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魅力所在,隻有這樣的作品,帶有思考的品行,黑格爾講過在審美過程當中,思考也是快感。對讀者來說,你能引到讀者思考其實是種快感,思考不是一種負累,思考不是負擔,一個作品能夠讓觀眾,能夠讓讀者進行思考的話,黑格爾說是一種快感,是一種快感範疇的。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就是你提出問題,你展開問題,你又解決了問題,這個讀者沒什麽思考,讀者隻有期待,而不是思考,大家知道嗎,隻有期待,而不是思考,期待著你趕快把結論拿出來,他真拿出來了,這就是期待。期待也是文學審美的一個方麵,但是這個方麵是層次比較低的方麵,不是層次很高的方麵,我們在研究閱讀心理學和觀眾心理學的時候,我們在講人類的審美層次的時候,引起觀眾的期待它是叫做淺層的審美機製的調動。深層的審美機製有好多,其中一個就是思考,思考不是在看的過程當中思考,看完以後還在思考,這兩個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到底怎麽回事,它很真誠地暴露出來了。但是在我的心目當中,我還會延續下去,這就是投入思考。
藝術魅力不是說形容詞有多少,藝術魅力不是說裏邊出現了,多麽美妙的畫麵,這個魅力實際上,最後要落入接受者的心裏,接受者也投入思考,接受者也納入兩難,你魅力就無窮了。作者真誠地把自己的艱難的思考,遞交給讀者和觀眾,觀眾在欣賞的過程當中,接受了這種艱難,他們一起投入了思考,於是就獲得了黑格爾所說的思考快感。黑格爾所說思考的快感,不是指哲學家的思考快感,他指的是審美過程當中,也有思考的快感。
餘先生是治戲劇史的大學者,戲劇是講究結構的。那麽餘先生今天的演講也是非常講究結構,雖然他講的是藝術的兩個未知結構帶給作品的偉大的藝術魅力。也就是說任何一部的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大作家之所以偉大,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的作品寫出了人類所共同的,終極的悲劇宿命。餘先生的話,就是把它概括為作品當中,背後所應該具有的兩難結構,和未知結構。今天的演講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再見。
6月10日 《悅耳的老舍》 範亦豪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1日 10:17
主講人簡介:
範亦豪:1936年生於北京;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1978年至今,先後任青海師範大學中文係講師、副教授、係主任及天津外貿學院、南開大學教授;中國老舍研究會學術顧問;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魯迅研究》等有影響的學刊上發表過老舍研究、魯迅研究、詩歌和戲曲研究等論文多篇。
兩次獲省級科研論文獎。從事老舍研究二十餘年、任中國老舍研究常務理事和副會長多年。曾應邀赴日本、義大利和香港、澳門等地講學。
內容簡介:
讀老舍,讀出聲來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話讀,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話,那你就進入了一個音樂的世界。那是美,是享受、是藝術的。老舍說:“好文章不僅讓人願意念,還要讓人念了覺得口腔是舒服的”。走進那音樂世界,從語音角度發現老舍的魅力。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時子,她是研究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的前輩。她聘中國人當講師有三個條件:有學問、不會日語和漂亮的北京話。有了這樣的條件就保證了他們的“聽”老舍。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親自主持他的學員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獨特的美,像一位京劇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詠嘆調。
老捨生在北京、生為旗人,算是得了雙重的“天賜”。對老舍的語言來說,老舍的悅耳,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作為原材料的北京話是一種在音樂性上特別講究的方言。北京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北京話經過作為官話和國語幾百年的打磨和提煉;北京話在元代就被定為“四海同音”的“中原之音”;明代已被稱為官話;清代的雍正明令全國官吏和參加科考的讀書人都必學官話;民國時期北京話再次被定為國語的標準音,這個過程其實是互動的,一方麵首先是全國廣大知識者學北京話、說北京話;而反過來,四麵八方的一代又一代的知識者又不斷把他們繼承和掌握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反哺給北京話,潛移默化地豐富、梳理、調整、規範北京話,改造和提升它,使它更悅耳動聽、更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北京話的音樂美也是北京人和全中華民族歷史性的共同創造。
