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通常在一家臨街的店子裏喝酒,那裏的桌子矮矮的,放著幾條長條板凳,地上老是油膩膩的,一不小心能滑一個跟頭。店裏拿舊得發黃的報紙糊牆,連天花板都已經被燻黑了。我喜歡那裏的酸湯魚,那是用當地河裏產的小鯰魚做的,極為鮮美,拿來下酒最好不過。
那天去店子裏的時候,正好遇見那個攝製組收隊。地方不夠,一群人就擠在一起坐。期間還有幾個傢夥在地上滑了一跤,打碎了碗碟,鬧哄哄的,總之弄得我頭痛不已,隻好埋頭一聲不吭地喝酒。導演也是北京人,看見我在大口喝貴州茅台酒廠生產的廉價白酒,頗為驚訝,於是兩個人就交談起來。
他問我有否喝過本地的包穀燒,我說第一次來就要的是那個,可是那酒一股工業酒精的味道,極沖,實在很難入口。
導演笑了笑:“這裏大部分店裏的包穀燒是那樣的,因為他們大都統一從小酒廠裏買酒嘛。不過當地人有自己釀酒的,確實不錯。”
“是嗎?”我來了興趣:“什麽時候帶我去試試?”
他沉吟片刻:“明天好了,明天中午。”
關於失憶症(2)
本地的包穀燒苦澀難當,勾兌得極為難喝,但是正如導演所說,那家位於小巷深處的小店的自家陳釀還頗有點意趣,那店子在一條小街盡頭,沒有招牌,如果他不帶我去,我勢必找不到。
但是我的心思並沒有停留在包穀燒上,我在那裏遇見了一個人,徹底打亂了我在此地的停留計劃。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到了那家小店,是中午11點半,坐下後,導演和我開喝,點了幾個小菜。說起來,我們好象還有幾個共同的熟人,不由得感嘆世界真是太小了。正在興頭上,大概12點鍾左右,一群群初中生樣子的孩子們開始成群結隊地走過我們的麵前。
“附近有所學校吧?”我問。
“嗬,是,”導演回答:“一個中學。就在街那邊的拐角上。”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追逐著,給這條寂寞的小巷子帶來了些許生氣。大概是到了吃飯時間,有幾個老師樣子的男男女女也踱進了店裏。他是不是和他們一起進來的,我不知道。但是當我注意到有這樣一個人存在的時候,他已經坐在最裏麵的一個小桌前麵了。
他的麵前放著一個盛酒的塑料壺,順便說一下,此地盛酒用的是那種當年大家盛油的塑料壺,這是在大城市裏幾乎已經絕跡了的東西。我們喝酒是一杯一杯向老闆買的,而此人卻直接把壺拿到跟前去,可見酒量可以,也是這裏的常客。
我看見此人的時候,他正悶頭一個人坐著喝酒,麵前隻有花生和一碟小菜。他喝酒的速度簡直和喝水沒有什麽兩樣,但是吸引我注意的不是他的酒量,而是某種特殊的東西。
那是什麽呢?
確切地說,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熟識的氣味幾乎是瀰漫在他的四周,充滿了整個小店,蓋過了人聲鼎沸和濃重的辣椒味道……我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我發誓,自己在什麽地方見過這個人。
“不會吧?”導演對我的話半信半疑:“大概……你來過這裏?”
“平生第一次。”
“那你們怎麽可能見過,我倒是隔三差五地看見過他,隻要是這個點來吃飯,他總是在這裏的。大概,你們在鎮子上見過。”
“不是吧?”我搖搖頭:“我好象不是在這裏見過他,而是……而是在北京的時候,在很久以前……”
“完全不可能,”導演說:“他是本地人。”
是嗎?我自言自語……也許……
就像心靈感應一樣,此人忽然放下酒杯,看了我們一眼。我尚未出口的話立刻噎在了嗓子眼裏。說來好笑,我雖然對他有著某種莫名其妙的熟識感,卻直到這時才得以看清他的長相。此人的樣子倒是十分平常,隻是有點憔悴,穿著一件本地人常見的夾克。他看了我們5秒鍾,如同注視桌子上的玻璃杯一般茫然,然後又開始悶頭喝酒。
看到他的臉,那股似曾相識的感覺反而淡漠了些。畢竟,眼定定地瞪著一個人並不禮貌,我低下頭去看自己的酒杯。
我們離開這家店的時候是下午1點,此人在12點45分離開。看他的速度,至少已經喝了快半斤白酒,但是腳步絕無虛飄之感,臉色如常,甚是了得。我注意到他沒有結帳,隻是跟店家點了點頭。經過我們身邊的時候,我挪開椅子給他讓了點地方,他低下頭來,我們的目光交匯了一瞬間。他像看地上橫七豎八的板凳一樣麵無表情。
“你看,他根本就不認得你嘛。”導演說。
“也許,”我喃喃道。其實就在剛才那一剎那,我的感覺強烈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那個場景,那種光線和氣氛,無一不讓我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仿佛回到了過去。
結帳的時候,我問夥計,這人到底是不是本地人?
夥計回答的挺簡單,就算是吧。
怎麽叫就算是呢?
因為他來這裏2年多,看起來是要常住了,因為他現在在邊上的中學教書。
從哪裏來的?
不知道。
教什麽?
