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器是稱量物體重量的器具,發明較早。傳說帝舜時代就有了。衡器有等臂秤(天平)和不等臂秤兩種。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木衡是等臂秤,而傳為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王”銅衡,則可能是不等臂秤。衡器所據的原理是兩邊力矩相等而達平衡的槓桿原理。對於等臂秤(天平),權(法碼)的重量與物的重量相等;對於不等臂秤,重物與重臂(重物至支點的距離)之乘積等於權(秤鉈)與力臂(權至支點的距離)之乘積。墨家學派曾闡述了不等臂秤的工作原理,墨家把重臂叫做 “本”,把力臂叫做“標”,權的重量比物的重量輕,對此,墨家指出,若要這種秤“相衡”的話,必須“本短標長”,可見墨家已知槓桿原理:重x本=權x標。這比古希臘阿基米德於公元前三世紀發現槓桿原理要早一個多世紀。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對滑輪、輪軸等槓桿機械的利用。據說公輸般曾建議季康子造轉動機關安葬其母,這轉動機關可能就是轆轤;在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中,也發現用轆轤提升礦石的遺蹟。
建築
木結構的廣泛應用和框架式結構的高度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最突出的特點。無論哪種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榫卯接合。長沙戰國墓葬中,棺槨方木榫卯有插榫、銀錠、齒形三種形式,說明這種建築結構乃是中國先人的獨立創造。
古代建築的宏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春秋戰國時,都城的建築規模更加宏偉。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 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記》“方九裏”,“王宮居中”的記述相符。戰國城邑方圓千丈,戶以萬計,如齊國臨淄有七萬戶,分內、外城;燕國的燕下都也分內、外城,東西長8300米,南北長4000米,主要建築物安排在城的中軸線上,成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完整建築群,城內還有陵墓區、手工業作坊區等。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著重要的意義。春秋以後,房屋建築中瓦的使用更為普遍。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槓”,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出現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發展高潮。這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為灌溉、運河、堤防這三類。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於春秋末,到戰國最為興盛,主要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等。
芍陂(音皮)是古代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今稱水庫),位於安徽省壽縣安豐城南,又叫安豐塘,是公元前六世紀末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築的。芍陂的設計很巧妙。它恰當地利用當地東、南、西三麵較高而北麵低窪的地形特點修築,“陂有五門,吐納川流”。陂周約百裏,灌田近萬頃,民得其利。
漳水十二渠是大型農田灌溉渠道,由魏國郵令西門豹主持修建。各渠設有調節水量的水門,酈道元說是“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
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在四川省灌縣。是秦昭王(公元前306一前251年)時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整個工程由分水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個部分組成,有灌溉、防洪的作用。都江堰修成後,使成都平原大約三百萬畝良田得到灌溉,成了“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至今它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的水工鄭國為秦國設計開鑿的。他“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由山東注洛三百餘裏……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渠成,“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醫學
為後世奠定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方法,被奉為“脈學之宗”的醫學家的扁鵲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扁鵲,原名秦越人,齊國人。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曾管理一家客棧,有一位叫長桑君在此客棧住了十餘年,他一直在觀察扁鵲,他們互相都知道彼此均非等閑之輩。長桑君年邁之時,決定傳與扁鵲醫術。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長桑君從懷中取出藥給予扁鵲,告訴扁鵲,用未沾及地麵的水服用此藥,三十天後,可看見隱秘之物。並將所有的秘方書籍授與扁鵲。扁鵲依他的話服藥三十天後,“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這時,扁鵲能看見牆那邊的人,已具有透視物體的特異功能。當用此功能看病時,能透視人的五髒六腑,並知道病症在那一髒腑。自此,扁鵲開始在齊國或趙國行醫,以“診脈”為名。
他曾以“切脈、望色、聽聲、寫形”針藥並用,使虢太子起死回生。他能預知疾病的進程和疾病的結果,這從他三勸齊桓侯和給趙簡子醫治的醫案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扁鵲贊道:“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
據《新唐書?藝文誌》記載,扁鵲著有《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難經》是一部闡述《內經》中有關脈學、經絡、髒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問題的著作。全書以質疑問難開工共分八十一難,其中第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及其補瀉法的運用。《難經》進一步豐富了《黃帝內經》的內容,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另外見於記載的著名醫生還有醫緩、醫和。緩與和都是秦國的名醫。醫緩曾為晉景公治病,診斷景公病在盲之上,膏之下, “(藥物)攻之不可,達之不及”,不久,景公果然病死。後來,晉平公又患重病,醫和來到晉國,診斷後,確定平公的病既不是飲食引起的,也不是鬼怪纏身,而是貪戀女色,縱慾過度的結果,醫藥已經無效,少則三年,多則十年,必死無救。十年後,平公不治而死。緩與和都被人譽為 “良醫”。在病理上,醫和提出“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氣失調致病的理論。對後世醫者很有啟發。
