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歲時,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這時,因為元朝朝政腐敗,天下已大亂,聚眾起義者眾多。而這時的濠州已在紅巾軍的占領之下,為首的是郭子興。朱元璋十分猶豫,不知是否該去投奔,於是求助於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逃走或避禍都不吉利,而參加義軍卻“不妨”。


    公元1356年,朱元璋投入郭子興的門下,加入反抗元朝的行列。因為他體格好、記性佳,再加上遇事小心、敢做敢為,因此打仗時常得到勝利。更為難得的是,朱元璋得到戰利品時不會私藏,獲得賞賜也推說是戰友的功勞,所以不僅得到同僚的敬重,郭子興更是視他如左右手,什麽事都與他商量,並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


    得到重用的朱元璋回鄉招募人馬,他少年時的夥伴徐達等參了軍,並在其後輔佐他成其功業。


    不久,郭子興戰死。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接收了他的勢力,並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他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他採用元池州學正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任用劉基、宋濂等儒士。在農業生產上他開始設置營田司。又令將士屯田,“且耕且戰”,“及時開墾,以收地利”,保證軍糧供應,恢復社會生產。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治軍嚴明,每到一地必申誡部下不可擾民,所以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歡迎。


    明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軍和南征軍勢如破竹,天下的統一指日可待。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朱元璋於當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南京市),國號明,定年號為洪武,史稱明太祖。其後一直沿用“洪武”這個年號。自此之後的明清兩朝的皇帝均隻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年號往往可以代表某一皇帝,如朱元璋又稱為“洪武帝”。而取國號大明是軍師劉基的注意,他折衷了創立明朝的兩股勢力的意願:對於紅巾軍而言,他們信奉明教,其首領韓林兒曾稱小明王;對於士大夫而言,明是光明,是日和月,明朝取代元朝是以明克暗。


    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後,繼續著他統一全國的步伐。在南方,明軍在平定了福建、廣東和四川的的割據勢力後,於1382年攻下大理,平定了雲南。至此,南方基本趨於統一。


    與此同時,北伐軍也不斷取得勝利。而此時元朝的皇帝順帝沉迷於聲色淫佚之中,不理朝政。1368年8月,明軍攻入大都,從1271年元世祖建國號以來統治了中國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滅亡。雖然逃亡後的元順帝之子在塞外和林一帶建立起了北元,但已經不成為氣候,在1387年歸降了明朝。朱元璋至此完全統一了全國。


    勤政愛民但卻多疑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賤的皇帝。雖然他識字不多,但卻勤奮好學,愛讀史書,所寫詩文和散文都有著獨特之處,其所寫公文也多用口語,如給大將軍徐達的手令:“說與大將軍知道……這是我家中坐著說的,未知軍中便也不便……”洪武三年為了建立戶帖製度下的一道聖旨是這樣寫的:“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們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因此,在明朝,口語公文成為一大特色。


    或許正是由於明太祖出生微賤,深知人民生活的困苦,下詔說:“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勉之。”因此對貪官汙吏嚴懲不怠,整頓元朝末年以來腐敗的政治風氣。此外,他下令嚴禁宦官幹預政事,並且防製外戚專權。同時提倡獎勵人民上書建議施政的措施。


    在恢復經濟方麵,太祖也採取了一係列措施,比如獎勵墾荒、水為己業的政策,還根據地方官員的建議,製訂了從人口稠密地區遷移農民開墾荒地的政策,給予驗丁給田、官給牛種、減免田賦的優惠條件,不斷向那些經曆元朝末年戰亂、土曠人稀的地區移民。明太祖還於 1372年(洪武五年)頒布詔令:以往因戰亂“而為人奴隸者,即日放還”。他還下令由朝廷代為贖還因饑荒而典賣的男女。同時,《大明律》還規定,除官僚外,“庶民之家,存養奴婢者,杖一百,即放從良”。


    同時,還下令戶部統計浙江等地的富戶,將其遷移到北方,土地關係因此得到了調整。太祖對於興修水利的事也格外注意,他派遣國子監生前往各地,督修水利,各地若有天災發生,各受災州縣除了可免除租賦外,還能得到官府的賑濟。


    另外,為平均老百姓田賦和差役的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一方麵根據全國人口普查,編成賦役黃冊;一方麵根據全國田地清丈,編成魚鱗圖冊。黃冊是國家徵收田賦和差役的根據;魚鱗圖冊則是以田為主,記載田產的麵積與位置。兩冊互為經緯,不僅百姓負擔得到平均,國家的收入也因而增加。


    在文化方麵,太祖下令廣設學校,讓貧寒子弟亦有書可讀。明代學校分三類:中央國子學、府(州)縣學和市鎮鄉村民間社學。1382年(洪武十五年),國子學改名國子監,設有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等學官。府(州)縣學除各有訓導外,府學教員有教授,州有學正,縣有教諭。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學生。民生由各地推舉。監生最多時近萬人,學習課程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


    太祖時期繼續實行科舉製度,選拔人才。科舉考試分三個級別進行:縣試、鄉試和京師的會試。最後考中者即獲進士,可以直接擔任官職了。太祖認為:“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岩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疏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儒講明治道。有能輔朕濟民者,有司禮遣。”


    太祖這種事事以民生為本的作法,很受百姓的推崇,他也可算是一位勤政愛民的賢君。


    但另一方麵,朱元璋猜疑心很重,不信任他人,特別是對那些與他同生共死的功臣更是如此。因此,那些功臣能得到善終的幾乎沒有幾人, 受牽連的有數萬人。


    朱元璋擔心大權旁落,在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殺之後,太祖決定廢除宰相,所有的事情由自己親自處理。“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隻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這不僅變更了元朝的製度,而且變更了由秦創始經唐、宋趨於完備化的丞相製度,而形成了君主專職體製,這種體製為後世王朝的專製形成奠定了基礎。這種體製下的臣民的幸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如果皇帝是個暴君,那自然就將產生暴政。而皇帝權力的高度集中,也使朱元璋成為歷史上最繁忙的皇帝。朱元璋曾經對侍臣說: “朕自即位以來,嚐以勤勵自勉,未旦即臨朝,晡時而後還宮,夜臥不能安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