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緬路上行車,人人都必須闖四關:一是瘴瘧關。此關最難倖免,尤其是被人稱之為‘燜頭擺子’的惡性瘧疾,‘十人得了九人死’;二是雨水泥濘關。雨季中天氣常常突變,黑雲密布,雷電交加,暴雨驟至,導致山陡路滑,塌方險情,很容易發生事故,車毀人亡;三是險路險情關。下深穀,爬大山,不少地段裏上有危懸欲墜的巨石,下有深邃難測的深淵;四是躲避日軍轟炸關。1941年10月後,日本飛機開始對這條路上的橋樑進行狂轟濫炸。”羅老繼續回憶。
麵對這四道“要命”的關口,在這條路上犧牲的人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僅南僑機工先後就有一千多人為國捐軀,平均每一公裏的滇緬公路就有近兩名南僑機工獻出生命!
為了自身生存,他們背井離鄉,從海南島南下到南洋謀生;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他們又從南洋回國趕赴抗日戰場,最後葉落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如今,這幾位海南籍的南僑機工,早已過古稀之年。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就有說不出的一種複雜的心情,一時語塞,眼淚不由自主地從我的臉頰滑落,在場的老機工,握住我的手,沉默片刻後,再拍拍我的肩膀。沒有語言的安慰和交流,而彼此心心相通,都知道我在為誰而落淚……
我萬萬沒有想到,在父親逝世整整二十年後的今天,這幾位和父親有相近的年齡、相同的經歷和遭遇的老人,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一起回憶著他們的往事,而且是我所不知曉的一些南洋機工的故事。老人時而激昂的情緒,時而對已故老戰友追憶的悲傷,深深地打動了我,驅使我對那個年代的細節作深入的了解,追尋父親所走過的足跡。
南僑機工多少往事可以追憶(10)
第一次見到這三位南僑機工,仿佛遇見了年邁的父親,重新告訴我他的往事……
通過幾天的相處,我突然發現這幾位老人與父親晚年的生活習慣特別相像,保留著南洋人喜歡喝濃咖啡的習慣,見到客人第一句話總是:“喝咖啡嗎?”讓人未喝到咖啡就聞到了南洋咖啡的濃香味。
會後,我走訪了父親抗戰時期走過的保山、芒市、遮放、騰衝、龍陵鬆山遺址、惠通橋和緬甸的滇緬公路。這條抗日救國的生命之路,在崇山峻嶺中環繞延伸著,時而與天相連,時而與穀相接。我耳聞目睹了當年抗戰運輸的艱難險阻。一路上我在想,這些南僑赤子能頭頂敵機的轟炸和掃射,夜以繼日地奔馳在懸崖峽穀中,驅使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唯一信念,那就是民族和國家的存亡高於一切!
2005年5月,我在南京與當時在緬甸作為華僑大隊隊長的王楚英老人見麵時,他詳細地告訴我,在印度蘭姆伽整訓時,我父親在美國汽車學校任助教和中國駐印軍炮四團服役的抗戰經過。告別時,他緊握著我的雙手,心潮澎湃,激昂有力地說:
“你應該為有這樣一位父親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他為國家的存亡,為民族的利益,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救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放棄在南洋優裕的生活回國抗日。他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的一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最後,王楚英老人給我已故先父題字:
“愛國僑胞、抗日將士陳邦興千古”。我將王老的題詞,請石匠刻在石頭上,豎立在父親的墓旁,讓後人永遠記住他的抗戰歷史,記住南僑機工。
接觸到南僑機工的這段歷史,情感常常驅使我牽掛那些健在的老機工。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一段艱難而光輝的歷史和動人故事,教育後人,永遠記住這些為民族的解放而獻身、灑熱血的前輩。
在昆明參加抗戰6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聯誼會的秘書長陳達婭告訴我,有一位廣東順德籍的南僑機工劉承光,現在新疆農墾退休在家,已是90歲高齡的老人,工資待遇偏低,保姆費用都無法解決。知道此事後,我心急如焚,回到北京立即找到中國僑聯副主席林明江,匯報了這一情況,並遞交了這位老人的申訴和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的報告,希望中國僑聯能幫助解決問題。林明江副主席很重視此事,並立即作出批示,轉新疆僑聯落實政策。2006年1月,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的秘書長陳達婭通知我,這位老人托人寫信到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告知新疆已落實南僑機工的待遇政策,補發了工資,現在這位老機工的退休工資也從原來的六百元,增到一千貳佰多元,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心中非常高興,希望聯誼會轉告中國僑聯和林明江副主席,感謝僑聯領導對老機工的關心。對此,我深感欣慰。
2006年10月初,我到海南東方市尋訪92歲的老機工黃萬全,得知老人住院的七千多元醫療費沒有錢繳納。回到北京,我將老人的醫療費問題向林明江副主席匯報後,林副主席又立即指示,從僑聯基金會中撥出專款,幫助解決部分住院費用。
以上事例不但表達了我對仍健在的老機工時刻牽掛之心,也顯示了中國僑聯對南僑機工一貫的關切之情。早在1986年1月,全國僑聯副主席莊明理、蕭崗就率領調研組赴雲、貴、川三省對南僑機工的落實政策問題進行了調研,促進了南僑機工歷史遺留問題的早日解決。1986年11月,莊明理副主席又陪同陳嘉庚先生之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共存先生,沿滇緬公路訪問留居雲南省的南僑機工,並與全國僑聯顧問張楚琨先生共同努力,促成了“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的建立。該紀念碑於1989年7月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50周年紀念日之際在雲南昆明揭牌。1995年8月,中國僑聯給每一位健在的老機工發“榮譽證書”和生活補助金,以資表彰。2001年7月,中國僑聯又將“南洋僑聯機工抗日紀念碑”定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教育世人。中國僑聯,永遠是南僑機工的溫暖之家。
麵對這四道“要命”的關口,在這條路上犧牲的人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僅南僑機工先後就有一千多人為國捐軀,平均每一公裏的滇緬公路就有近兩名南僑機工獻出生命!
