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前,苻堅派氐人呂光征西域。呂光攻下龜茲,“王侯降者三十餘國”。淝水戰後,他自領涼州刺史。苻堅死,他建立後涼(385年~403年),定都姑臧(甘肅武威)。他用漢人段業、盧水胡人沮渠羅仇等五人為尚書。後因故殺羅仇,羅仇侄蒙遜和段業相繼叛後涼。
呂光侄子呂隆時,內部矛盾尖銳,外有北涼和南涼的進攻,呂隆被迫投降後秦。沮渠蒙遜反叛後,推段業為主,稱涼王,定都張掖,史稱“北涼”(397年~439年)。以後,蒙遜殺段業自立,後來被北魏所滅。
南涼(397年~414年),定都廉川堡(青海樂都),是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所建,後為西秦所滅。
西涼(400年~421年)是漢人李暠建立的政權,先後建都敦煌、酒泉。李暠注意發展生產,“年穀頻登,百姓樂業”。又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遍及西域,後為北涼所滅。
十六國時期的政權,多是以“胡”人貴族為主的“胡”、漢上層集團的聯合統治。由於其內部矛盾複雜,所以這些政權存在的時間都不長。
佛教在東晉南北方的廣泛傳播
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區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漢等十六國的統治者,大多信仰佛教並加以提倡。在後趙、前後漢、北涼均盛行佛教,特別在前秦、後秦時期,很多人信仰佛教,並出了一些高僧,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此外,以神異著稱的佛圖澄,因為贏得了後趙石勒、石虎的崇奉而使華北佛教得以保全和發展。
南方的東晉王朝,其文化是西晉文化的延續。隨著一些著名僧人不斷南移,形成了廬山與建康兩地的佛教興盛,代表人物則有慧遠和佛陀跋陀羅。
東晉朝廷中信佛的也有很多,元帝和明帝都禮敬沙門,元帝又“造瓦官,龍官二寺,度丹陽,建業千僧。”明帝也“造皇興,道場二寺,集文學,名稱百僧”,不少帝室、朝貴、名僧及一般士人,如許詢、王羲之等也醉心於佛寺建築上,歷史上著名的東林、瓦官、長幹道場等寺均修築於這一時期。
北方佛寺的建築,在這段時期中也極為強盛。佛圖澄在北方興建的佛寺有893所,後秦的姚興“起造浮圖於永貴裏,立般若台,居中作須彌山,四麵有崇岩峻壁,珍禽異獸,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這些都是宏偉的佛教建築。
東晉末年的天災和東晉統一北方之戰
東晉末年安帝時期,戰亂加劇,疫病也多次發生。公元405年十月,發生流行斑疹傷寒,疫情較重。408年,劉敬宣伐蜀,部隊大疫。411年春,又出現大疫。 疫病的持續流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和嚴重的饑荒。這似乎預示著東晉王朝正在走向衰亡的命運。
東晉末年,不堪忍受悲慘命運的老百姓在琅玡大族孫泰、孫恩的領導下,在江東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並占領了江東八郡。後遭到晉軍鎮壓,而退守海島。404年,義軍由水路占領廣州。
而此時東晉王朝內部也出現了動盪。402年,司馬道子的世子元顯乘荊州發生饑荒,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殺入京城建康,殺死了元顯、道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等,掌握東晉大權。次年,桓玄廢了安帝自立,國號楚。
404年,大將劉裕討伐並消滅了桓玄,東晉政權落到了劉裕手中。
劉裕是個頗有才略之人。他掌握東晉大權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主要有:
一、整頓吏治。他罷掉或處死的官吏有許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至處死。
二、重用有才能的寒人。東晉時期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劉裕掌權後,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製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三、繼續實行“土斷”,抑製兼併。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採捕撈。
四、整頓賦役製度。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他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此外,為了實現全國的統一,劉裕還率軍北進。
