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13-----------------------
七、東京留學與反袁鬥爭 1913年7月,李大釗經過6年的苦讀從北洋法政學校畢業。6年的學習 生活,對李大釗頗為不易。該校規定,僅膳費一項,每月即需5元,並保證 不拖欠。李大釗 “既無兄弟,又鮮伯叔,唯有賴其親父母哺育成長。”李大 釗考入永平府中學不久,祖父李如珍老人即已去世。他在北洋法政學校6年, 均係自費。李大釗回憶說: “我家貧,隻有藻田數十畝,學費所需,皆內人 妻子辛苦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畢業。” 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校畢業,對他個人與家庭都是件大事。該校本是培 養官吏的場所,他本人又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他的學問才能,早已引起當時 政界的要人孫洪伊、湯化龍的器重賞識。因此,他進入仕途、謀取相當職位、 營造個人安樂窩,當屬不成問題。但是,李大釗決然地捨棄了這種選擇。他 深深感到已有知識用於報國救國還很不足,需要繼續對一係列的迫切問題進 行研究探討。於是,決意出國留學,到日本去 “專究社會經濟學,研考民生 凋敝之原,探所以抑強橫扶羸弱者,,以回國造福祖國人民。1914年初,李 大釗在孫洪伊、湯化龍的資助下到達東京;同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 經濟學科。 早稻田大學建校於1882年 (明治15年),係一所私立學校。倡建者為 大隈重信,他曾兩次出任日本外相和首相。在1914至1916年任首相期間, 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吞併中國的“二十一條”。該校舊稱東京專門學校, 於1902年 (明治35年)9月改名為早稻田大學。20世紀初,中國興起出國 留學熱潮,從 1901至1906年的五、六年中,到日本留學的學生近萬人,“實 為任何時期任何留學國所未有”,而早稻田大學在其中則處於一個重要的位 置。該校於1905年專門設立了清國留學生部,在其章程中說:“學問天下公 器,非一國一人可私。況清國疆域相鄰,人種相同,其學術我嚐受之矣,其 文字我仍用之矣,固宜以我有餘補其不足,是所以報舊德而贊文化。”應該 說,其態度是積極的。中國留學生進入該校,1905年 762人,1907年 850 人,1908年494人。4年當中,合計數達2006個。這個數字,應當說是相當 不小的。 早稻田大學,對於中國的政界和法政教育,有著重要影響,正如曾被袁 世凱聘為顧問的該校教授有賀長雄所說: “現時居中華民國之要津而號稱有 為之士者,昔嚐籍於日本,學憲法及國法於早稻田學園者,居大多數。”李 大釗進入早稻田大學,使該校中國留學生名冊中,繼廖仲愷、宋教仁、張繼 這些重要人物之後,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光輝名字。 早稻田大學對學生的入學、教學與管理,都有一套嚴格要求。該校學籍 檔案記載,李大釗於大正3年 (即1914年)9月8日入學,為大學部政治經 濟學科一學年的學生,修業至大正4年7月5日,大正5年 (1916年)2月 2日退學,其原因是“長期缺席除名”。按此檔案記載,李大釗正規的學習 時間僅為一個學年。從第二學年開始即從1915年下半年起,李大釗即長期缺 課,直至1916年2月退學。 據其他有關材料說明,李大釗其實從第一學年的下學期開始,即從1915 年初開始,就已不能完全集中力量靜心學習。因為,這時已經發生日本政府 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的問題,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興起了強烈 反抗浪潮。李大釗正在此中,奔走呼號,擔負著重要責任。到 1915年下半年
----------------------- page 14-----------------------
以後,袁世凱復辟帝製的麵目更日益暴露,留學生中進而又掀起反袁運動, 以聲援支持國內的反袁鬥爭。李大釗自然更無暇顧及個人的上課,直至1916 年5月奉召回國。李大釗在日本大約兩年半的時間,其中約有一半的時間是 在學生愛國運動與革命鬥爭中度過的。 日本政府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是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駐華公 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的,並請保守秘密。1月20日,日置益又向中國外交 部正式致送這一要求的文件。2月2日,中日政府就“二十一條”進行會談, 2月11日,北京英國記者端納將“二十一條”原件發表,引起海內外震動。 就在同一天,東京的中國留學生即舉行了反對 “二十一條”的大會。2月21 日,辛亥革命後已經停止活動數年了的中國留日學生總會重行建立,由評議 部和幹事長推薦,李大釗被聘請為文事委員會委員。經過推選,當選為編輯 部主任,主要負責留日學生總會的撰著及刊行書報等。1916年5月在東京出 版的 《民彝》雜誌,也就是由李大釗負責主編的。 