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其祖父是東漢太尉,父親是洛陽令。史書記載,周瑜長相英俊,頗有才學,而且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待人和氣謙虛。
當孫堅起義兵討董卓時,將家遷到了舒地。孫堅的長子孫策與周瑜同年,兩人交情甚厚。此後,周瑜看袁術不能成什麽氣候,就投奔了孫策,被拜為建威中郎將,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當時周瑜隻有二十四歲,吳地人都稱呼他為周郎。周瑜自此跟隨孫策轉戰各地,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孫策遇刺身亡,臨終前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周的能力不同一般。
孫策死後,周瑜盡心輔佐孫權,在征討江夏太守黃祖的戰事中,指揮若定,最終取得了勝利。
周瑜不僅是個帥才,而且智謀過人,眼光獨到。當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時,江東諸將和謀臣們都十分恐懼,很多人主張投降,但周瑜卻認為“孫權占據江東,地方數千裏,而且有足夠的精兵。曹操自己來送死,怎麽可以投降?如果曹操北方徹底安定,沒有內憂,曹操可以與我們進行曠日持久的爭戰。但是現在北方還沒有完全安定,關西的馬超、韓遂又是曹操的心腹之患。此外,北方士兵並不擅長水戰,而且水土不服。現在又是寒冬季節,沒有槁草,士兵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因此周瑜堅決主張抗擊曹操,這為後來的與劉備的聯合打下伏筆。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出生時喪父,與祖母居住在一起。家富而有財,聲性好施捨。由於天下已亂,魯肅就大散家財,賣掉田地,賑濟窮苦士人。
周瑜為居巢長時,率領數百人經過魯肅家,請求資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魯肅將其中的一囷給了周瑜,周瑜深以為奇,於是與之交好。後來魯肅帶著百餘人到居巢投靠了周瑜,並隨其輔佐了孫權。
孫權得了魯肅,十分歡喜,與他合榻對飲,詢問天下之事。魯肅對天下形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現在漢室已經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馬上除掉。孫權隻有立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才是上策。目前應先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占據長江之地,然後建號帝王來圖謀天下。這番高論與諸葛亮的見解何等相似,這說明魯肅也非一般智謀之士可比。
劉表死,魯肅向孫權指出了荊州的重要性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故而提出了借去荊州弔孝之名,尋求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的可能性。此又是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魯肅未到達荊州時,聽說劉琮已投降了曹公,劉備也逃走了,於是在當陽長阪與其見麵,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
三國鼎立
孫劉聯合抗曹
當陽之戰失利後,諸葛亮提出了聯合孫權抵抗曹操的戰略,這與江東的魯肅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諸葛亮孤身出使江東商談雙方聯合之事。而此時剛剛打敗劉備,占領荊州江北地區的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聲稱要與孫權“會獵於吳”,進行恫嚇。
孫權召集部下商議,以張昭為代表的文臣主張投降,以魯肅、周瑜為代表的武將主張抵抗。周瑜認為曹軍外強中幹,有四個致命弱點。而魯肅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識,認為眾人是在害孫權,“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周瑜、魯肅忠誠為主,實乃忠義之士也。
諸葛亮來到後,又和主戰派一起給孫權分析了與曹軍作戰的有利形勢,孫權才斷然下了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決心。
*三國鼎立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陸軍由江陵順江而下,與孫、劉聯軍相遇於赤壁,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之戰。
當時,曹操大約有軍隊二十幾萬,號稱八十萬,而孫、劉隻有五萬人,從數量說,曹操占絕對優勢。但是,曹軍有許多不利條件,如長途行軍,“遠來疲敝”;“舍鞍馬,杖舟楫”,軍中疾疫流行;距後方較遠,補給困難;荊州人心不服,韓遂、馬騰盤踞西北,曹操有後顧之憂以及有驕傲輕敵的思想等等。與此相反,孫、劉聯軍數量雖少,但以逸待勞,用長擊短,補給容易,士氣旺盛。加上諸葛亮、周瑜謀劃得當,取勝自在情理之中。
當雙方在赤壁相遇之後,曹軍因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性,便將船艦首尾相連。周瑜趁機派黃蓋率載滿澆注膏油幹柴的數十艘船隻,向曹操詐降。然後利用火攻,大敗曹軍。孫劉聯軍水陸並進,曹操遂率殘兵逃跑。一路不斷遇到堵截。後遇關羽率兵擋住去路,關羽感念曹操當年之恩,遂義釋曹軍。曹操逃回江陵後,命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是一場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謀的戰役。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周瑜隨著這一著名戰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後,蘇軾還在江邊憑弔:“……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
