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叫了一聲:「張先生」,張居正起身跪稟:「臣在!」朱翊鈞問他:「你說,萬曆新政該如何實施?」張居正奏道:「臣思慮,應從整飭吏治開始。」朱翊鈞問:「如何整飭吏治?」張居正說:「過幾日,臣會有專門奏本呈上,請皇上審閱。」朱翊鈞一臉嚴肅地說:「好。朕等著。」
文華殿外傳來喊聲:「捷報——捷報——!」
小皇帝朱翊鈞瞪大了眼睛,問:「什麽捷報?」
張居正讓傳送信人,不一會兒,一位小校進入大殿,跪下高奏:「啟稟皇上,廣西剿匪前線八百裏加急傳來捷報,兩廣總督殷正茂已收復慶遠等城池多達三十六座,剿滅叛匪三萬餘眾,匪首貝那身負重傷,並帶其少量人馬退至叢林深處。」
朱翊鈞問張居正:「誰是貝那?」
張居正說:「此乃廣西叛匪之首,多年來危及廣西的安寧,此捷報乃大好消息,皇上,廣西匪患如期剿滅,殷正茂功不可沒,這也是皇上上應天機,下符民意的祥端盛事,亦是開啟萬曆新政的好兆頭,臣有一個建議。」
「請講!」
張居正道:「請皇上下旨殷正茂,讓他進京獻俘。」
朱翊鈞道:「如此甚好,就依張先生說的辦。」
一時間,「殷正茂真是功不可沒」、「叔大舉薦有方,用人得當!」之類的議論充滿了張居正的耳朵,但新任戶部尚書王國光卻對他敲響了一計警鍾:「依下官之見,一場剿匪的勝利,並不能掩蓋眼下朝廷所麵臨的諸多問題。」
王國光此話不是空穴來風,對於他這個新上任的戶部尚書來說,最令他憂心忡忡的是:戶部雖然掌握著全國的財政,但國庫的銀子即將告罄。高拱離任前,說還有四十萬兩,但這幾日,所有帳目都已查證核實後發現,國庫裏實隻有二十萬兩銀子,所謂四十萬兩,是把高拱答應多給殷正茂那二十萬兩銀子也算在內,可是,這筆銀子已劃出去三個多月,付了潮白河的工程款。年初,戶部十三司會同有關衙門一起核定,今年全國應該徵收的賦稅是二百七十萬兩銀子,但全年各項開支卻須得銀兩四百餘萬,這還不包括先帝駕崩與新皇帝登基這些意外的大筆開支,總之是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堂堂一個戶部尚書,口袋裏竟摳不出一兩銀子,這在大明兩百年來,實屬罕見。
第九章 折俸風波(5)
張居正問道:「不是說還有歷年積欠嗎?這個數目是多少?」
王國光回答:「五百多萬,這還僅僅隻是隆慶二年以來的積欠,如果這筆錢收起來,我們就不會如此捉襟見肘,作無米之炊了。」
張居正點頭道:「我看催收積欠是戶部的重中之重,在這件事上你要多動腦筋。」
王國光說:「我已經想好了主意,第一,把全國十大榷關的徵稅禦史全都換掉,換上年輕肯幹,願意為國分憂的官員,這是個大事,過兩天咱專門再來請示。今天,有比這更急的事情。」他看著張居正說:「再過幾天,七月二十,是發放月俸銀的日子。京師的官吏,合起來有一兩萬人,每月應發放的本色俸銀是十二萬兩銀,可是現在上哪兒去找這筆錢呢?」
真是破屋又遭連夜雨,張居正道:「一點辦法都想不出來嗎?」
王國光嘆息道:「要還有一絲辦法,我就不會在此發牢騷了,實在是山窮水盡啊!不過,千難萬難打磨不開,也就是這兩個月。過了這兩個月,咱就有辦法了。」
能想的辦法王國光都想過了,可鄰近州府的鈔庫中也無銀可調,找京城富商臨時挪借,則有失皇朝體麵,必遭世人唾棄。官員們平常愛財如命,但若被告知本月的俸銀是從商人處告借得來的,馬上就會輿論沸騰。拖欠一月也不妥,首輔上任第一個月的俸銀,是萬萬不可拖欠的。王國光來他這兒討主意,張居正就得給想出辦法來。
