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權力過分集中與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人高度集權的傳統有關。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國歷史上盛行的家長製有關。家長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革命隊伍中的家長製作風,除了個人高度集權外,還使個人淩架於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們長期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製度和計劃經濟管理製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製有密切關係。各級黨政部門都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情。而且“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特別集中於第一書記。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國沒有嚴格完善的政治製度,以及對其重要程度缺乏認識有關。由於長期封建專製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麵的遺毒及其他種種原因,我們沒有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製度化和法律化,這就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體領導和民主製原則不斷受到削弱和破壞。
權力過分集中的危害是多方麵的,由於又有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夾雜在一起,從而使它的危害越演越烈。
體製改革涉及三個方麵: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社會體製。
中國的體製改革,特別是經濟體製改革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後,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各種體製性障礙也日益突顯,如何盡快構建融“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社會體製改革”於一體的“三角形”體製改革體係,已經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急迫任務。
政治體製、社會體製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體製改革以至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點、線式的改革必須盡快走向“三角”型的改革。在這個“三角”型的改革布局中,政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執政”問題;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在解決“效率”問題;社會體製改革則側重於解決“公平”問題。目前的體製改革還隻能是“不等邊”三角形,經改邊長,政改邊短,社改邊尤其短。“三角形”體製改革的歸路,應該是從“不等邊三角形”到“等邊三角形”,總體目標是政治、經濟、社會的圓滿和諧、協調發展。
“三角形”體製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一是當前政改的核心是黨政關係問題。解決執政問題始終是“三角形”改革的核心問題,理順黨政關係又是核心的核心。執政不等於行政,政府才是行政的主體。理順黨政關係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黨政職能不清、機構和分工重疊、責權不統一等問題。黨應該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進整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並通過法治的渠道,將自己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誌,領導政府行政,而不是通過人治,或者僅僅靠主要領導個人的權威來實現。
二是政治信仰與社會信仰相彰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僅有政治信仰是不夠的,執政黨的政治信仰不能代替社會信仰。要根據本國的傳統的主流文化,形成有特色的社會信仰,並利用這個社會信仰來治理國家。
三是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首先要做到依法治黨、、以德治黨。在推進“三角形”改革中,應該把法治與德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慮。這既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期全麵體製改革的重要前提。
四是適度的民主、高度的法治。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文明國家製度建設的兩塊基石,作為一種改革方向,民主要適度超前,法製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民主具有階段性處於改革轉型期的今天,由於法製不健全,國情比較複雜,民主不能走得太快,不能以最終的民主要求來審視現狀,也不能以目前的民主原則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目前我國基層各種問題的解決,除了要有民本思想、民主意識外,還要有法製觀念,不能簡單以民主手段解決法製不健全帶來的歷史和現實問題。
五是要堅持公平與效率原則。公平與效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大準則,在改革初期,針對計劃經濟的弊端,我們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革的天平應該向公平一邊多傾斜一些。
六是要善待改革者。這一點在當前這個階段非常重要。進入全麵的“三角形”改革後,改革難度將越來越大,體製的、製度的、人為的障礙——即所謂“雷區”必定越來越多。不能將體製的問題、製度的問題歸罪於改革者,不能將應該由社會和體製承擔的責任轉嫁給改革者。
22.9 關於政治製度改革
政治製度改革本身需要長期的磨合,需要其他方麵尤其是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配合。能不能解決中國的權力擴張和腐敗問題,還很難說。由於政權整合已經成為維持社會有效運轉的唯一支柱,它的力量不但不能被削弱,還必須得到加強,這就是政治權力在社會生活的觸角越來越深入的內在動因;改革不能根本性的觸及對象,而隻能迂迴曲折地整邊補角,這就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悖論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外開放是為了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東西為我所用。吸收的東西分三個層次:器物層次、製度層次、觀念層次(也可以說是文化層次)。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國歷史上盛行的家長製有關。家長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革命隊伍中的家長製作風,除了個人高度集權外,還使個人淩架於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們長期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製度和計劃經濟管理製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製有密切關係。各級黨政部門都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情。而且“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特別集中於第一書記。
權力過分集中與我國沒有嚴格完善的政治製度,以及對其重要程度缺乏認識有關。由於長期封建專製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麵的遺毒及其他種種原因,我們沒有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製度化和法律化,這就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體領導和民主製原則不斷受到削弱和破壞。
權力過分集中的危害是多方麵的,由於又有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夾雜在一起,從而使它的危害越演越烈。
體製改革涉及三個方麵: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社會體製。
中國的體製改革,特別是經濟體製改革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後,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各種體製性障礙也日益突顯,如何盡快構建融“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社會體製改革”於一體的“三角形”體製改革體係,已經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急迫任務。
政治體製、社會體製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體製改革以至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點、線式的改革必須盡快走向“三角”型的改革。在這個“三角”型的改革布局中,政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執政”問題;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在解決“效率”問題;社會體製改革則側重於解決“公平”問題。目前的體製改革還隻能是“不等邊”三角形,經改邊長,政改邊短,社改邊尤其短。“三角形”體製改革的歸路,應該是從“不等邊三角形”到“等邊三角形”,總體目標是政治、經濟、社會的圓滿和諧、協調發展。
“三角形”體製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一是當前政改的核心是黨政關係問題。解決執政問題始終是“三角形”改革的核心問題,理順黨政關係又是核心的核心。執政不等於行政,政府才是行政的主體。理順黨政關係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黨政職能不清、機構和分工重疊、責權不統一等問題。黨應該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進整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並通過法治的渠道,將自己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誌,領導政府行政,而不是通過人治,或者僅僅靠主要領導個人的權威來實現。
二是政治信仰與社會信仰相彰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僅有政治信仰是不夠的,執政黨的政治信仰不能代替社會信仰。要根據本國的傳統的主流文化,形成有特色的社會信仰,並利用這個社會信仰來治理國家。
三是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首先要做到依法治黨、、以德治黨。在推進“三角形”改革中,應該把法治與德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慮。這既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期全麵體製改革的重要前提。
四是適度的民主、高度的法治。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文明國家製度建設的兩塊基石,作為一種改革方向,民主要適度超前,法製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民主具有階段性處於改革轉型期的今天,由於法製不健全,國情比較複雜,民主不能走得太快,不能以最終的民主要求來審視現狀,也不能以目前的民主原則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目前我國基層各種問題的解決,除了要有民本思想、民主意識外,還要有法製觀念,不能簡單以民主手段解決法製不健全帶來的歷史和現實問題。
五是要堅持公平與效率原則。公平與效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大準則,在改革初期,針對計劃經濟的弊端,我們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革的天平應該向公平一邊多傾斜一些。
六是要善待改革者。這一點在當前這個階段非常重要。進入全麵的“三角形”改革後,改革難度將越來越大,體製的、製度的、人為的障礙——即所謂“雷區”必定越來越多。不能將體製的問題、製度的問題歸罪於改革者,不能將應該由社會和體製承擔的責任轉嫁給改革者。
22.9 關於政治製度改革
政治製度改革本身需要長期的磨合,需要其他方麵尤其是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配合。能不能解決中國的權力擴張和腐敗問題,還很難說。由於政權整合已經成為維持社會有效運轉的唯一支柱,它的力量不但不能被削弱,還必須得到加強,這就是政治權力在社會生活的觸角越來越深入的內在動因;改革不能根本性的觸及對象,而隻能迂迴曲折地整邊補角,這就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悖論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外開放是為了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東西為我所用。吸收的東西分三個層次:器物層次、製度層次、觀念層次(也可以說是文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