409年,劉裕親率大軍北伐,水陸並進,連破南燕軍隊。410年,攻擊南燕並將其滅掉。此時後方空虛。義軍乘機從廣州出發,分兩路北伐,起義軍直逼建康。劉裕回師鎮壓。416年,後秦發生爭權鬥爭,劉裕乘機出兵兩路,於次年八月攻破長安,滅掉後秦。
東晉的滅亡
劉裕由於功高權大,在安帝416年時任相國,封宋公。次年,進爵為王。418年,安帝死,恭帝立,劉裕輔政,掌握東晉軍政大權。420年,恭帝禪位,劉裕正式稱帝,是為武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年號“永初”。
南朝之大舉興佛
在南方的劉裕取代東晉政權建立宋之後,北方的北魏於公元439年也統一了北方,南北朝時代拉開了序幕。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處於興盛時期,許多皇帝信佛,佛寺也廣為修建。佛教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信仰。
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都與前代相同,皇室貴族與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諸帝中,以文帝最重視佛教;孝武帝也崇信佛教,曾建藥王、新安兩寺。
到梁武帝時更達到全盛,武帝初崇道教,即位後第三年四月八日,率僧侶二萬人,在重雲殿重閣,親製文發願,舍道悟佛,建有愛敬、光宅、開善、同秦等大寺。
陳朝諸帝仍效法梁武帝,建康舊有七百餘寺,因侯景之亂,受到嚴重破壞;到陳時多數修復。武帝曾設四部無遮大會,到大莊嚴寺捨身。
南朝各代寺院,僧尼之類極多。據載,宋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齊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陳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不少王臣達官及文人學士,乃至民間也篤信佛法,於是佛寺遍布江東,而以梁武帝所造為最多,也最奢麗。特別是同秦寺“閣殿台,房廊綺飾,淩雲九級,儷魏永寧”。
南朝之劉宋的興亡
(420年—478年)
* 劉裕仁德治國
武帝劉裕在東晉掌權時,曾採取了一係列經濟的措施改革弊政,比如在承認士族特權的同時,中央機要任用寒人,州郡重鎮任宗室。經濟上,則下令禁止豪強隱藏戶口和霸占山林。(見上一講)
劉裕對待百姓十分仁德,他登基後不久,就派遣官吏巡視四方,表彰賢能和善良之人,詢問百姓的疾苦。對於冤獄,一定要秉公處理。他又先後下詔赦免“亡叛”,釋放部分吏族、士兵和刑徒。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減少國家辦事機構人員數量。
呂光侄子呂隆時,內部矛盾尖銳,外有北涼和南涼的進攻,呂隆被迫投降後秦。沮渠蒙遜反叛後,推段業為主,稱涼王,定都張掖,史稱“北涼”(397年~439年)。以後,蒙遜殺段業自立,後來被北魏所滅。
南涼(397年~414年),定都廉川堡(青海樂都),是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所建,後為西秦所滅。
西涼(400年~421年)是漢人李暠建立的政權,先後建都敦煌、酒泉。李暠注意發展生產,“年穀頻登,百姓樂業”。又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遍及西域,後為北涼所滅。
十六國時期的政權,多是以“胡”人貴族為主的“胡”、漢上層集團的聯合統治。由於其內部矛盾複雜,所以這些政權存在的時間都不長。
佛教在東晉南北方的廣泛傳播
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區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漢等十六國的統治者,大多信仰佛教並加以提倡。在後趙、前後漢、北涼均盛行佛教,特別在前秦、後秦時期,很多人信仰佛教,並出了一些高僧,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此外,以神異著稱的佛圖澄,因為贏得了後趙石勒、石虎的崇奉而使華北佛教得以保全和發展。
南方的東晉王朝,其文化是西晉文化的延續。隨著一些著名僧人不斷南移,形成了廬山與建康兩地的佛教興盛,代表人物則有慧遠和佛陀跋陀羅。
東晉朝廷中信佛的也有很多,元帝和明帝都禮敬沙門,元帝又“造瓦官,龍官二寺,度丹陽,建業千僧。”明帝也“造皇興,道場二寺,集文學,名稱百僧”,不少帝室、朝貴、名僧及一般士人,如許詢、王羲之等也醉心於佛寺建築上,歷史上著名的東林、瓦官、長幹道場等寺均修築於這一時期。
北方佛寺的建築,在這段時期中也極為強盛。佛圖澄在北方興建的佛寺有893所,後秦的姚興“起造浮圖於永貴裏,立般若台,居中作須彌山,四麵有崇岩峻壁,珍禽異獸,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這些都是宏偉的佛教建築。
東晉末年的天災和東晉統一北方之戰
