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易中天中華史04:青春誌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應該。
從西周、東周到春秋,就是我們民族的“少年時代”。那時的人,是有著真性情、真血氣的,因此有情有義,敢愛敢恨。這才有殺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愛的情人,義無反顧的戰士,忠貞不貳的臣子,力挽狂瀾的使節,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他們集體地表現出一個民族“發展得最完美地方”之永久的魅力。
因此,如果說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描述了我們民族的“身子骨”,那麽,本卷要展示的就是“精氣神”。那些少年心氣,那些男生女生,那些花花糙糙,那些磕磕碰碰,都無不透出青春氣息,濕漉漉地撲麵而來,讓我們無限嚮往,讓我們過目不忘。
請在這裏多停留一會吧!
前麵的路,將風高浪急,險象環生。
注釋
總注
本卷涉及之史實,均請參看《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
第一章
1.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2.知氏的知,讀如智。所以“知伯”也寫作“智伯”。《史記》之《趙世家》為“知伯”;《刺客列傳》作“智伯”。智伯名瑤,諡號“智襄子”。
3.《韓非子》和《呂氏春秋》持此說。
4.趙氏家族的始祖是趙夙,然後依次是共孟、趙衰(趙成子)、趙盾(趙宣子)、趙朔(趙莊子)、趙武(趙文子,亦即“趙氏孤兒”)、景叔、趙鞅(趙簡子)、趙毋恤(趙襄子)。趙襄子去世後,他的弟弟驅逐襄子指定的接班人,自立為家君,這就是趙桓子。桓子即位一年後去世。國人認為桓子的得位不符合襄子遺願,便殺了桓子的兒子,立襄子指定的趙浣為君,是為“獻侯”。此事在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第三章曾經提到。
5.鉏是多音字,也是鋤的異體字。用於國名,讀如徐;用於“鉏鋙”(齟齬),讀如舉;用於姓氏,讀如除。麑,讀如尼或迷。鉏麑刺殺趙盾,以及相關史實,《左傳》、《國語》、《公羊傳》、《呂氏春秋》、《史記》之《晉世家》和《趙世家》均有記載,本書的描述整合了諸家所說。
6.晉是周代最早的封國之一,始封之君是武王的弟弟唐叔虞。晉君從西周起一路嫡傳,都稱“侯”,最後一代叫“哀侯”。哀侯以後,嫡係被滅,取而代之的是曲沃的旁支,始祖叫“武公”。以後晉君都稱“公”,依次為武公、獻公、惠公、懷公、文公、襄公、靈公。靈是“惡諡”。歷史上諡為“靈”的,多半“不靈”。比如鄭靈公,是因為吃王八而起糾紛,被自家兄弟謀殺的(《左傳·宣公四年》)。陳靈公,則是與朝臣共享情婦,又被情婦之子憤而殺死的(《左傳·宣公十年》)。
7.卿,是古代天子或諸侯所屬之高級輔佐,有上中下三等。位類上卿而執政者,叫“正卿”,也叫“塚卿”。
8.這句話的原文是“to be or not to be”,歷來有各種譯法。朱生豪先生的譯文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9.荊軻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10.聶政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11.索福克勒斯完成《安提戈涅》,是在公元前442年(一說441年);聶政刺韓,是在公元前397年(韓烈侯三年)。所以索福克勒斯和聶榮可算同時代人。鉏麑自殺,是在公元前607年(晉靈公十四年)。所以鉏麑與聶榮、安提戈涅相距二百多年。
第二章
1.夏姬之事及相關人物據《左傳》之宣公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成公二年、七年,昭公二十八年。
2.《詩經·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3.《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4.《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5.《國風·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6.《國風·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7.《國風·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8.《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9.《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10.《國風·王風·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奔。轂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11.《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12.《國風·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13.《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14.見恩格斯《家庭、所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及其注。
15.見《詩經·鄭風·出其東門》、《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16.原因請參看《左傳·宣公十年》杜預注。
17.夏姬被帶到楚國,是在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襄老戰死在鄭國,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姬和巫臣私奔到晉,是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18.春秋時期的性關係,遠不像後世那樣嚴謹。有人跟庶母偷情,有人搶兒媳婦和弟媳婦,有人做換妻遊戲,有人甘願戴綠帽子,還有兄弟姐妹亂倫。這些事《左傳》都有記載,可參看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
19.請參看約翰·德林瓦特主編《世界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章
1.知罃被俘,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被釋放,則在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夏。
從西周、東周到春秋,就是我們民族的“少年時代”。那時的人,是有著真性情、真血氣的,因此有情有義,敢愛敢恨。這才有殺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愛的情人,義無反顧的戰士,忠貞不貳的臣子,力挽狂瀾的使節,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他們集體地表現出一個民族“發展得最完美地方”之永久的魅力。
因此,如果說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描述了我們民族的“身子骨”,那麽,本卷要展示的就是“精氣神”。那些少年心氣,那些男生女生,那些花花糙糙,那些磕磕碰碰,都無不透出青春氣息,濕漉漉地撲麵而來,讓我們無限嚮往,讓我們過目不忘。
請在這裏多停留一會吧!
