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政治被泛化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被泛化到全體國民的全部生活內容。則文化被壓縮矮化成隻是唱歌跳舞以及文化館、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等狹小的範疇。
這種以泛政治化為核心的泛化結構,是大陸中國社會哲理結構、倫理結構和法理結構的基礎。其實質是造成主體的缺位。泛政治化造成的結果是作為政治生活主體的社會公眾政治權利的缺位。大量泛化名詞的應用,例如物權的“集體所有”、“國有”,造成了具體所有者的缺位。“人民”、“群眾”等詞語,造成具體社會權利人的缺位。遠不象“公民”、“納稅人”那麽具體貼切。這種變化,是極權政治魔術師玩的偷換概念手法、偷天換日勾當。“竊國”是怎麽竊的?就是這樣開始的!
文化應該是什麽?應該是生活、是經濟、是人類社會現實和歷史的整個存在。文化才是真正泛化的概念和範疇。文化的被壓縮範圍,與政治的被無限泛化,是極權政治魔術師政治障眼法的實質所在。
在這種泛政治化的體製中,社會公眾的生活被全麵置於從屬政治需要的地位。廣大民眾在這種極權的泛政治化體製中,隻有為它搖旗吶喊助威的權利。在這種龐大的極權政治機器中,隻有充當毫無人性色彩的小零件的權利。社會公眾廣泛意義上的人權幾乎被全麵剝奪。其中最主要被剝奪的是政治權利。
社會公眾的利益,在這樣的泛政治化體製中,仍隻能依賴於權力階層的恩賜、轉移及渡讓。在現代民主製政體中,社會公眾的廣泛意義上的人權,是通過普選製,通過輿論監督,通過廣泛的分權和對國家公權力的製衡來實現的。在民主體製中,社會公眾的政治權利是保障人權得以實現的基礎。社會公眾參與政治改革是天經地義的事。
改革開放前期階段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民主與法製的旗幟,曾經理直氣壯地在社會上高揚著。諸如軍隊國家化的現代理念,甚至曾經被軍隊中的很多高級幹部所認同。但是腐敗勢力一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形勢很快急轉直下。在不知不覺中,一切有威脅極權地位嫌疑的現代文明理念,無不被淡化,被壓製。泛政治化思維,國家社會一體化體製的核心部分,被輕易地撿起。稍加改頭換麵,便堂而皇之的風行起來。時至今日,泛政治化以泛權力化的形式又走上了老路。
國家社會一體化過程,將政府製造成一個萬能的政府。政府什麽都管,政府無處不在,政府權力在全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無處不在。這種無處不在既體現在政治思想領域,體現在精神領域,也體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甚至體現到了社會公眾的潛意識裏。就是這種無處不在製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極權狀態。政府權力和官員的社會作用被無限誇大,其他社會成員的社會作用被大大弱化、淡化、壓縮。最後變成了一種毫無人性色彩的螺絲釘作用。其他一切不依附於政府權力的非政府組織被取消,組織資源被高度壟斷。所有的公共事務,被政府權力全麵統管。
在政府萬能,權力萬能的社會裏,政府權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越位。專製的程度可以達到極致,可以經常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動輒“全黨動員、全民動手”。美其名曰“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這種機製,導致了各種運動層出不窮。導致了三反五反、反右運動、除四害運動、大躍進、大煉鋼鐵,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目前則表現為遍地開花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表現為gdp決定一切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製,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了人類社會的規律。資源配置不是通過市場無形之手,而是通過政府權力這隻有形之手。最終的結果,幾乎必然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根據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理念,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標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合理公正與否的重要標準。資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應該通過市場的無形之手得以實現。尤其是具體的微觀配置,政府基本不應插手。政府如果全麵插手資源微觀配置,就製造了大量權力尋租的機會。政府的社會角色絕不應該是萬能的。尤其是市場經濟在一個國家迅猛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萬能的角色必然越來越捉襟見肘,醜態百出。
政府在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的社會裏,充當的是規則製定者及“守夜人”的角色。如果它的職能,角色全麵錯位、越位。不該管的事被全麵管起來。而該管的事卻一樣也管不好,唯一扮演得淋漓盡致的角色是一個腐敗的政府,則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就值得懷疑了。當前的大陸中國社會,政府職能已經全麵越位、錯位。由服務職能變成了管製職能、統治職能。
在當代大陸中國,政府權力是模糊而泛化的,要嚴格地界定起來相當困難。這種現實是導致政府權力全麵越位、錯位的主要原因。從而也就導致了一種“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生態。在這種社會生態中,政府的角色萬能而無所不在。社會經濟生活被政府權力統管和不斷壓縮。正是因為毛時代的那種高度國家社會一體化的製度未能得到全麵清算,那種體製和思維模式仍被大量保留。當市場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的今天,物質財富被前所未有地創造出來,權力尋租的欲望被大大激活。從而產生了全社會普遍的泛權力化,泛行政化、泛權力尋租現象。這是權力文化在當前社會現實表現的主要特徵。
這種以泛政治化為核心的泛化結構,是大陸中國社會哲理結構、倫理結構和法理結構的基礎。其實質是造成主體的缺位。泛政治化造成的結果是作為政治生活主體的社會公眾政治權利的缺位。大量泛化名詞的應用,例如物權的“集體所有”、“國有”,造成了具體所有者的缺位。“人民”、“群眾”等詞語,造成具體社會權利人的缺位。遠不象“公民”、“納稅人”那麽具體貼切。這種變化,是極權政治魔術師玩的偷換概念手法、偷天換日勾當。“竊國”是怎麽竊的?就是這樣開始的!