在反對 “二十一條”鬥爭中,李大釗寫了《警告全國父老書》和《國民 之薪膽》。這兩者都是由李大釗代表留日學生總會撰寫,在日本和到國內進 行散發。前者,寫於2月11日中國留學生大會之前,當時中日交涉正在進行; 後者,寫於1915年6月,即中日交涉已經結束,中國政府在日本5月7日的 最後通牒麵前屈服,5月25日條約正式簽字。所以,該文寫明是《國恥紀念 錄》。 李大釗這兩篇文章,是用民族的血淚寫成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李大釗表示無比的痛恨,而對於自己的民族和祖 國,則表示無限的熱愛,充滿赤子之誠,表示 “願為國死”,為祖國的獨立 和尊嚴,不惜 “出其丹心碧血”。兩篇文章,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揭露日本 侵略者的罪行,即李大釗所說的 “對日關係之痛史”。其中既有歷史的,也 有當前的,即甲午 (中日戰爭)、甲辰(日俄戰爭)、甲寅(藉口對日宣戰 侵占山東)三事。李大釗認為: “三甲紀念,實吾民沒齒不忘者也。”中國 人 “宜鐫骨銘心,記其深仇大辱。”特別是對於“甲寅”,即“二十一條”, 更宜 “共未來之薪膽”。 李大釗熱愛祖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蘊蓄已久。他在去國前回故 鄉期間,在昌黎火車站即見到日本駐軍藉故尋釁,當場打死我國路警5人的 暴行。李大釗當時即立下不共戴天之誓。他說: “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 昂頭闊步於中國領土,以戕我國士。傷心之大,能無憤慨:自是昌黎遂為國 仇紀念地。山盟海誓:原中華健兒,勿忘此彌天恥辱,所與倭奴不共戴天者, 有如碣石。”在赴日本途中,曾航經甲午中日海戰之處,李大釗更是心潮澎 湃、憤激萬分。他說: “曩者去國,航海東來,落日狂濤,一碧萬頃。過黃 海,望三韓故墟,追尋甲午復師之陳跡,渺不可睹,但聞怒濤哀咽,海水東 流,若有殉國亡靈淒淒埋恨於其間者。”到東京以後,李大釗 “適遊就館”, 也就是參觀日本陳列戰利品的紀念館,這對李大釗更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他 說: “見其陳列虜奪之物,若不標明誌由,誇為國榮。”李大釗悲憤地說: “蓋是館者,人以紀其功,我以銘其恥;人以壯其氣,我以痛其心。惟有背 人咽淚,麵壁吞聲而已!”李大釗正因為有這樣深厚誠摯的愛國之情,所以 才在日本侵略麵前,表現出義無返顧、破釜沉舟、與國共存亡的決心。 在反對 “二十一條”鬥爭中,李大釗文章的主要矛頭是對著日本侵略者 的,而並不是對著袁世凱政府。在外國侵略者壓力麵前,李大釗是主張 “兄
七、東京留學與反袁鬥爭 1913年7月,李大釗經過6年的苦讀從北洋法政學校畢業。6年的學習 生活,對李大釗頗為不易。該校規定,僅膳費一項,每月即需5元,並保證 不拖欠。李大釗 “既無兄弟,又鮮伯叔,唯有賴其親父母哺育成長。”李大 釗考入永平府中學不久,祖父李如珍老人即已去世。他在北洋法政學校6年, 均係自費。李大釗回憶說: “我家貧,隻有藻田數十畝,學費所需,皆內人 妻子辛苦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畢業。” 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校畢業,對他個人與家庭都是件大事。該校本是培 養官吏的場所,他本人又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他的學問才能,早已引起當時 政界的要人孫洪伊、湯化龍的器重賞識。因此,他進入仕途、謀取相當職位、 營造個人安樂窩,當屬不成問題。但是,李大釗決然地捨棄了這種選擇。他 深深感到已有知識用於報國救國還很不足,需要繼續對一係列的迫切問題進 行研究探討。於是,決意出國留學,到日本去 “專究社會經濟學,研考民生 凋敝之原,探所以抑強橫扶羸弱者,,以回國造福祖國人民。1914年初,李 大釗在孫洪伊、湯化龍的資助下到達東京;同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 經濟學科。 早稻田大學建校於1882年 (明治15年),係一所私立學校。倡建者為 大隈重信,他曾兩次出任日本外相和首相。在1914至1916年任首相期間, 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吞併中國的“二十一條”。該校舊稱東京專門學校, 於1902年 (明治35年)9月改名為早稻田大學。20世紀初,中國興起出國 留學熱潮,從 1901至1906年的五、六年中,到日本留學的學生近萬人,“實 為任何時期任何留學國所未有”,而早稻田大學在其中則處於一個重要的位 置。該校於1905年專門設立了清國留學生部,在其章程中說:“學問天下公 器,非一國一人可私。況清國疆域相鄰,人種相同,其學術我嚐受之矣,其 文字我仍用之矣,固宜以我有餘補其不足,是所以報舊德而贊文化。”應該 說,其態度是積極的。中國留學生進入該校,1905年 762人,1907年 850 人,1908年494人。4年當中,合計數達2006個。這個數字,應當說是相當 不小的。 早稻田大學,對於中國的政界和法政教育,有著重要影響,正如曾被袁 世凱聘為顧問的該校教授有賀長雄所說: “現時居中華民國之要津而號稱有 為之士者,昔嚐籍於日本,學憲法及國法於早稻田學園者,居大多數。”