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泰定帝死後的五年之間,換了五個皇帝。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在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宗次子文宗圖帖睦爾趕下台。文宗即位一年後,迫於形勢,又讓位於總領漠北軍事的異母兄明宗和世瑓。明宗自一月即位於和寧之北,至八月,就被權臣燕鐵木兒和文宗密謀害死,文宗復位。他在位四年,死後,由文宗皇後與燕鐵木兒等立明宗年僅七歲的次子為帝,即寧宗。他十月即位,十一月就死了。燕鐵木兒和文宗皇後又立明宗長子妥懽帖睦兒為帝,即元朝末代皇帝順帝。他利用權臣之間的矛盾,維持了三十多年的統治。
關於元朝滅亡的預言
《推背圖》第二十六象預言了元朝的滅亡。二十六象的圖中畫著一個僧人,後麵跟著幾個美女。暗指元順帝受僧人迷惑,妄信房中術,整天沉迷於女色中。
讖文是:“時無夜,年無米。花不飛,賊四起。”第一句指元順帝與僧人整日淫樂,不分晝夜,而莊稼卻是年年欠收,百姓家裏沒有隔夜的糧食。老百姓沒辦法生活,隻好四處為賊,但元順帝卻根本聽不到這方麵的消息。
頌文是“鼎沸中原木木來,四方警報起邊陔。房中自有長生術,莫怪都城澈夜開。”其中“木木”合起來是個林字,指紅巾軍所立的皇帝韓林兒。意思是說中原紅巾軍起,韓林兒已經逼近京城;四麵八方都響起了警報。而元順帝卻相信房中有長生術,不分晝夜的在宮闈中淫樂。
元朝末年的天災和元朝的滅亡
元朝最後一個皇帝是順帝,在位35年(1333年至1368年)。因為他荒淫無道,因此他在位期間是元朝歷史上疫病流行最多的時期,史書載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發生。疫病在順帝至正後期尤其集中,幾乎到了每年都有一場疫病的地步。
至正十二年(1352年)以後,大疫一場連著一場爆發,社會秩序混亂。這年正月,翼州、保德州發生大疫。至夏天,龍興發生大疫。至正十三年(1353年),黃州、饒州大疫。十二月,大同路大疫,許多人得病死去,文書記載是“死者大半”。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湖廣先是出現大饑荒,後是“民疫癘者甚眾”。十月,京師先是大飢,“民有父子相食者”,疫病又接踵而至。至正十六年春天,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菖州蒙陽縣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汾州大疫。這時期中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政府派軍隊前去圍剿,“兩河被兵之民攜老幼流入京師,重以飢疫,死者枕藉”。宦官樸不花僱人收埋屍體,到至正二十年四月,累計掩埋了20餘萬人。這場京師大疫連續兩年之久。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縣和廣東南雄路大疫。這年二月,在金陵建立政權的朱元璋派兵突然攻至杭州,杭州被迫關閉城門達三月之久。城門被圍不久,城內糧食吃盡,由於四周交通被切斷,糧食無法運入城內。 “一城之人,餓死者十六七”。朱元璋兵退後,從吳淞江裏來的運米船先後到達,人們眼看可以活命了,傳染病卻開始蔓延,死亡大半。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天,南方一些地區疫病流傳,其中紹興路的山陰、會稽二縣疫病最為嚴重。二年之後的春夏之交,紹興路又一次出現大疫。
同那些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朝代一樣,蒙古人締造的帝國和王朝的崩潰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者的昏庸無道。
元朝末年,統治黑暗,經濟崩潰,黃河決口,災害連年,而順帝對此不聞不問,繼續行其荒淫之事。政治的腐敗,軍費的無限擴張,皇帝、貴族和官僚,隻知享樂,欺壓百姓,各種矛盾已經發展到了激化的地步。盡管中國老百姓一向不過問政治,但就如溫州、台州老百姓的旗子所寫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就如《醉太平小令》所描述的:“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哭人,鈔買鈔,何曾見?賊作官,官作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於是,當積怨達到飽和狀態時,就會噴發而出。元朝末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以方國珍舉兵最早,首先在浙江沿海襲擊官船。此後白蓮教成為反元的中心,以韓山童為首領,密謀起兵,後來因計劃泄露被殺!韓山童死後,劉福通立其子韓林兒為帝,組成紅巾軍。另有自稱紅巾南派的徐壽輝、陳友諒、方國珍等人,以及不屬於紅巾的張世誠。
