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帝不但精通經學,又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書法家。他尤其善草書,後世流行的“章草”,據說就是由於漢章帝的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章帝時期,東漢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都在光武和明帝盛世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東漢王朝的發展至此達到頂峰階段,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時期稱為“明章之治”。


    漢章帝於公元88年病逝,年僅31歲,葬於敬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號肅宗,諡號孝章皇帝。章帝四子劉肇繼位,即漢和帝。


    明章之治


    明、章二帝統治時期是東漢王朝的極盛時期。他們能夠遵循光武帝時的各項政策,積極恢復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漢室中興。明帝和章帝可以說是東漢繼光武帝之後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歷代史學家都對此予以肯定,然而肯定的角度則有所不同。大抵明帝以嚴明著稱,章帝則以寬厚著稱。範曄《後漢書》論曰:“魏文帝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事從寬厚。”薛瑩《漢紀》也說:章帝“除苛法,蠲禁銅,抑有仁賢之風矣!”範、薛二家隻見明帝持法過嚴之弊,而未見章帝持法過寬之失。袁山鬆《後漢書》則說:“孝章皇帝弘裕有餘,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餘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而章帝持法過寬的失誤在於,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後竇氏,重用竇後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自此之後,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重新登上了漢家王朝的政治舞台。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漢家天下也由盛世走向衰退。


    走向衰落的東漢


    章帝末年最大的失誤在於,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後竇氏,重用竇後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自此之後,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重新登上了漢家王朝的政治舞台。


    東漢之所以多次出現外戚專權,與皇帝幼小是分不開的。自和帝起,皇帝即位時沒有超過18歲的,這很容易使皇太後成為權力中心。而身居深宮中的皇太後隻有藉助其本家力量,才能鞏固權力。輕易得到權力的外戚卻大多並不珍惜權力,甚至依仗權勢為非作歹,這自然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但這種反對的聲音因為暴力的鎮壓則漸趨衰弱。


    另一方麵,當幼小的皇帝逐漸長大,不滿外戚幹政時,自然藉助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宦官誅殺外戚,如若成功,宦官則從此幹政。如若失敗,皇帝的性命也就無法保住。而宦官由於深居宮中,並無治世之術,因此統治往往是專斷、獨裁,自然談不上實行什麽仁德之政。


    自和帝外戚專權開始,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已然結束,整個王朝就此處於外戚與宦官的爭鬥殘殺中,漢家天下也由盛世走向衰落,並最終毀於其中。


    *外戚專權的開始與永元亂政


    公元88年二月壬辰,章帝去世,他年僅10歲的皇太子劉肇繼位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元元年”,這就是漢和帝。


    和帝劉肇是章帝的第四個兒子。章帝的皇後是竇氏,竇氏沒有兒子,便害死了劉肇的生母梁貴人,而將其收養。由於十分寵愛竇氏,章帝便廢了已立的太子劉慶,而立當時隻有3歲的劉肇為太子。7年後章帝去世,劉肇被竇太後推上皇位。


    和帝既然年幼,自然由竇太後臨朝稱製,代理朝政。竇太後於是任用他的兄長竇憲為車騎將軍,獨攬朝綱,又把竇氏家族的大批親屬任命為京官和地方官。事實上是竇家做了皇帝。對於那些不肯依從的官員,竇憲則豢養刺客相威脅。東漢開始了第一次外戚專政,由光武帝復興的劉氏江山至此出現了巨大危機。


    為了贏得豪強勢力的支持,竇太後首先宣布“罷鹽鐵之禁,縱(任)民煮鑄”。這使得豪強可以任意兼併鹽鐵業,謀取暴利,當然也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從此,豪強勢力大增。史書稱,竇氏家族不僅控製小皇帝,而且對劉氏皇族也極力打擊。他們依靠專權,為所欲為,濫用權力,欺壓百姓。滿朝文武大臣盡為竇氏之人,那些不依附竇氏的大臣或被誅殺,或被罷官。


    和帝隨著年歲的增長,也對竇氏專權的局麵逐漸不滿起來。公元92年,14歲的和帝與貼身宦官鄭眾合謀將竇憲逮捕處死,竇家親信全部罷官下獄治罪,一舉剷除了外戚竇氏的勢力。東漢歷史上的第一個外戚專權時代至此結束。而鄭眾因功封侯,宦官從此參預政事。宦官幹政使得東漢皇室內亂更加激烈,朝政也更加腐敗,劉氏王朝衰落的步伐加快了。


    和帝在位共17年,於公元105年十二月辛未去世,年僅27歲。和帝葬在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廟號穆宗,諡號孝和皇帝。其子劉隆即位,稱為殤帝。


    *和帝之後的外戚與宦官之爭


    和帝去世後,皇後鄧氏廢和帝生病的長子劉勝,而立出生才100多天的劉隆為帝,改年號為“延平”,這就是漢殤帝。


    殤帝年幼,由鄧太後臨朝聽政,而鄧太後的哥哥鄧騭任車騎將軍,執掌軍政大權。從此,劉氏東漢王朝又開始由外戚鄧氏家族把持。


    殤帝劉隆在位僅8個月就夭折了,成為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


    劉隆死後,大臣們想要擁立劉勝為帝,但鄧太後和鄧騭卻擔心劉勝會心生怨恨,對自己不利,於是,鄧太後便迎立另一位年僅13歲的皇族後裔劉祜為帝,自己則繼續臨朝聽政,鄧騭也仍為輔政大臣。這樣,劉氏王朝雖換了一個皇帝,而朝政卻仍由外戚鄧氏把持。


    劉祜原是被廢太子清河王劉慶的兒子,漢章帝的孫子,漢和帝的侄兒。公元106年即位,翌年改元“永初”,這就是漢安帝。安帝即位後不久,大臣周章等曾密謀誅殺鄧氏家族,廢安帝而擁立劉勝,但因事前泄露,被鄧氏鎮壓。


    鄧太後從竇氏家族失敗中取得了一些經驗,她並用外戚和宦官,形式上不偏重外戚。她授權河南尹、南陽太守(洛陽、南陽是貴族集中地)等重要地方官嚴加管束鄧家人和鄧家的親戚賓客,若這些人犯罪,地方有權懲罰他們。她又表揚儒學,尊禮三公,使鄧騭薦舉名士楊震等多人,從而把官僚士人吸引到外戚這方麵來。鄧太後這樣做,鞏固了其地位。但是,鄧太後在安帝劉祜長大成人後,仍不肯交出權力。這樣,劉氏皇室與外戚的矛盾日益激烈。


    公元121年,鄧太後去世,安帝聯合一部分宦官起來誅殺鄧家人。鄧騭等7人被殺,鄧氏家族外戚擅權幹政局麵至此結束。不過,安帝後期政局並未有任何改觀,他仍大量啟用宦官和新外戚,而新得誌的宦官則任用失意官僚及下層豪強做官,作為自己的黨徒。


    安帝時期,朝政腐敗、社會黑暗,奸侫當道,賢良遭難。史書記載安帝之世,全國多地震,水旱蝗災頻繁不斷,外有羌族等少數民族入侵邊境,內有杜琦等領導的長達10多年的農民起義,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劉氏東漢王朝更進一步走向衰落。


    公元125年三月,親政才4年的安帝劉祜病逝,時年32歲,葬於恭陵(今洛陽市東北),廟號恭宗,諡號安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