文化應該是什麽?應該是生活、是經濟、是人類社會現實和歷史的整個存在。文化才是真正泛化的概念和範疇。文化的被壓縮範圍,與政治的被無限泛化,是極權政治魔術師政治障眼法的實質所在。
在這種泛政治化的體製中,社會公眾的生活被全麵置於從屬政治需要的地位。廣大民眾在這種極權的泛政治化體製中,隻有為它搖旗吶喊助威的權利。在這種龐大的極權政治機器中,隻有充當毫無人性色彩的小零件的權利。社會公眾廣泛意義上的人權幾乎被全麵剝奪。其中最主要被剝奪的是政治權利。
社會公眾的利益,在這樣的泛政治化體製中,仍隻能依賴於權力階層的恩賜、轉移及渡讓。在現代民主製政體中,社會公眾的廣泛意義上的人權,是通過普選製,通過輿論監督,通過廣泛的分權和對國家公權力的製衡來實現的。在民主體製中,社會公眾的政治權利是保障人權得以實現的基礎。社會公眾參與政治改革是天經地義的事。
改革開放前期階段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民主與法製的旗幟,曾經理直氣壯地在社會上高揚著。諸如軍隊國家化的現代理念,甚至曾經被軍隊中的很多高級幹部所認同。但是腐敗勢力一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形勢很快急轉直下。在不知不覺中,一切有威脅極權地位嫌疑的現代文明理念,無不被淡化,被壓製。泛政治化思維,國家社會一體化體製的核心部分,被輕易地撿起。稍加改頭換麵,便堂而皇之的風行起來。時至今日,泛政治化以泛權力化的形式又走上了老路。
國家社會一體化過程,將政府製造成一個萬能的政府。政府什麽都管,政府無處不在,政府權力在全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無處不在。這種無處不在既體現在政治思想領域,體現在精神領域,也體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甚至體現到了社會公眾的潛意識裏。就是這種無處不在製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極權狀態。政府權力和官員的社會作用被無限誇大,其他社會成員的社會作用被大大弱化、淡化、壓縮。最後變成了一種毫無人性色彩的螺絲釘作用。其他一切不依附於政府權力的非政府組織被取消,組織資源被高度壟斷。所有的公共事務,被政府權力全麵統管。
在政府萬能,權力萬能的社會裏,政府權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越位。專製的程度可以達到極致,可以經常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動輒“全黨動員、全民動手”。美其名曰“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這種機製,導致了各種運動層出不窮。導致了三反五反、反右運動、除四害運動、大躍進、大煉鋼鐵,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目前則表現為遍地開花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表現為gdp決定一切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製,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了人類社會的規律。資源配置不是通過市場無形之手,而是通過政府權力這隻有形之手。最終的結果,幾乎必然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根據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理念,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標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合理公正與否的重要標準。資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應該通過市場的無形之手得以實現。尤其是具體的微觀配置,政府基本不應插手。政府如果全麵插手資源微觀配置,就製造了大量權力尋租的機會。政府的社會角色絕不應該是萬能的。尤其是市場經濟在一個國家迅猛發展起來的時候,政府萬能的角色必然越來越捉襟見肘,醜態百出。
政府在現代自由市場經濟的社會裏,充當的是規則製定者及“守夜人”的角色。如果它的職能,角色全麵錯位、越位。不該管的事被全麵管起來。而該管的事卻一樣也管不好,唯一扮演得淋漓盡致的角色是一個腐敗的政府,則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就值得懷疑了。當前的大陸中國社會,政府職能已經全麵越位、錯位。由服務職能變成了管製職能、統治職能。
在當代大陸中國,政府權力是模糊而泛化的,要嚴格地界定起來相當困難。這種現實是導致政府權力全麵越位、錯位的主要原因。從而也就導致了一種“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生態。在這種社會生態中,政府的角色萬能而無所不在。社會經濟生活被政府權力統管和不斷壓縮。正是因為毛時代的那種高度國家社會一體化的製度未能得到全麵清算,那種體製和思維模式仍被大量保留。當市場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的今天,物質財富被前所未有地創造出來,權力尋租的欲望被大大激活。從而產生了全社會普遍的泛權力化,泛行政化、泛權力尋租現象。這是權力文化在當前社會現實表現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