朱元璋為後起之秀,他先依附郭子興,待郭子興死後,餘將歸朱元璋,兵勢強盛,其後陽奉韓林兒為北方屏障,依序擊敗南方之陳友諒、張世誠、方國珍。大局已定,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是為明太祖,改元為"洪武"。1367年,朱元璋發布討元文告,命將領徐達、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攻占大都,元朝滅亡。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終於宣告結束,入主中原僅九十年。
文學和史學篇
文學
元朝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
元曲,是元朝文學上的最高成就,與唐詩宋詞可以比肩。元曲包括劇曲和散曲兩種。劇曲當時稱為雜劇,在元代極為盛行。據統計,有姓名可考的劇作家有八十多人,作品有五百多種,保存到現在的還有160多種。
元朝以前,傳統的文學體裁是抒情的詩歌和散文,而從元以後,文學作品的體裁出現了有情節、有人物、有說有唱的戲劇。
在至元、大德時期(1264年~1307年),出現的著名劇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等人,世稱元曲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品是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等。此外,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是膾炙人口的名著。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散曲,是指象雜劇中的曲牌一樣而沒有念白和摺子的歌曲,或者簡而言之是元代的民歌。其中包括成套的“套數”和“小令”,據不完全統計,散曲作家中有姓名可考者有187人。
在南方,以南曲腔調演唱的溫州雜劇等地方戲發展成為南戲,亦稱傳奇。著名的四大傳奇是:《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和《殺狗記》。
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多方麵的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對後來戲劇文學的發展和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興起,都有深遠的影響。
史詩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此外,還有作者不可考的《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不僅記錄了蒙古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的歷史,而且也是詩歌、口碑、傳說等民間口頭文學的彙編,是一部蒙古民族的史詩,也是蒙古族的可考的第一部歷史文獻。
關於元朝滅亡的預言
《推背圖》第二十六象預言了元朝的滅亡。二十六象的圖中畫著一個僧人,後麵跟著幾個美女。暗指元順帝受僧人迷惑,妄信房中術,整天沉迷於女色中。
讖文是:“時無夜,年無米。花不飛,賊四起。”第一句指元順帝與僧人整日淫樂,不分晝夜,而莊稼卻是年年欠收,百姓家裏沒有隔夜的糧食。老百姓沒辦法生活,隻好四處為賊,但元順帝卻根本聽不到這方麵的消息。
頌文是“鼎沸中原木木來,四方警報起邊陔。房中自有長生術,莫怪都城澈夜開。”其中“木木”合起來是個林字,指紅巾軍所立的皇帝韓林兒。意思是說中原紅巾軍起,韓林兒已經逼近京城;四麵八方都響起了警報。而元順帝卻相信房中有長生術,不分晝夜的在宮闈中淫樂。
元朝末年的天災和元朝的滅亡
元朝最後一個皇帝是順帝,在位35年(1333年至1368年)。因為他荒淫無道,因此他在位期間是元朝歷史上疫病流行最多的時期,史書載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發生。疫病在順帝至正後期尤其集中,幾乎到了每年都有一場疫病的地步。
至正十二年(1352年)以後,大疫一場連著一場爆發,社會秩序混亂。這年正月,翼州、保德州發生大疫。至夏天,龍興發生大疫。至正十三年(1353年),黃州、饒州大疫。十二月,大同路大疫,許多人得病死去,文書記載是“死者大半”。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湖廣先是出現大饑荒,後是“民疫癘者甚眾”。十月,京師先是大飢,“民有父子相食者”,疫病又接踵而至。至正十六年春天,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菖州蒙陽縣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汾州大疫。這時期中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政府派軍隊前去圍剿,“兩河被兵之民攜老幼流入京師,重以飢疫,死者枕藉”。宦官樸不花僱人收埋屍體,到至正二十年四月,累計掩埋了20餘萬人。這場京師大疫連續兩年之久。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縣和廣東南雄路大疫。這年二月,在金陵建立政權的朱元璋派兵突然攻至杭州,杭州被迫關閉城門達三月之久。城門被圍不久,城內糧食吃盡,由於四周交通被切斷,糧食無法運入城內。 “一城之人,餓死者十六七”。朱元璋兵退後,從吳淞江裏來的運米船先後到達,人們眼看可以活命了,傳染病卻開始蔓延,死亡大半。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天,南方一些地區疫病流傳,其中紹興路的山陰、會稽二縣疫病最為嚴重。二年之後的春夏之交,紹興路又一次出現大疫。