張居正思索一會兒,招呼他說:「走,咱們去倉場總督衙門。」
倉庫禁衛森嚴,庫存房裏放滿了紙絹油紗等一應生活用品。張居正與王國光在新任倉場總督帶領下進入,王國光注視著他:「叔大,你在打這些個東西的主意?」張居正說:「是的,本月的折俸銀,我想全部改用實物折俸。」
「什麽實物?」
張居正道:「胡椒蘇木!我記得上次來這裏,看到那麽多的胡椒蘇木,這回可以派上用場了。」王國光欲言又止,他知道這樣做的麻煩會有多大,官員們會有多麽的激憤,他聽見張居正問他:「你戶部管理的國庫在京城有多少處?」便答道:「少說也有二十幾處。」張居正問:「東西多嗎?」
「滿滿囤囤,累年各府州縣納繳的實物,從紙筆墨硯、鑼鼓鐃鈸;到炭米油鹽、毛皮茶麻,可謂應有盡有。這些東西本來是專供朝廷的日常用度,但入繳數量太大,用也用不完。有些物品因入庫時間太久,還發生黴爛變質。」
張居正滿意地點頭道:「每年,各司庫呈報的損耗最低也有幾十萬兩銀子,依我之見,幹脆選出幾樣庫存實物,折價作為官吏們的俸銀髮放,這樣既解決了庫存問題,又解決了俸銀。這無招之招,也算是兩全其美。」
王國光沉吟半天說:「叔大,這倒是個辦法,這件事執行起來,恐怕還會有阻力!我這戶部尚書剛剛走馬上任,就用實物給官員折俸,你這不是要我難堪嗎?」張居正看著他,眼神炯炯地說:「我這首輔也是剛剛走馬上任,我都不怕,你怕什麽?」王國光道:「你是首輔,他們會畏懼你的權利,我卻不同,他們本來就對我看不順眼,恨不得在雞蛋裏挑根骨頭,想找茬整我的人大有人在,你讓我這麽做,豈不是把我往刀尖上送。」張居正火了:「我讓你來當這個戶部尚書,不是叫你來躲清閑的,是為了朝廷。該上刀尖就上刀尖,該下火海就下火海!怎麽?無從施展你報負的時候,你總躲在背後發牢騷,罵別人是庸官,可你這剛剛走馬上任,就怕丟烏紗啦?」
文華殿外傳來喊聲:「捷報——捷報——!」
小皇帝朱翊鈞瞪大了眼睛,問:「什麽捷報?」
張居正讓傳送信人,不一會兒,一位小校進入大殿,跪下高奏:「啟稟皇上,廣西剿匪前線八百裏加急傳來捷報,兩廣總督殷正茂已收復慶遠等城池多達三十六座,剿滅叛匪三萬餘眾,匪首貝那身負重傷,並帶其少量人馬退至叢林深處。」
朱翊鈞問張居正:「誰是貝那?」
張居正說:「此乃廣西叛匪之首,多年來危及廣西的安寧,此捷報乃大好消息,皇上,廣西匪患如期剿滅,殷正茂功不可沒,這也是皇上上應天機,下符民意的祥端盛事,亦是開啟萬曆新政的好兆頭,臣有一個建議。」
「請講!」
張居正道:「請皇上下旨殷正茂,讓他進京獻俘。」
朱翊鈞道:「如此甚好,就依張先生說的辦。」
一時間,「殷正茂真是功不可沒」、「叔大舉薦有方,用人得當!」之類的議論充滿了張居正的耳朵,但新任戶部尚書王國光卻對他敲響了一計警鍾:「依下官之見,一場剿匪的勝利,並不能掩蓋眼下朝廷所麵臨的諸多問題。」
王國光此話不是空穴來風,對於他這個新上任的戶部尚書來說,最令他憂心忡忡的是:戶部雖然掌握著全國的財政,但國庫的銀子即將告罄。高拱離任前,說還有四十萬兩,但這幾日,所有帳目都已查證核實後發現,國庫裏實隻有二十萬兩銀子,所謂四十萬兩,是把高拱答應多給殷正茂那二十萬兩銀子也算在內,可是,這筆銀子已劃出去三個多月,付了潮白河的工程款。年初,戶部十三司會同有關衙門一起核定,今年全國應該徵收的賦稅是二百七十萬兩銀子,但全年各項開支卻須得銀兩四百餘萬,這還不包括先帝駕崩與新皇帝登基這些意外的大筆開支,總之是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堂堂一個戶部尚書,口袋裏竟摳不出一兩銀子,這在大明兩百年來,實屬罕見。