*三國鼎立態勢的形成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曹操北歸以後,主要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而對孫、劉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方針。211年,曹操進軍關中,先平定了關中的割據勢力,又收服了涼州。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戰敗投降。這樣,曹操鞏固了自己的後方。
而赤壁之戰後的劉備屯兵荊州,又在諸葛亮的籌劃下,先後占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隨後又向孫權借得南郡,占有荊州大部。211年至214年,劉備打敗劉璋,占領了益州。此時,孫權想攻荊州,劉備與其講和,將荊州之地平分了。219年,劉備又奪取了漢中,自稱漢中王。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進攻襄樊,大敗曹軍,威震北方。這時,劉備的勢力發展到了頂峰。
而江東的孫權一方麵同劉備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麵又招撫了占據廣、交的地方勢力。關羽在荊州的發展,引起了東吳的不安,於是孫權派呂蒙襲殺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麵完全形成。
三分漢室天下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221年,劉備在蜀稱帝,是為昭烈帝,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傾全國兵力東攻孫權,雙方戰於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退回白帝城(四川奉節)。而此時張飛因鞭打部將,為其所害,劉備更加傷心。不久,劉備死,子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
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正式稱帝,是為吳大帝,建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
三國並存的時代正式出現,以魏國實力最強。
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當孫堅起義兵討董卓時,將家遷到了舒地。孫堅的長子孫策與周瑜同年,兩人交情甚厚。此後,周瑜看袁術不能成什麽氣候,就投奔了孫策,被拜為建威中郎將,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當時周瑜隻有二十四歲,吳地人都稱呼他為周郎。周瑜自此跟隨孫策轉戰各地,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孫策遇刺身亡,臨終前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周的能力不同一般。
孫策死後,周瑜盡心輔佐孫權,在征討江夏太守黃祖的戰事中,指揮若定,最終取得了勝利。
周瑜不僅是個帥才,而且智謀過人,眼光獨到。當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時,江東諸將和謀臣們都十分恐懼,很多人主張投降,但周瑜卻認為“孫權占據江東,地方數千裏,而且有足夠的精兵。曹操自己來送死,怎麽可以投降?如果曹操北方徹底安定,沒有內憂,曹操可以與我們進行曠日持久的爭戰。但是現在北方還沒有完全安定,關西的馬超、韓遂又是曹操的心腹之患。此外,北方士兵並不擅長水戰,而且水土不服。現在又是寒冬季節,沒有槁草,士兵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因此周瑜堅決主張抗擊曹操,這為後來的與劉備的聯合打下伏筆。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出生時喪父,與祖母居住在一起。家富而有財,聲性好施捨。由於天下已亂,魯肅就大散家財,賣掉田地,賑濟窮苦士人。
周瑜為居巢長時,率領數百人經過魯肅家,請求資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魯肅將其中的一囷給了周瑜,周瑜深以為奇,於是與之交好。後來魯肅帶著百餘人到居巢投靠了周瑜,並隨其輔佐了孫權。
孫權得了魯肅,十分歡喜,與他合榻對飲,詢問天下之事。魯肅對天下形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現在漢室已經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馬上除掉。孫權隻有立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才是上策。目前應先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占據長江之地,然後建號帝王來圖謀天下。這番高論與諸葛亮的見解何等相似,這說明魯肅也非一般智謀之士可比。
