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老舍先生的死為什麽選擇太平湖呢?太平湖周邊離老舍先生家更近的,有什剎海,有後海,有積水潭。有沒有他刻意的選擇?選擇自己死亡的歸宿?我想,作為一個大作家來說,作為老捨生來說,如果有第六感的話,他可能在自己的第六感中,把自己死亡的歸宿刻意地選在了太平湖。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一種思索,把這個思索當成一個證據把它選定這個歸宿的地點把它連在一起。作為作家的老舍,生前寫了無數的作品,而他大多數的優秀作品的故事的發生,幾乎都是在他祖上正紅旗下的屬地,就是北京的西北。《四世同堂》的故事是發生在老舍的出生,地護國寺的小羊圈胡同,他出生在那個地方,青少年成長在那個地方,他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以及到後來上缸瓦市教堂,作品當中描述的很多人和事物,以及情景的發生,大多數都是在那個地方。就是他對自己生於斯長於斯,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可以說是自己精神的故鄉,真實的故鄉,心靈的故鄉,再熟悉不過了。有一個現象非常有趣,就對老舍作為一個作家來說,其實不單單是老舍。就是我們看老舍寫北京的作品,除了他晚年的最後一部《正紅旗下》,其他的那幾部非常棒的作品,《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老張的哲學》寫北京的,都不是在北京寫的,都是在北京之外,或者倫敦,或者濟南,或者青島,或者重慶。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學地理的一個現象,或者叫概念。有很多作家,他的青少年時代,決定了他自己今後創作的走向,並且決定了他創作的風格。老舍先生也是這樣,就是他雖然寫的時候,可能自己不在北京,但是他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那個地方,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了他的血液當中。隻要他拿起筆來寫北京,他腦子當中就全是他生活過的那個地方的人、情、物、事。像他寫《四世同堂》在重慶寫,抗戰期間他也沒在北京,那麽他就把那個情節安排在他出生的那個小院,小羊圈。這是一個作家的本領,就是他調動起了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藝術積累和儲藏,而這個儲藏是在青少年時代就打定下來了,就註定了。另外,老舍先生當了教授之後,給自己的母親在太平湖相對城裏的那個地,買了一所房子,十間大北房。老舍母親在那兒住了十年。老舍先生的死,和他給母親買這房所在的這個地方,是不是也有一個生與死的一種相交?這都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老舍先生的母親是在那兒去世的。老舍在寫《我的母親》這篇文章的時候,當他聽到,把性格和生命傳給他的母親去世噩耗的時候,非常地悲痛,因為母親是帶給他生命的人,也是把自己軟中帶硬的個性傳給老舍先生的人,他自己深愛著自己的母親。那麽,當他自己完全悲觀、絕望,或者說,也要去抗爭的時候,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裏邊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敘述,就是“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時候。那年一歲的老舍先生在家裏麵,“八國聯軍”進了小院,四處搜查,刺刀捅了一個箱子,後來那個箱子壓著老舍先生,“八國聯軍”走了之後,媽媽把那箱子搬開之後,發現底下有個小孩,壓著老舍先生,就是如果當時箱子不是空的,箱子裏有東西,可能會把這小孩壓死,而如果不是翻箱子的時候,老舍先生掉出來,他還在箱子裏邊,可能“八國聯軍”一刺刀就把老舍先生給殺死了。而老舍先生的祖父呢,是在保衛北京城的戰鬥當中,作為正紅旗的一名護兵,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老舍的母親從那一刻開始,就擔當起了全家的重任,給人縫補衣服,給人做傭工,把這個孩子撫養成人。那麽,老舍先生對於母親有怎樣的情感,可想而知。


    還有,老舍先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在北京師範大學教小說。北京師範大學是在太平湖北岸新建的校舍,那個時候太平湖還沒有填平。他可能熟悉那一帶,他可能喜歡那一帶,喜歡那一帶水麵,因為老舍先生對水有一種情感,他就覺得坐在水邊上,看到水裏的遊的魚和蝌蚪,感覺是那麽的愉快,完全自由自在。還有,老舍先生家的祖墳在今天的大鍾寺一帶,也是在北京的西北。就是我們把這些綜合到一起,你看,老舍先生的出生,老舍先生的成長,老舍先生給母親買的房子,老舍先生父親的去世,老舍先生家的祖墳,再加上他作品當中所描寫的那麽多的人物、情景,全在北京西北。那麽,他到北京的西北的太平湖去投湖,我想,我們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個理解吧,至少我是那麽理解的。


    老舍先生在他23歲的時候,給比他小一點的學生做過一次公開演講,他在這場演講當中,曾經就提出來,因為他那個時候已經入教了,說耶穌基督僅僅是負起了一個十字架,我們要準備犧牲、負起兩個十字架,一個要打破舊世界,一個要建設一個新世界。富有青春朝氣的一個年輕人,就是有那種骨氣,要犧牲。抗戰的時候,老舍先生拋妻舍子,提隻皮箱赴國難。在《入會誓詞》當中寫下:“生死有什麽關係呢,隻要當一個盡職的小卒就夠了。”當日寇的軍隊從大西南迂迴到貴州,威脅到重慶的時候,重慶人心惶惶,都開始準備撤離了。有朋友問老舍,你怎麽辦?老舍先生說,附近就是滔滔的嘉陵江,又沒有蓋,我不會逃走。


    這已經是老舍先生自身的性格的骨氣的一種表徵,一種表象。我們很多人覺著,老舍先生那麽幽默,那麽外場,那麽會跟人搞關係,八麵玲瓏;甚至,還有人說,老舍先生很世故。你看,他把外場都招呼得體體麵麵的。有人覺著這樣一個性情的人,最後自殺,難以理解。但老舍先生的性格呢,有他軟中帶硬的個性。剛才已經說到了,他是一種軟中帶硬的個性,是從母親那兒繼承來的。這種軟中帶硬的個性,也體現在他還回來對待母親。他寧可跟母親斷絕關係,也要拒絕母親跟他說的親事;在小的時候,他背著母親去報師範;抗戰的時候,他拋妻舍子。這都體現了老舍先生性情中軟中帶硬,或者說很剛烈的那一麵。


    他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過這樣的意思:“悲劇的結局是死,死來自於鬥爭,經過鬥爭,誰去死,卻不一定。”我們想想,老舍先生也是這樣,他死了,他鬥爭了。然後,今天我們來看,誰死了?不一定!老舍先生沒死,還活著!所以,這個同樣是我們今天依然在紀念老舍的一個原因所在,就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生命在他死後用他的作品,依然在延續著。


    有趣的是,老舍先生之死,我一直那麽看,如果原封不動地把它搬上舞台,就是一部特別好的悲劇,就是我們不用進行任何藝術的加工。老舍先生老說,就是他的悲劇論,悲劇的觀點:“什麽叫悲劇?悲劇就是一個人跟自己的命運抗而抗不過。”老舍先生最後也是這樣。你就說,他在建國以後,很順的那一段,他自己沒有思考,沒有抵抗嗎?他一直在抗爭,一直在掙紮。可能有很多東西,我們不太了解。所以,我們研究“老舍之死”呢,我想,是應該更立體地、多元地、多側麵地去探討、分析和研究。比如,老舍先生的性格是怎麽樣的?性情是怎麽樣的?作品中的人物的命運是怎麽樣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名人談老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關紀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關紀新並收藏名人談老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