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三十五象的圖像是有一城牆,城門口站著三個人。隱喻鹹豐去世後,三個大臣輔佐幼主。


    讖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還,三台扶傾。” 意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鹹豐出逃,卻沒有回來,死在外邊,遺命端華,肅順和載垣三大臣輔佐幼主。


    頌文是“黑雲暗暗自西來,帝子臨河築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興曾見有奇才。” 前兩句還是預言英法聯軍入侵,鹹豐逃到承德。而此時南方有太平天國起義,北方有西方入侵。曾國藩為中興奇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且看歷史的真實。


    內憂外患中的鹹豐統治和鹹豐之死


    鹹豐即位後,同時麵臨著兩大問題:內憂是太平天國的起義,外患是英法等國對中國的侵略。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與清王朝的對峙


    康幹盛世給大清王朝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繁榮,還有人口的迅猛增加,這自然相應的帶來了一些隱患。也就是說,當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耕地的增長速度,而又缺乏自然淘汰之法,人口的激增可能會導致社會動亂。嘉慶,道光年間,清朝開始由盛轉衰,經濟衰退,政府收入和儲備都在減少,加之吏治腐敗,人口壓力帶來的負麵作用開始顯露出來。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 的四十四年中,有記載的武裝暴動和民眾起義多達93次;而從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九年的九年中,這類事件達到110次。而1850年,即鹹豐即位後當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次年,太平軍攻占永安;1852年,攻占武漢:1853年,攻占九江,安慶和南京,並在南京建立都城,改稱天京。太平天國自此控製了中國南方大片地區,並在轄區內實行一些有利於老百姓的政策。太平天國對清王朝構成了威脅,並準備揮師北上,進攻北京。但是1856年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內亂,將士死傷無數。這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為清軍的反攻提供了幫助。這次戰火,一直延續到同治三年,地區之廣,規模之大,耗銀之多,死人之眾(幾千萬人) ,影響之深,是清朝建國以來從未有的,使清朝大傷了元氣,開始走向衰亡。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衝突


    鴉片戰爭結束後十餘年內,列強在華勢力有了明顯上升。地理位置優越的上海超過廣州,成為了中國的最大港市。英、法、美還在該地強租大片土地,建立了所謂的租界。1844年,清政府設置了負責“夷務”的“五口通商大臣”一職,由駐在廣州的兩廣總督兼任。但是,歐美駐華使節都遠離北京,最多隻能直接和兩廣總督等地方官員打交道,還常常不得謀麵。對於外人可在五口居住通商的約定,列強解釋為可以進城。在廣州,這一局麵由於民眾的極力抗拒一直未實現。在清政府內部,天朝大國心態和閉關拒夷傾向也還明顯存在。年輕的鹹豐帝於1850年即位後,對“撫夷”做法愈加疏離。五口通商之後,雖然鴉片走私更為肆無忌憚,一般的外國商品也大量偷稅漏稅,但洋貨在中國的銷售未有明顯增加。列強對於這些情形甚為不滿,謀求進一步使中國屈服於自己的意誌,獲取更多的在華權益。到50年代初,作為侵華先鋒的英國已在考慮再次發動對華戰爭。


    太平天國起義發生後,英方有人建議乘機對中國政府採取行動。太平軍攻入湖北、安徽境內後,英方又盤算進行幹涉,以保護自己在長江流域的現實和潛在利益,並藉此從清政府取得報酬。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將其改名為天京,作為自己的都城。此時,英人的想法又有變化。他們認為,太平天國已控製中國南方大片地區,且勢頭正猛,有可能取代滿洲王朝,在這種局麵下進行幹涉很不明智。由於太平天國信仰上帝和所轄地區秩序良好,很多外人對它也有不同程度的好感。但是列強並不看好太平天國領袖們對外人的態度,認為他們倨傲自大和不諳世情,無尊重外國條約權利之意,嚴禁鴉片與己利相違,所信之宗教與基督教也是兩碼事。不過,它們打算暫且保持中立,藉機向中國的朝廷索取新的權益。到1854年,中國的戰局漸呈僵持,清政府不再那般岌岌可危,列強的“修約”活動也活躍起來。但是他們提出的要求遭到了鹹豐的拒絕。英國和美國駐華公使均向本國建議出兵中國。


    此時,由於英國正在歐洲忙於克裏米亞戰爭,無瑕在遠東用兵,而勢單力孤的美國也不願這樣做。“修約”活動處於停滯階段。


    1856 年3月,克裏米亞戰爭結束。9月,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東王楊秀清被殺,將士死傷無數,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清軍開始加強了軍事反攻。在這種背景下,“亞羅” 號事件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對該船遭到搜查的反應是‘對(英國)政府數月來一直暗中準備戰爭的公開證明’”。


    所謂“亞羅”號事件是指 1856年10月8日,泊於廣州水域的船隻“亞羅”號上的12名水手因有海盜嫌疑被清兵捕走。該船曾在香港註冊,船長也是英國人。1855年起,港英當局允許屬中國人所有的船隻在香港註冊和懸掛英旗。這類船隻以“英船”身份為掩護(往往還僱傭外人擔任船長),時常捲入走私和搶掠勾當。港英當局這樣做,一大目地正是向從事走私的中國船隻提供庇護。根據虎門條約,往來於五口和香港的中國商船,必須先在五口領取牌照,港英當局須對這些牌照嚴加稽查,以防“走私偷漏各弊”。根據英國政府在1854年頒布的商船條例,隻有屬英國人所有的船隻才是英國船。因此,港英當局的做法明顯違反了條約和英國法律。


    事發後,“亞羅”號的船長報告了英國領事館,還稱中國兵勇扯棄了船上的英國國旗(他當時並不在船上,與該船相鄰的外船的船員也稱未見懸掛英旗)。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哈裏?帕克斯)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中方違背條約,要求放人和道歉。根據虎門條約,若中國官員欲捕拿避匿於英船的不法華人,首先須照會英國官員。葉名琛很快答覆說,“亞羅”號在中國製造,船東也是中國人,屬中國船隻,中國兵勇上船緝捕罪犯未違反條約。他還欲交出九名水手,隻留下須審訊的三人,但被巴夏禮拒絕。同時,巴夏禮也與在香港的公使包令通氣。包令表示,“亞羅”號確在香港註冊過,但其有效期在9月底已截止,英國在法律上無權保護該船。但他詭稱,中國人當時並不了解此點,也無根據斷定“亞羅”號不受英國保護,因此他們的行為還是與條約不符。包令打算藉機大做文章,在他授意下,巴夏禮再次照會葉名琛,仍稱“亞羅”號受英國保護,要求釋放全部水手、尊重英旗、正式道歉和保證不再有此類行為。他還威脅說,若在48小時內得不到滿意答覆,即令英艦扣押中國的官船。在回覆中,葉名琛堅稱“亞羅”號是中國船隻。他還指出,事發時船上根本未掛英旗;而且,英船根據慣例須在落錨時降旗,在起錨時再升起。英方劫持了一艘中國貨船,並於21日發出最後通牒,以進攻廣州作為威脅,強令中方在24小時內交還全部水手和賠禮道歉。在通牒到期前一小時,葉名琛被迫將全部被捕水手送交巴夏禮,並保證今後必就搜捕英船之上華人知會英國官員,巴夏禮仍以未獲正式道歉等理由拒絕接受。10月23日,英艦闖入珠江,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拉開了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