東晉末年安帝時期,戰亂加劇,疫病也多次發生。公元405年十月,發生流行斑疹傷寒,疫情較重。408年,劉敬宣伐蜀,部隊大疫。411年春,又出現大疫。 疫病的持續流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和嚴重的饑荒。這似乎預示著東晉王朝正在走向衰亡的命運。
東晉末年,不堪忍受悲慘命運的老百姓在琅玡大族孫泰、孫恩的領導下,在江東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並占領了江東八郡。後遭到晉軍鎮壓,而退守海島。404年,義軍由水路占領廣州。
而此時東晉王朝內部也出現了動盪。402年,司馬道子的世子元顯乘荊州發生饑荒,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殺入京城建康,殺死了元顯、道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等,掌握東晉大權。次年,桓玄廢了安帝自立,國號楚。
404年,大將劉裕討伐並消滅了桓玄,東晉政權落到了劉裕手中。
劉裕是個頗有才略之人。他掌握東晉大權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主要有:
一、整頓吏治。他罷掉或處死的官吏有許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至處死。
二、重用有才能的寒人。東晉時期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劉裕掌權後,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製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三、繼續實行“土斷”,抑製兼併。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人民可以任意樵採捕撈。
四、整頓賦役製度。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他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此外,為了實現全國的統一,劉裕還率軍北進。
409年,劉裕親率大軍北伐,水陸並進,連破南燕軍隊。410年,攻擊南燕並將其滅掉。此時後方空虛。義軍乘機從廣州出發,分兩路北伐,起義軍直逼建康。劉裕回師鎮壓。416年,後秦發生爭權鬥爭,劉裕乘機出兵兩路,於次年八月攻破長安,滅掉後秦。
東晉的滅亡
劉裕由於功高權大,在安帝416年時任相國,封宋公。次年,進爵為王。418年,安帝死,恭帝立,劉裕輔政,掌握東晉軍政大權。420年,恭帝禪位,劉裕正式稱帝,是為武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年號“永初”。
南朝之大舉興佛
在南方的劉裕取代東晉政權建立宋之後,北方的北魏於公元439年也統一了北方,南北朝時代拉開了序幕。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處於興盛時期,許多皇帝信佛,佛寺也廣為修建。佛教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信仰。
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都與前代相同,皇室貴族與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諸帝中,以文帝最重視佛教;孝武帝也崇信佛教,曾建藥王、新安兩寺。
到梁武帝時更達到全盛,武帝初崇道教,即位後第三年四月八日,率僧侶二萬人,在重雲殿重閣,親製文發願,舍道悟佛,建有愛敬、光宅、開善、同秦等大寺。
陳朝諸帝仍效法梁武帝,建康舊有七百餘寺,因侯景之亂,受到嚴重破壞;到陳時多數修復。武帝曾設四部無遮大會,到大莊嚴寺捨身。
南朝各代寺院,僧尼之類極多。據載,宋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齊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陳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不少王臣達官及文人學士,乃至民間也篤信佛法,於是佛寺遍布江東,而以梁武帝所造為最多,也最奢麗。特別是同秦寺“閣殿台,房廊綺飾,淩雲九級,儷魏永寧”。
南朝之劉宋的興亡
(420年—478年)
* 劉裕仁德治國
武帝劉裕在東晉掌權時,曾採取了一係列經濟的措施改革弊政,比如在承認士族特權的同時,中央機要任用寒人,州郡重鎮任宗室。經濟上,則下令禁止豪強隱藏戶口和霸占山林。(見上一講)
劉裕對待百姓十分仁德,他登基後不久,就派遣官吏巡視四方,表彰賢能和善良之人,詢問百姓的疾苦。對於冤獄,一定要秉公處理。他又先後下詔赦免“亡叛”,釋放部分吏族、士兵和刑徒。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減少國家辦事機構人員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