劉表死,魯肅向孫權指出了荊州的重要性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故而提出了借去荊州弔孝之名,尋求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的可能性。此又是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魯肅未到達荊州時,聽說劉琮已投降了曹公,劉備也逃走了,於是在當陽長阪與其見麵,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
三國鼎立
孫劉聯合抗曹
當陽之戰失利後,諸葛亮提出了聯合孫權抵抗曹操的戰略,這與江東的魯肅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諸葛亮孤身出使江東商談雙方聯合之事。而此時剛剛打敗劉備,占領荊州江北地區的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聲稱要與孫權“會獵於吳”,進行恫嚇。
孫權召集部下商議,以張昭為代表的文臣主張投降,以魯肅、周瑜為代表的武將主張抵抗。周瑜認為曹軍外強中幹,有四個致命弱點。而魯肅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識,認為眾人是在害孫權,“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周瑜、魯肅忠誠為主,實乃忠義之士也。
諸葛亮來到後,又和主戰派一起給孫權分析了與曹軍作戰的有利形勢,孫權才斷然下了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決心。
*三國鼎立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陸軍由江陵順江而下,與孫、劉聯軍相遇於赤壁,於是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之戰。
當時,曹操大約有軍隊二十幾萬,號稱八十萬,而孫、劉隻有五萬人,從數量說,曹操占絕對優勢。但是,曹軍有許多不利條件,如長途行軍,“遠來疲敝”;“舍鞍馬,杖舟楫”,軍中疾疫流行;距後方較遠,補給困難;荊州人心不服,韓遂、馬騰盤踞西北,曹操有後顧之憂以及有驕傲輕敵的思想等等。與此相反,孫、劉聯軍數量雖少,但以逸待勞,用長擊短,補給容易,士氣旺盛。加上諸葛亮、周瑜謀劃得當,取勝自在情理之中。
當雙方在赤壁相遇之後,曹軍因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性,便將船艦首尾相連。周瑜趁機派黃蓋率載滿澆注膏油幹柴的數十艘船隻,向曹操詐降。然後利用火攻,大敗曹軍。孫劉聯軍水陸並進,曹操遂率殘兵逃跑。一路不斷遇到堵截。後遇關羽率兵擋住去路,關羽感念曹操當年之恩,遂義釋曹軍。曹操逃回江陵後,命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是一場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謀的戰役。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周瑜隨著這一著名戰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後,蘇軾還在江邊憑弔:“……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
*三國鼎立態勢的形成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曹操北歸以後,主要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而對孫、劉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方針。211年,曹操進軍關中,先平定了關中的割據勢力,又收服了涼州。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戰敗投降。這樣,曹操鞏固了自己的後方。
而赤壁之戰後的劉備屯兵荊州,又在諸葛亮的籌劃下,先後占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隨後又向孫權借得南郡,占有荊州大部。211年至214年,劉備打敗劉璋,占領了益州。此時,孫權想攻荊州,劉備與其講和,將荊州之地平分了。219年,劉備又奪取了漢中,自稱漢中王。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進攻襄樊,大敗曹軍,威震北方。這時,劉備的勢力發展到了頂峰。
而江東的孫權一方麵同劉備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麵又招撫了占據廣、交的地方勢力。關羽在荊州的發展,引起了東吳的不安,於是孫權派呂蒙襲殺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麵完全形成。
三分漢室天下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221年,劉備在蜀稱帝,是為昭烈帝,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傾全國兵力東攻孫權,雙方戰於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劉備幾乎全軍覆沒,退回白帝城(四川奉節)。而此時張飛因鞭打部將,為其所害,劉備更加傷心。不久,劉備死,子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
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正式稱帝,是為吳大帝,建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
三國並存的時代正式出現,以魏國實力最強。
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