我通常在一家臨街的店子裏喝酒,那裏的桌子矮矮的,放著幾條長條板凳,地上老是油膩膩的,一不小心能滑一個跟頭。店裏拿舊得發黃的報紙糊牆,連天花板都已經被燻黑了。我喜歡那裏的酸湯魚,那是用當地河裏產的小鯰魚做的,極為鮮美,拿來下酒最好不過。
那天去店子裏的時候,正好遇見那個攝製組收隊。地方不夠,一群人就擠在一起坐。期間還有幾個傢夥在地上滑了一跤,打碎了碗碟,鬧哄哄的,總之弄得我頭痛不已,隻好埋頭一聲不吭地喝酒。導演也是北京人,看見我在大口喝貴州茅台酒廠生產的廉價白酒,頗為驚訝,於是兩個人就交談起來。
他問我有否喝過本地的包穀燒,我說第一次來就要的是那個,可是那酒一股工業酒精的味道,極沖,實在很難入口。
導演笑了笑:“這裏大部分店裏的包穀燒是那樣的,因為他們大都統一從小酒廠裏買酒嘛。不過當地人有自己釀酒的,確實不錯。”
“是嗎?”我來了興趣:“什麽時候帶我去試試?”
他沉吟片刻:“明天好了,明天中午。”
關於失憶症(2)
本地的包穀燒苦澀難當,勾兌得極為難喝,但是正如導演所說,那家位於小巷深處的小店的自家陳釀還頗有點意趣,那店子在一條小街盡頭,沒有招牌,如果他不帶我去,我勢必找不到。
但是我的心思並沒有停留在包穀燒上,我在那裏遇見了一個人,徹底打亂了我在此地的停留計劃。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到了那家小店,是中午11點半,坐下後,導演和我開喝,點了幾個小菜。說起來,我們好象還有幾個共同的熟人,不由得感嘆世界真是太小了。正在興頭上,大概12點鍾左右,一群群初中生樣子的孩子們開始成群結隊地走過我們的麵前。
“附近有所學校吧?”我問。
“嗬,是,”導演回答:“一個中學。就在街那邊的拐角上。”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追逐著,給這條寂寞的小巷子帶來了些許生氣。大概是到了吃飯時間,有幾個老師樣子的男男女女也踱進了店裏。他是不是和他們一起進來的,我不知道。但是當我注意到有這樣一個人存在的時候,他已經坐在最裏麵的一個小桌前麵了。
他的麵前放著一個盛酒的塑料壺,順便說一下,此地盛酒用的是那種當年大家盛油的塑料壺,這是在大城市裏幾乎已經絕跡了的東西。我們喝酒是一杯一杯向老闆買的,而此人卻直接把壺拿到跟前去,可見酒量可以,也是這裏的常客。
我看見此人的時候,他正悶頭一個人坐著喝酒,麵前隻有花生和一碟小菜。他喝酒的速度簡直和喝水沒有什麽兩樣,但是吸引我注意的不是他的酒量,而是某種特殊的東西。
那是什麽呢?
確切地說,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熟識的氣味幾乎是瀰漫在他的四周,充滿了整個小店,蓋過了人聲鼎沸和濃重的辣椒味道……我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我發誓,自己在什麽地方見過這個人。
“不會吧?”導演對我的話半信半疑:“大概……你來過這裏?”
“平生第一次。”
“那你們怎麽可能見過,我倒是隔三差五地看見過他,隻要是這個點來吃飯,他總是在這裏的。大概,你們在鎮子上見過。”
“不是吧?”我搖搖頭:“我好象不是在這裏見過他,而是……而是在北京的時候,在很久以前……”
“完全不可能,”導演說:“他是本地人。”
是嗎?我自言自語……也許……
就像心靈感應一樣,此人忽然放下酒杯,看了我們一眼。我尚未出口的話立刻噎在了嗓子眼裏。說來好笑,我雖然對他有著某種莫名其妙的熟識感,卻直到這時才得以看清他的長相。此人的樣子倒是十分平常,隻是有點憔悴,穿著一件本地人常見的夾克。他看了我們5秒鍾,如同注視桌子上的玻璃杯一般茫然,然後又開始悶頭喝酒。
看到他的臉,那股似曾相識的感覺反而淡漠了些。畢竟,眼定定地瞪著一個人並不禮貌,我低下頭去看自己的酒杯。
我們離開這家店的時候是下午1點,此人在12點45分離開。看他的速度,至少已經喝了快半斤白酒,但是腳步絕無虛飄之感,臉色如常,甚是了得。我注意到他沒有結帳,隻是跟店家點了點頭。經過我們身邊的時候,我挪開椅子給他讓了點地方,他低下頭來,我們的目光交匯了一瞬間。他像看地上橫七豎八的板凳一樣麵無表情。
“你看,他根本就不認得你嘛。”導演說。
“也許,”我喃喃道。其實就在剛才那一剎那,我的感覺強烈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那個場景,那種光線和氣氛,無一不讓我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仿佛回到了過去。
結帳的時候,我問夥計,這人到底是不是本地人?
夥計回答的挺簡單,就算是吧。
怎麽叫就算是呢?
因為他來這裏2年多,看起來是要常住了,因為他現在在邊上的中學教書。
從哪裏來的?
不知道。
教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