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承前啟後的孝景帝


    孝景皇帝劉啟繼承皇位後,基本遵循文帝時治理天下的政策,使西漢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史家將文帝和景帝時期並稱“文景之治”。這為隨後武帝的向外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景帝時期,在經濟方麵,他鼓勵生產,繼續提倡讓農民修養生息的政策。他即位之初,就下令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還下詔減去一半田租。景帝二年(前 155),又把秦時十七歲入籍給公家服徭役的製度改為二十歲。公元前149年,再次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公元前142年正月,詔令內史和各郡不準用糧食餵馬,違者將其馬匹收歸官府。規定罪犯和奴隸穿很粗糙的七布衣服。禁止用馬舂米。因為這一年糧食歉收,景帝詔令全國節約用糧,嚴禁不到收穫時節就把口糧吃完。


    在政治上,一如文帝時期,景帝採取了“除禁錮”的寬鬆政策和“省列侯遣之國”等節儉措施,並廢除不準商人、入贅女婿做官和不準犯過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他還進一步減輕了刑罰,即減輕了笞刑。此外,他還果斷的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


    漢興以來,孝文皇帝廣施恩德,天下安寧。到了景帝時代,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反叛了,但是同姓諸侯王中仍有存在反心的,因而禦史大夫晁錯建議景帝大力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一同起兵反叛,聯合向西進攻朝延。景帝為了安撫反叛的諸侯王而殺了晁錯,並派遣袁盎通告七國,但他們仍不肯罷兵,繼續西進,包圍了梁國。景帝於是派了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軍討伐,最終平定了叛亂。這次叛亂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諸侯勢力太強大,而晁錯又沒有採取逐步削減的辦法,景帝則審時不明,謀劃不周。直到後來武帝接受了主父偃提出的準許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的建議,才使諸侯王的勢力弱了下來,天下才終於安定。


    在對外關係上,景帝則主要採取與入侵的匈奴定約和親的辦法,使邊疆暫時處於和平。


    七年(前150)丁巳日,景帝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叫徹。


    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全國每戶一百錢。把後宮宮人遣散回家,並免除其終身的賦稅。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武皇帝。


    “文景之治”的直接結果是農業迅速得到了恢復。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隻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逐年累積,致腐爛而不可食用,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口迅速增長。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


    武帝


    景帝去世後,武帝即位。在西漢王朝,除了高祖劉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 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過了劉邦。西漢在武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強盛的時期,而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裏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稱為“秦皇漢武”,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製國家,是秦始皇創立,而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


    被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僅開創了新的製度,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時代,而且他的成就和作為也已經深深的熔鑄進了華夏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以前帝王沒有年號,但從武帝即位稱建元元年開始,後世帝王才使用年號。漢民族的名字則是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武帝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福建、廣東瓊崖直到四川、貴州、雲南,從新疆於闐和阿爾泰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勾勒出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範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武帝生之異象


    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父親是漢景帝劉啟,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出生前,景帝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雲中降下來,直入宮內的崇芳閣。景帝一下子驚醒了,他召來一位算卦的姚翁請教,姚翁說“這是大吉大利的預兆。這個崇芳閣裏一定會出生一位主宰國家命運的人,他將會平定北方的夷、狄等異族,使國運昌盛,成為劉氏王朝興盛時期的一位明主。


    武帝三歲時,景帝把他抱在膝上,問他願不願意當皇帝。武帝說:“這事是由上天安排的,由不得我自己。但我願意天天在皇宮裏住著,在父親麵前玩耍,決不會放肆不恭而不盡作兒子的責任。”景帝聽了這番話,心裏更加驚奇,就特別注意對他的教導培養。過了幾天,景帝又把劉徹抱到書桌前,問他喜歡讀什麽書,讓他詳細說一說。劉徹就開始背誦從伏羲以來的一些聖賢的著作,包括一些論述陰陽五行和歷代的著名國策論文,背了幾萬字的文章沒有遺漏一個字。


    武帝長到七歲時,景帝見他聰明透徹超過凡人,就給他改名叫劉徹。他的母親雖然不是皇後,(根據規定,一般皇後的兒子優先繼承皇位),但景帝最終還是選擇了他做了太子。


    武帝做了太子後,更加勤奮學習。他學習的範圍很廣,包括騎馬、射箭、經學與文學。


    武帝登基後初次改革受阻


    公元前140年,十六歲的漢武帝正式繼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的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但在初期卻遇到了阻力。這主要是來自當時的太皇太後竇氏,即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後。從她做皇後到武帝即位,已有近四十年,她的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很大。而且竇氏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區別。


    竇氏同文帝一樣,提倡“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它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分封的諸侯王們與中央政府的對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強中央的權力來壓製地方勢力。這是武帝和竇氏太皇太後的思想分歧所在。


    武帝即位後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方略:武帝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肯於進諫的賢良方正人才;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權,如讓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軍權。同時,許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推薦考試中得了第一名的。武帝召見了他,探詢治國的良策。董仲舒便將自己的一整套經過發展的儒家治國思想說給武帝聽,武帝非常讚賞。東方朔也是在那時中選的。他初次給漢武帝上書時,洋洋灑灑,用了三千漢簡,漢武帝用了兩個月才讀完。後來,他被任命為太中大夫。跟隨漢武帝在朝中為官四十餘年,有君臣之誼。他是為漢武帝出謀劃策的智囊人物,更是告訴漢武帝神仙的存在,但前題是必須“有道”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