為了自身生存,他們背井離鄉,從海南島南下到南洋謀生;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他們又從南洋回國趕赴抗日戰場,最後葉落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如今,這幾位海南籍的南僑機工,早已過古稀之年。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就有說不出的一種複雜的心情,一時語塞,眼淚不由自主地從我的臉頰滑落,在場的老機工,握住我的手,沉默片刻後,再拍拍我的肩膀。沒有語言的安慰和交流,而彼此心心相通,都知道我在為誰而落淚……
我萬萬沒有想到,在父親逝世整整二十年後的今天,這幾位和父親有相近的年齡、相同的經歷和遭遇的老人,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一起回憶著他們的往事,而且是我所不知曉的一些南洋機工的故事。老人時而激昂的情緒,時而對已故老戰友追憶的悲傷,深深地打動了我,驅使我對那個年代的細節作深入的了解,追尋父親所走過的足跡。
南僑機工多少往事可以追憶(10)
第一次見到這三位南僑機工,仿佛遇見了年邁的父親,重新告訴我他的往事……
通過幾天的相處,我突然發現這幾位老人與父親晚年的生活習慣特別相像,保留著南洋人喜歡喝濃咖啡的習慣,見到客人第一句話總是:“喝咖啡嗎?”讓人未喝到咖啡就聞到了南洋咖啡的濃香味。
會後,我走訪了父親抗戰時期走過的保山、芒市、遮放、騰衝、龍陵鬆山遺址、惠通橋和緬甸的滇緬公路。這條抗日救國的生命之路,在崇山峻嶺中環繞延伸著,時而與天相連,時而與穀相接。我耳聞目睹了當年抗戰運輸的艱難險阻。一路上我在想,這些南僑赤子能頭頂敵機的轟炸和掃射,夜以繼日地奔馳在懸崖峽穀中,驅使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唯一信念,那就是民族和國家的存亡高於一切!
2005年5月,我在南京與當時在緬甸作為華僑大隊隊長的王楚英老人見麵時,他詳細地告訴我,在印度蘭姆伽整訓時,我父親在美國汽車學校任助教和中國駐印軍炮四團服役的抗戰經過。告別時,他緊握著我的雙手,心潮澎湃,激昂有力地說:
“你應該為有這樣一位父親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他為國家的存亡,為民族的利益,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救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放棄在南洋優裕的生活回國抗日。他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的一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最後,王楚英老人給我已故先父題字:
“愛國僑胞、抗日將士陳邦興千古”。我將王老的題詞,請石匠刻在石頭上,豎立在父親的墓旁,讓後人永遠記住他的抗戰歷史,記住南僑機工。
接觸到南僑機工的這段歷史,情感常常驅使我牽掛那些健在的老機工。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一段艱難而光輝的歷史和動人故事,教育後人,永遠記住這些為民族的解放而獻身、灑熱血的前輩。
在昆明參加抗戰6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聯誼會的秘書長陳達婭告訴我,有一位廣東順德籍的南僑機工劉承光,現在新疆農墾退休在家,已是90歲高齡的老人,工資待遇偏低,保姆費用都無法解決。知道此事後,我心急如焚,回到北京立即找到中國僑聯副主席林明江,匯報了這一情況,並遞交了這位老人的申訴和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的報告,希望中國僑聯能幫助解決問題。林明江副主席很重視此事,並立即作出批示,轉新疆僑聯落實政策。2006年1月,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的秘書長陳達婭通知我,這位老人托人寫信到雲南省南僑機工聯誼會,告知新疆已落實南僑機工的待遇政策,補發了工資,現在這位老機工的退休工資也從原來的六百元,增到一千貳佰多元,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心中非常高興,希望聯誼會轉告中國僑聯和林明江副主席,感謝僑聯領導對老機工的關心。對此,我深感欣慰。
2006年10月初,我到海南東方市尋訪92歲的老機工黃萬全,得知老人住院的七千多元醫療費沒有錢繳納。回到北京,我將老人的醫療費問題向林明江副主席匯報後,林副主席又立即指示,從僑聯基金會中撥出專款,幫助解決部分住院費用。
以上事例不但表達了我對仍健在的老機工時刻牽掛之心,也顯示了中國僑聯對南僑機工一貫的關切之情。早在1986年1月,全國僑聯副主席莊明理、蕭崗就率領調研組赴雲、貴、川三省對南僑機工的落實政策問題進行了調研,促進了南僑機工歷史遺留問題的早日解決。1986年11月,莊明理副主席又陪同陳嘉庚先生之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共存先生,沿滇緬公路訪問留居雲南省的南僑機工,並與全國僑聯顧問張楚琨先生共同努力,促成了“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的建立。該紀念碑於1989年7月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50周年紀念日之際在雲南昆明揭牌。1995年8月,中國僑聯給每一位健在的老機工發“榮譽證書”和生活補助金,以資表彰。2001年7月,中國僑聯又將“南洋僑聯機工抗日紀念碑”定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教育世人。中國僑聯,永遠是南僑機工的溫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