同那些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朝代一樣,蒙古人締造的帝國和王朝的崩潰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者的昏庸無道。
元朝末年,統治黑暗,經濟崩潰,黃河決口,災害連年,而順帝對此不聞不問,繼續行其荒淫之事。政治的腐敗,軍費的無限擴張,皇帝、貴族和官僚,隻知享樂,欺壓百姓,各種矛盾已經發展到了激化的地步。盡管中國老百姓一向不過問政治,但就如溫州、台州老百姓的旗子所寫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就如《醉太平小令》所描述的:“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哭人,鈔買鈔,何曾見?賊作官,官作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於是,當積怨達到飽和狀態時,就會噴發而出。元朝末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以方國珍舉兵最早,首先在浙江沿海襲擊官船。此後白蓮教成為反元的中心,以韓山童為首領,密謀起兵,後來因計劃泄露被殺!韓山童死後,劉福通立其子韓林兒為帝,組成紅巾軍。另有自稱紅巾南派的徐壽輝、陳友諒、方國珍等人,以及不屬於紅巾的張世誠。
朱元璋為後起之秀,他先依附郭子興,待郭子興死後,餘將歸朱元璋,兵勢強盛,其後陽奉韓林兒為北方屏障,依序擊敗南方之陳友諒、張世誠、方國珍。大局已定,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是為明太祖,改元為"洪武"。1367年,朱元璋發布討元文告,命將領徐達、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攻占大都,元朝滅亡。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終於宣告結束,入主中原僅九十年。
文學和史學篇
文學
元朝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
元曲,是元朝文學上的最高成就,與唐詩宋詞可以比肩。元曲包括劇曲和散曲兩種。劇曲當時稱為雜劇,在元代極為盛行。據統計,有姓名可考的劇作家有八十多人,作品有五百多種,保存到現在的還有160多種。
元朝以前,傳統的文學體裁是抒情的詩歌和散文,而從元以後,文學作品的體裁出現了有情節、有人物、有說有唱的戲劇。
在至元、大德時期(1264年~1307年),出現的著名劇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等人,世稱元曲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品是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等。此外,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是膾炙人口的名著。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散曲,是指象雜劇中的曲牌一樣而沒有念白和摺子的歌曲,或者簡而言之是元代的民歌。其中包括成套的“套數”和“小令”,據不完全統計,散曲作家中有姓名可考者有187人。
在南方,以南曲腔調演唱的溫州雜劇等地方戲發展成為南戲,亦稱傳奇。著名的四大傳奇是:《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和《殺狗記》。
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多方麵的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對後來戲劇文學的發展和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興起,都有深遠的影響。
史詩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此外,還有作者不可考的《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不僅記錄了蒙古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的歷史,而且也是詩歌、口碑、傳說等民間口頭文學的彙編,是一部蒙古民族的史詩,也是蒙古族的可考的第一部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