統一卻短命的王朝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幕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史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追憶後,也終於謝幕了。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周王朝亦隨之湮沒於時間隧道中。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朝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麵實施了一係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其所製定的一係列管理國家的法令、製度、方針、政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隻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波濤中崩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對滑輪、輪軸等槓桿機械的利用。據說公輸般曾建議季康子造轉動機關安葬其母,這轉動機關可能就是轆轤;在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中,也發現用轆轤提升礦石的遺蹟。
建築
木結構的廣泛應用和框架式結構的高度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最突出的特點。無論哪種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榫卯接合。長沙戰國墓葬中,棺槨方木榫卯有插榫、銀錠、齒形三種形式,說明這種建築結構乃是中國先人的獨立創造。
古代建築的宏大規模和技術進步,突出表現於城市的建築和規劃。春秋戰國時,都城的建築規模更加宏偉。洛陽周代都邑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3300米,北牆長近 3000米,主要建築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記》“方九裏”,“王宮居中”的記述相符。戰國城邑方圓千丈,戶以萬計,如齊國臨淄有七萬戶,分內、外城;燕國的燕下都也分內、外城,東西長8300米,南北長4000米,主要建築物安排在城的中軸線上,成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完整建築群,城內還有陵墓區、手工業作坊區等。
建築材料的發展對建築工程有著重要的意義。春秋以後,房屋建築中瓦的使用更為普遍。秦國還有青銅鑄造的“全槓”,作為樑柱結點和裝飾之用。
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出現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發展高潮。這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為灌溉、運河、堤防這三類。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於春秋末,到戰國最為興盛,主要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等。
芍陂(音皮)是古代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今稱水庫),位於安徽省壽縣安豐城南,又叫安豐塘,是公元前六世紀末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築的。芍陂的設計很巧妙。它恰當地利用當地東、南、西三麵較高而北麵低窪的地形特點修築,“陂有五門,吐納川流”。陂周約百裏,灌田近萬頃,民得其利。
漳水十二渠是大型農田灌溉渠道,由魏國郵令西門豹主持修建。各渠設有調節水量的水門,酈道元說是“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
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在四川省灌縣。是秦昭王(公元前306一前251年)時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整個工程由分水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個部分組成,有灌溉、防洪的作用。都江堰修成後,使成都平原大約三百萬畝良田得到灌溉,成了“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至今它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韓國的水工鄭國為秦國設計開鑿的。他“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由山東注洛三百餘裏……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渠成,“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醫學
為後世奠定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方法,被奉為“脈學之宗”的醫學家的扁鵲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扁鵲,原名秦越人,齊國人。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曾管理一家客棧,有一位叫長桑君在此客棧住了十餘年,他一直在觀察扁鵲,他們互相都知道彼此均非等閑之輩。長桑君年邁之時,決定傳與扁鵲醫術。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長桑君從懷中取出藥給予扁鵲,告訴扁鵲,用未沾及地麵的水服用此藥,三十天後,可看見隱秘之物。並將所有的秘方書籍授與扁鵲。扁鵲依他的話服藥三十天後,“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這時,扁鵲能看見牆那邊的人,已具有透視物體的特異功能。當用此功能看病時,能透視人的五髒六腑,並知道病症在那一髒腑。自此,扁鵲開始在齊國或趙國行醫,以“診脈”為名。
他曾以“切脈、望色、聽聲、寫形”針藥並用,使虢太子起死回生。他能預知疾病的進程和疾病的結果,這從他三勸齊桓侯和給趙簡子醫治的醫案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扁鵲贊道:“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
據《新唐書?藝文誌》記載,扁鵲著有《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難經》是一部闡述《內經》中有關脈學、經絡、髒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問題的著作。全書以質疑問難開工共分八十一難,其中第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及其補瀉法的運用。《難經》進一步豐富了《黃帝內經》的內容,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另外見於記載的著名醫生還有醫緩、醫和。緩與和都是秦國的名醫。醫緩曾為晉景公治病,診斷景公病在盲之上,膏之下, “(藥物)攻之不可,達之不及”,不久,景公果然病死。後來,晉平公又患重病,醫和來到晉國,診斷後,確定平公的病既不是飲食引起的,也不是鬼怪纏身,而是貪戀女色,縱慾過度的結果,醫藥已經無效,少則三年,多則十年,必死無救。十年後,平公不治而死。緩與和都被人譽為 “良醫”。在病理上,醫和提出“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氣失調致病的理論。對後世醫者很有啟發。
統一卻短命的王朝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幕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史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追憶後,也終於謝幕了。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周王朝亦隨之湮沒於時間隧道中。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朝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麵實施了一係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其所製定的一係列管理國家的法令、製度、方針、政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隻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波濤中崩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