前麵的路,將風高浪急,險象環生。
注釋
總注
本卷涉及之史實,均請參看《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
第一章
1.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2.知氏的知,讀如智。所以“知伯”也寫作“智伯”。《史記》之《趙世家》為“知伯”;《刺客列傳》作“智伯”。智伯名瑤,諡號“智襄子”。
3.《韓非子》和《呂氏春秋》持此說。
4.趙氏家族的始祖是趙夙,然後依次是共孟、趙衰(趙成子)、趙盾(趙宣子)、趙朔(趙莊子)、趙武(趙文子,亦即“趙氏孤兒”)、景叔、趙鞅(趙簡子)、趙毋恤(趙襄子)。趙襄子去世後,他的弟弟驅逐襄子指定的接班人,自立為家君,這就是趙桓子。桓子即位一年後去世。國人認為桓子的得位不符合襄子遺願,便殺了桓子的兒子,立襄子指定的趙浣為君,是為“獻侯”。此事在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第三章曾經提到。
5.鉏是多音字,也是鋤的異體字。用於國名,讀如徐;用於“鉏鋙”(齟齬),讀如舉;用於姓氏,讀如除。麑,讀如尼或迷。鉏麑刺殺趙盾,以及相關史實,《左傳》、《國語》、《公羊傳》、《呂氏春秋》、《史記》之《晉世家》和《趙世家》均有記載,本書的描述整合了諸家所說。
6.晉是周代最早的封國之一,始封之君是武王的弟弟唐叔虞。晉君從西周起一路嫡傳,都稱“侯”,最後一代叫“哀侯”。哀侯以後,嫡係被滅,取而代之的是曲沃的旁支,始祖叫“武公”。以後晉君都稱“公”,依次為武公、獻公、惠公、懷公、文公、襄公、靈公。靈是“惡諡”。歷史上諡為“靈”的,多半“不靈”。比如鄭靈公,是因為吃王八而起糾紛,被自家兄弟謀殺的(《左傳·宣公四年》)。陳靈公,則是與朝臣共享情婦,又被情婦之子憤而殺死的(《左傳·宣公十年》)。
7.卿,是古代天子或諸侯所屬之高級輔佐,有上中下三等。位類上卿而執政者,叫“正卿”,也叫“塚卿”。
8.這句話的原文是“to be or not to be”,歷來有各種譯法。朱生豪先生的譯文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9.荊軻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10.聶政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11.索福克勒斯完成《安提戈涅》,是在公元前442年(一說441年);聶政刺韓,是在公元前397年(韓烈侯三年)。所以索福克勒斯和聶榮可算同時代人。鉏麑自殺,是在公元前607年(晉靈公十四年)。所以鉏麑與聶榮、安提戈涅相距二百多年。
第二章
1.夏姬之事及相關人物據《左傳》之宣公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成公二年、七年,昭公二十八年。
2.《詩經·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3.《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4.《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5.《國風·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6.《國風·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7.《國風·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8.《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9.《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10.《國風·王風·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奔。轂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11.《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12.《國風·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13.《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14.見恩格斯《家庭、所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及其注。
15.見《詩經·鄭風·出其東門》、《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16.原因請參看《左傳·宣公十年》杜預注。
17.夏姬被帶到楚國,是在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襄老戰死在鄭國,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姬和巫臣私奔到晉,是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18.春秋時期的性關係,遠不像後世那樣嚴謹。有人跟庶母偷情,有人搶兒媳婦和弟媳婦,有人做換妻遊戲,有人甘願戴綠帽子,還有兄弟姐妹亂倫。這些事《左傳》都有記載,可參看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
19.請參看約翰·德林瓦特主編《世界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章
1.知罃被俘,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被釋放,則在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