李 大釗進入早稻田大學,使該校中國留學生名冊中,繼廖仲愷、宋教仁、張繼 這些重要人物之後,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光輝名字。 早稻田大學對學生的入學、教學與管理,都有一套嚴格要求。該校學籍 檔案記載,李大釗於大正3年 (即1914年)9月8日入學,為大學部政治經 濟學科一學年的學生,修業至大正4年7月5日,大正5年 (1916年)2月 2日退學,其原因是“長期缺席除名”。按此檔案記載,李大釗正規的學習 時間僅為一個學年。從第二學年開始即從1915年下半年起,李大釗即長期缺 課,直至1916年2月退學。 據其他有關材料說明,李大釗其實從第一學年的下學期開始,即從1915 年初開始,就已不能完全集中力量靜心學習。因為,這時已經發生日本政府 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的問題,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興起了強烈 反抗浪潮。李大釗正在此中,奔走呼號,擔負著重要責任。到 1915年下半年
----------------------- page 14-----------------------
以後,袁世凱復辟帝製的麵目更日益暴露,留學生中進而又掀起反袁運動, 以聲援支持國內的反袁鬥爭。李大釗自然更無暇顧及個人的上課,直至1916 年5月奉召回國。李大釗在日本大約兩年半的時間,其中約有一半的時間是 在學生愛國運動與革命鬥爭中度過的。 日本政府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是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駐華公 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的,並請保守秘密。1月20日,日置益又向中國外交 部正式致送這一要求的文件。2月2日,中日政府就“二十一條”進行會談, 2月11日,北京英國記者端納將“二十一條”原件發表,引起海內外震動。 就在同一天,東京的中國留學生即舉行了反對 “二十一條”的大會。2月21 日,辛亥革命後已經停止活動數年了的中國留日學生總會重行建立,由評議 部和幹事長推薦,李大釗被聘請為文事委員會委員。經過推選,當選為編輯 部主任,主要負責留日學生總會的撰著及刊行書報等。1916年5月在東京出 版的 《民彝》雜誌,也就是由李大釗負責主編的。 在反對 “二十一條”鬥爭中,李大釗寫了《警告全國父老書》和《國民 之薪膽》。這兩者都是由李大釗代表留日學生總會撰寫,在日本和到國內進 行散發。前者,寫於2月11日中國留學生大會之前,當時中日交涉正在進行; 後者,寫於1915年6月,即中日交涉已經結束,中國政府在日本5月7日的 最後通牒麵前屈服,5月25日條約正式簽字。所以,該文寫明是《國恥紀念 錄》。 李大釗這兩篇文章,是用民族的血淚寫成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李大釗表示無比的痛恨,而對於自己的民族和祖 國,則表示無限的熱愛,充滿赤子之誠,表示 “願為國死”,為祖國的獨立 和尊嚴,不惜 “出其丹心碧血”。兩篇文章,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揭露日本 侵略者的罪行,即李大釗所說的 “對日關係之痛史”。其中既有歷史的,也 有當前的,即甲午 (中日戰爭)、甲辰(日俄戰爭)、甲寅(藉口對日宣戰 侵占山東)三事。李大釗認為: “三甲紀念,實吾民沒齒不忘者也。”中國 人 “宜鐫骨銘心,記其深仇大辱。”特別是對於“甲寅”,即“二十一條”, 更宜 “共未來之薪膽”。 李大釗熱愛祖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蘊蓄已久。他在去國前回故 鄉期間,在昌黎火車站即見到日本駐軍藉故尋釁,當場打死我國路警5人的 暴行。李大釗當時即立下不共戴天之誓。他說: “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 昂頭闊步於中國領土,以戕我國士。傷心之大,能無憤慨:自是昌黎遂為國 仇紀念地。山盟海誓:原中華健兒,勿忘此彌天恥辱,所與倭奴不共戴天者, 有如碣石。”在赴日本途中,曾航經甲午中日海戰之處,李大釗更是心潮澎 湃、憤激萬分。他說: “曩者去國,航海東來,落日狂濤,一碧萬頃。過黃 海,望三韓故墟,追尋甲午復師之陳跡,渺不可睹,但聞怒濤哀咽,海水東 流,若有殉國亡靈淒淒埋恨於其間者。”到東京以後,李大釗 “適遊就館”, 也就是參觀日本陳列戰利品的紀念館,這對李大釗更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他 說: “見其陳列虜奪之物,若不標明誌由,誇為國榮。”李大釗悲憤地說: “蓋是館者,人以紀其功,我以銘其恥;人以壯其氣,我以痛其心。惟有背 人咽淚,麵壁吞聲而已!”李大釗正因為有這樣深厚誠摯的愛國之情,所以 才在日本侵略麵前,表現出義無返顧、破釜沉舟、與國共存亡的決心。 在反對 “二十一條”鬥爭中,李大釗文章的主要矛頭是對著日本侵略者 的,而並不是對著袁世凱政府。在外國侵略者壓力麵前,李大釗是主張 “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