我們讀老舍的作品,從中你會領略到那獨具京腔京韻的北京話。老舍寫文章會反覆推敲、反覆朗讀,他就是要他的文章不但能看,而且讀起來悅耳。老舍寫作決不會套著他設定的模式寫作,像作律詩或填詞那樣。老舍是憑著他的修養和感覺,從描述故事、情境與感情的需要出發,在心裏孕育成熟,自然而然出口成章的。寫出後他再逐字逐句地推敲調整。他說過:“一段文字的律動音節是能代事實道出感情的”。老舍把律動比為“有聲電影的配樂”。
(全文)
老舍先生的小說不光好讀、好看,而且好聽。我們在讀老舍作品的時候,可能往往在不經意間忽略掉了老舍先生那獨具京白韻味的俗與白的語言的律動,老舍作品讀著可以悅耳嗎?範先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才子,有唱美聲的甜美的嗓音,我們洗洗耳、恭聽範先生為我們講《悅耳的老舍》,大家歡迎。
老舍呀,是一個富礦,這礦啊,你從那兒挖呀,都能挖出好東西來。我讀老舍也有很多年了,沒有什麽研究,但是喜歡讀。讀的時候,有一個感覺,就是最好讀出聲來,而且用北京話讀,就是讀著讀著你會覺得進入一個音樂的世界,是一種美,是享受。你就覺得,就是從語音的角度就覺得特別舒服,舒服得入了神以後,你就覺得沒有必要分析為什麽那麽美呀,就像你唱一首你喜歡的歌,越唱越好聽,越省勁,你一分析呢,反而會肢解了你的感覺。
老舍的語言悅耳在什麽地方呢?這問題有兩個層次,一個就是北京話,一個就是老舍的藝術化了的北京話。老舍從小是不幸的,但是他有兩個“天賜”,老舍不是寫過《牛天賜傳》嗎?上天給他的好處,一個就是他是北京人,一個就是旗人。就是老舍作品的悅耳,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北京話是一個在音樂上特別講究的方言。當然我們不排斥別的方言的美,各種方言都有它的美的地方,鄉音對於每一個本土的人、本鄉本土的人都有親切的魅力。但是北京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惟獨北京話,它是經過了作為官話和國語、普通話幾百年的格外地打磨和提煉,北京話有特別美的地方,這幾百年的打磨和提煉呢,有沒有這過程是不一樣的。北京話在元朝的時候,就被定為四海同音的中原之音,1324年在元代的時候,編了一部《中原音韻》,《中原音韻》歸納當時共同語的語音係統,廣義地說是北方話,具體地說呢,就是大都話,大都話就是北京話,以這個作為一個基礎。到了明代北京話就被定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那個時候,有官員來給他匯報工作,福建的、廣東的,說了半天聽不懂,他就火了,下了個命令,說凡是我的官僚都得會官話,也就是北京話,不然我的意思你傳達不到下邊去,還有你們之間也沒法交流,所以凡是想當官得學會官話。那麽到了民國,它再次被定為國語的標準音,好多國家定全國的共同語的標準音的地點方言都定在政治中心,可是北平不是政治中心,為什麽還讓它的話是標準音,我覺得除了各方麵原因之外,一個就是它已經過多年推廣,一個就是它好聽。應該說外地人,全國的知識者,學了普通話。同樣反過來,一方麵繼承,一方麵又把他的文化精華反哺給了北京話,潛移默化地去梳理、去調整、去規範北京話讓它更加悅耳,從這個意義上講,北京話的音樂美是北京人和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性的共同的創造。這是一個就是說老舍呀,他出生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家庭,營養不良,但是他喝著北京的奶水長大,在這方麵的營養特別豐富,這算一個天賜吧。
藝術魅力不是說形容詞有多少,藝術魅力不是說裏邊出現了,多麽美妙的畫麵,這個魅力實際上,最後要落入接受者的心裏,接受者也投入思考,接受者也納入兩難,你魅力就無窮了。作者真誠地把自己的艱難的思考,遞交給讀者和觀眾,觀眾在欣賞的過程當中,接受了這種艱難,他們一起投入了思考,於是就獲得了黑格爾所說的思考快感。黑格爾所說思考的快感,不是指哲學家的思考快感,他指的是審美過程當中,也有思考的快感。
餘先生是治戲劇史的大學者,戲劇是講究結構的。那麽餘先生今天的演講也是非常講究結構,雖然他講的是藝術的兩個未知結構帶給作品的偉大的藝術魅力。也就是說任何一部的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大作家之所以偉大,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的作品寫出了人類所共同的,終極的悲劇宿命。餘先生的話,就是把它概括為作品當中,背後所應該具有的兩難結構,和未知結構。今天的演講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再見。
6月10日 《悅耳的老舍》 範亦豪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1日 10:17
主講人簡介:
範亦豪:1936年生於北京;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1978年至今,先後任青海師範大學中文係講師、副教授、係主任及天津外貿學院、南開大學教授;中國老舍研究會學術顧問;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魯迅研究》等有影響的學刊上發表過老舍研究、魯迅研究、詩歌和戲曲研究等論文多篇。
兩次獲省級科研論文獎。從事老舍研究二十餘年、任中國老舍研究常務理事和副會長多年。曾應邀赴日本、義大利和香港、澳門等地講學。
內容簡介:
讀老舍,讀出聲來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話讀,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話,那你就進入了一個音樂的世界。那是美,是享受、是藝術的。老舍說:“好文章不僅讓人願意念,還要讓人念了覺得口腔是舒服的”。走進那音樂世界,從語音角度發現老舍的魅力。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時子,她是研究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的前輩。她聘中國人當講師有三個條件:有學問、不會日語和漂亮的北京話。有了這樣的條件就保證了他們的“聽”老舍。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親自主持他的學員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獨特的美,像一位京劇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詠嘆調。
老捨生在北京、生為旗人,算是得了雙重的“天賜”。對老舍的語言來說,老舍的悅耳,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作為原材料的北京話是一種在音樂性上特別講究的方言。北京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北京話經過作為官話和國語幾百年的打磨和提煉;北京話在元代就被定為“四海同音”的“中原之音”;明代已被稱為官話;清代的雍正明令全國官吏和參加科考的讀書人都必學官話;民國時期北京話再次被定為國語的標準音,這個過程其實是互動的,一方麵首先是全國廣大知識者學北京話、說北京話;而反過來,四麵八方的一代又一代的知識者又不斷把他們繼承和掌握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反哺給北京話,潛移默化地豐富、梳理、調整、規範北京話,改造和提升它,使它更悅耳動聽、更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北京話的音樂美也是北京人和全中華民族歷史性的共同創造。
我們讀老舍的作品,從中你會領略到那獨具京腔京韻的北京話。老舍寫文章會反覆推敲、反覆朗讀,他就是要他的文章不但能看,而且讀起來悅耳。老舍寫作決不會套著他設定的模式寫作,像作律詩或填詞那樣。老舍是憑著他的修養和感覺,從描述故事、情境與感情的需要出發,在心裏孕育成熟,自然而然出口成章的。寫出後他再逐字逐句地推敲調整。他說過:“一段文字的律動音節是能代事實道出感情的”。老舍把律動比為“有聲電影的配樂”。
(全文)
老舍先生的小說不光好讀、好看,而且好聽。我們在讀老舍作品的時候,可能往往在不經意間忽略掉了老舍先生那獨具京白韻味的俗與白的語言的律動,老舍作品讀著可以悅耳嗎?範先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才子,有唱美聲的甜美的嗓音,我們洗洗耳、恭聽範先生為我們講《悅耳的老舍》,大家歡迎。
老舍呀,是一個富礦,這礦啊,你從那兒挖呀,都能挖出好東西來。我讀老舍也有很多年了,沒有什麽研究,但是喜歡讀。讀的時候,有一個感覺,就是最好讀出聲來,而且用北京話讀,就是讀著讀著你會覺得進入一個音樂的世界,是一種美,是享受。你就覺得,就是從語音的角度就覺得特別舒服,舒服得入了神以後,你就覺得沒有必要分析為什麽那麽美呀,就像你唱一首你喜歡的歌,越唱越好聽,越省勁,你一分析呢,反而會肢解了你的感覺。
老舍的語言悅耳在什麽地方呢?這問題有兩個層次,一個就是北京話,一個就是老舍的藝術化了的北京話。老舍從小是不幸的,但是他有兩個“天賜”,老舍不是寫過《牛天賜傳》嗎?上天給他的好處,一個就是他是北京人,一個就是旗人。就是老舍作品的悅耳,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北京話是一個在音樂上特別講究的方言。當然我們不排斥別的方言的美,各種方言都有它的美的地方,鄉音對於每一個本土的人、本鄉本土的人都有親切的魅力。但是北京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惟獨北京話,它是經過了作為官話和國語、普通話幾百年的格外地打磨和提煉,北京話有特別美的地方,這幾百年的打磨和提煉呢,有沒有這過程是不一樣的。北京話在元朝的時候,就被定為四海同音的中原之音,1324年在元代的時候,編了一部《中原音韻》,《中原音韻》歸納當時共同語的語音係統,廣義地說是北方話,具體地說呢,就是大都話,大都話就是北京話,以這個作為一個基礎。到了明代北京話就被定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那個時候,有官員來給他匯報工作,福建的、廣東的,說了半天聽不懂,他就火了,下了個命令,說凡是我的官僚都得會官話,也就是北京話,不然我的意思你傳達不到下邊去,還有你們之間也沒法交流,所以凡是想當官得學會官話。那麽到了民國,它再次被定為國語的標準音,好多國家定全國的共同語的標準音的地點方言都定在政治中心,可是北平不是政治中心,為什麽還讓它的話是標準音,我覺得除了各方麵原因之外,一個就是它已經過多年推廣,一個就是它好聽。應該說外地人,全國的知識者,學了普通話。同樣反過來,一方麵繼承,一方麵又把他的文化精華反哺給了北京話,潛移默化地去梳理、去調整、去規範北京話讓它更加悅耳,從這個意義上講,北京話的音樂美是北京人和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性的共同的創造。這是一個就是說老舍呀,他出生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家庭,營養不良,但是他喝著北京的奶水長大,在這方麵的營養特別豐富,這算一個天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