斯政權實施經濟製裁。


    在鬥爭中,產生了辛巴威非洲聯盟(簡稱“民盟”)和辛巴威非洲人民聯盟(簡稱“人盟”)。他們堅持遊擊戰,決心用武力推翻史密斯政權,同時強烈要求英國政府向史密斯政權施加更大的壓力。後來,在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之前不到一個月,史密斯曾在辛巴威導演了一次“大選”,推出了以黑人主教穆·佐雷為首的黑人居多數的政府,他自己隻任不管部長。但這個傀儡政權孤立無助,內戰始終平息不下來。


    1979年8月,第22屆大英國協首腦會議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剛當上首相不久的柴契爾夫人偕同外交和聯邦事務大臣卡林頓勳爵出席了會議。會議達成了一個由大英國協負責監督而實際由英國負責的羅得西亞權力過渡方案,開得極為成功。尚比亞總統卡翁達在送別柴契爾夫人時,熱情擁抱了她,還讚揚說:“鐵娘子為昏暗的地平線上帶來了一線曙光。”於是,這個久拖不決、涉及英國與非洲各國關係和大英帝國形象的老大難問題,總算邁出了解決的良好一步。


    1979年9月10日,柴契爾政府根據這次大英國協首腦會議的建議,在倫敦主持了辛巴威有關各方代表參加的製憲會議。同年12月21日,與會各方簽署了“羅得西亞”和平協議。1980年2月27日至29日,辛巴威根據協議舉行了議會選舉,穆加貝領導的“民盟”在選舉中獲勝,組成了一個包括“人盟”領袖恩科莫在內的聯合政府。同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終於宣告成立。


    這樣,柴契爾夫人總算如願以償,實現了她在大選中的莊嚴承諾:當選後立即解決羅得西亞問題。而羅得西亞問題的順利解決,無疑是這位“鐵娘子”的一大政績,也為英國形象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柴契爾首相上台之後,雖然積極推動西歐各國聯合起來,以對抗另一超級大國蘇聯的軍事優勢,但並不熱衷於同西歐國家搞一體化。這是因為,英國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落後於西歐各國,本身又不是農業大國,而在上交給共同體的會員費中的一部分是用於補貼共同體國家的農業生產,然後再向他們進口大宗的農畜產品,用本國有限的金錢去資助別國的農業生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柴契爾首相對英國為加入共同體而被分攤巨額經費一直心存疑慮和戒心,她根據負責調查這一費用的財政部官員彼得·米德爾頓所提供的確鑿數據,得知英國為參加共同體而多承擔的會員費用竟高達10億英鎊,不禁拍案而起,憤憤不平。


    1979年11月,柴契爾首相執政後第一次參加歐洲共同體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首腦會議,討論共同體1980年的財政預算。她在會上強烈要求削減英國支付的巨額會員費,“鐵娘子”的言詞之尖銳和態度之堅決使與會首腦大為震驚,她甚至把共同體的預算稱為偷盜英國國庫的罪行,使西德總理施密特和法國總統德斯坦怫然作色,幾乎使首腦會議瀕於破裂。直到會談結束前的最後5分鍾,這位“鐵娘子”才稍稍作了點讓步:她仍然反對共同體提出第二年減少英國3.5億英鎊會員費的方案,但同意就這一問題再次舉行會談。這位英國首相認定共同體僅是一個以犧牲英國利益的政治舞台,對英國弊多利少。她緊緊盯住的是現實好處、英國切身利益和英美的“特殊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柴契爾夫人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燕並收藏柴契爾夫人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