第九章 折俸風波(5)
張居正問道:「不是說還有歷年積欠嗎?這個數目是多少?」
王國光回答:「五百多萬,這還僅僅隻是隆慶二年以來的積欠,如果這筆錢收起來,我們就不會如此捉襟見肘,作無米之炊了。」
張居正點頭道:「我看催收積欠是戶部的重中之重,在這件事上你要多動腦筋。」
王國光說:「我已經想好了主意,第一,把全國十大榷關的徵稅禦史全都換掉,換上年輕肯幹,願意為國分憂的官員,這是個大事,過兩天咱專門再來請示。今天,有比這更急的事情。」他看著張居正說:「再過幾天,七月二十,是發放月俸銀的日子。京師的官吏,合起來有一兩萬人,每月應發放的本色俸銀是十二萬兩銀,可是現在上哪兒去找這筆錢呢?」
真是破屋又遭連夜雨,張居正道:「一點辦法都想不出來嗎?」
王國光嘆息道:「要還有一絲辦法,我就不會在此發牢騷了,實在是山窮水盡啊!不過,千難萬難打磨不開,也就是這兩個月。過了這兩個月,咱就有辦法了。」
能想的辦法王國光都想過了,可鄰近州府的鈔庫中也無銀可調,找京城富商臨時挪借,則有失皇朝體麵,必遭世人唾棄。官員們平常愛財如命,但若被告知本月的俸銀是從商人處告借得來的,馬上就會輿論沸騰。拖欠一月也不妥,首輔上任第一個月的俸銀,是萬萬不可拖欠的。王國光來他這兒討主意,張居正就得給想出辦法來。
張居正思索一會兒,招呼他說:「走,咱們去倉場總督衙門。」
倉庫禁衛森嚴,庫存房裏放滿了紙絹油紗等一應生活用品。張居正與王國光在新任倉場總督帶領下進入,王國光注視著他:「叔大,你在打這些個東西的主意?」張居正說:「是的,本月的折俸銀,我想全部改用實物折俸。」
「什麽實物?」
張居正道:「胡椒蘇木!我記得上次來這裏,看到那麽多的胡椒蘇木,這回可以派上用場了。」王國光欲言又止,他知道這樣做的麻煩會有多大,官員們會有多麽的激憤,他聽見張居正問他:「你戶部管理的國庫在京城有多少處?」便答道:「少說也有二十幾處。」張居正問:「東西多嗎?」
「滿滿囤囤,累年各府州縣納繳的實物,從紙筆墨硯、鑼鼓鐃鈸;到炭米油鹽、毛皮茶麻,可謂應有盡有。這些東西本來是專供朝廷的日常用度,但入繳數量太大,用也用不完。有些物品因入庫時間太久,還發生黴爛變質。」
張居正滿意地點頭道:「每年,各司庫呈報的損耗最低也有幾十萬兩銀子,依我之見,幹脆選出幾樣庫存實物,折價作為官吏們的俸銀髮放,這樣既解決了庫存問題,又解決了俸銀。這無招之招,也算是兩全其美。」
王國光沉吟半天說:「叔大,這倒是個辦法,這件事執行起來,恐怕還會有阻力!我這戶部尚書剛剛走馬上任,就用實物給官員折俸,你這不是要我難堪嗎?」張居正看著他,眼神炯炯地說:「我這首輔也是剛剛走馬上任,我都不怕,你怕什麽?」王國光道:「你是首輔,他們會畏懼你的權利,我卻不同,他們本來就對我看不順眼,恨不得在雞蛋裏挑根骨頭,想找茬整我的人大有人在,你讓我這麽做,豈不是把我往刀尖上送。」張居正火了:「我讓你來當這個戶部尚書,不是叫你來躲清閑的,是為了朝廷。該上刀尖就上刀尖,該下火海就下火海!怎麽?無從施展你報負的時候,你總躲在背後發牢騷,罵別人是庸官,可你這剛剛走馬上任,就怕丟烏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