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還規定,國中有“慈孝於父母,聰慧(惠)質仁發聞於鄉裏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國語?齊語》),由鄉長推薦,試用為官。試用稱職的,正式委任為吏。任官稱職的,要經過君主當麵審核,才能令他協助上卿治理政事。這種選拔人才的三選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世卿世祿製,為下層士民進入仕途開創了條件。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係:一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權利的前提下,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那些蠻夷之邦。齊國先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又聯合其它國家製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
齊桓公除了知人善用,而且還十分守信,這也為他在諸侯中贏得了聲望。比如,桓公五年(前681)時,去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部分領土來媾和,桓公答應了並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被迫答允。後來桓公被放後,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齊桓公雖成為天下霸主,但依舊能夠遵守禮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燕莊王為了表示感謝,親自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能出自己的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後,都更加尊重和服從齊國。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卻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遵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禮,那麽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桓公聽到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國語?齊語》說:“諸侯稱順”。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
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時,齊桓公臉上驕傲之色明顯。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開始離心。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隻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占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隻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因此桓公宣稱:“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而封祭泰山,禪祭梁父是隻有周天子才可以做的,齊桓公以諸侯霸主的身份欲行之是一種僭越行為。管仲極力勸阻,但桓公不聽;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桓公這才作罷。
四十一年(前645),管仲去世後,桓公不聽其言,任用品德不佳的易牙、開方等人。這些人專權後,開始禍亂齊國。後來,桓公生病時,他的五個公子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桓公死後,為了爭奪王位,齊國發生了內亂。桓公的屍體被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屍體爬滿了蛆蟲。
桓公去世後,齊國漸趨衰落。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後,大傷元氣,終於被貴族田氏所替代。
* 圖霸未成的誠信之君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因為內亂,太子晤逃往宋國。宋襄公於魯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聯合曹、衛、邾伐齊,送太子昭回國即位,是為齊孝公。戰勝齊國後,宋襄公認為自己已經強大,因此想借齊、楚威勢稱霸中原,便於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把齊孝公召來同他一起與楚國的鹿上(今安徽阜陽市南,或說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結盟,楚國假意允許了他,暗裏卻布下了天羅地網。到了這年秋天再會,宋襄公遵守信義,不帶兵赴會,楚、鄭、陳、蔡、許、曹等國諸侯約宋襄公到盂地(在今河南睢縣),楚國乘機拘捕了他,並且起兵伐宋。公子目夷從盟會上逃回,力抵楚軍,堅決不降。楚見捉到一個國君並無用處,遂把宋襄公送給魯國,魯僖公乘機出麵說情,放他歸國。
但是宋襄公並未意識到此時其它國家已不再以誠信為本。當時楚強,鄭國朝楚,為此,宋襄公在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當時宋軍已經列好陣勢,楚軍正在渡河,司馬子魚(即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渡河未畢)也,請擊之”,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過河以後,還沒有擺好陣勢時,子魚又讓他乘機發動進攻,他還是不同意。一直等到楚軍準備好了之後,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傷,國人因此埋怨他,但他卻說什麽:“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泓水之戰,宋國損失慘重,國勢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宋襄公因傷而死。
* 兼聽則明的晉文公
早在齊國稱霸中原時,處於南方的楚國就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國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在晉文公的整頓下,開始強大起來。
晉國受封較早,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都城在唐(今山西翼城縣境)。叔虞的兒子燮父時遷都今天太原晉水之旁,改國號曰晉(詳見《國語?晉語》、《史記? 晉世家》),就是後來的晉國。它的疆域隻要在今天晉南和汾、澮流域一帶,四麵都是戎狄小國,雖然地大勢固,但影響了它與中原的交往。西周末年,晉國開始強盛,晉文侯曾與鄭武公共同輔平王東遷。公元前745年文侯死,子昭侯立,封文侯弟桓叔成師於曲沃。此後的晉國,實際分裂為二。春秋初年的六十七年間,內亂一直沒有停息,到公元前679年,旁係武公滅晉而自立,並獲得周王的冊封,終於取代大宗列為正式諸侯,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麵而統一起來。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係:一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權利的前提下,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那些蠻夷之邦。齊國先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又聯合其它國家製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
齊桓公除了知人善用,而且還十分守信,這也為他在諸侯中贏得了聲望。比如,桓公五年(前681)時,去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部分領土來媾和,桓公答應了並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被迫答允。後來桓公被放後,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齊桓公雖成為天下霸主,但依舊能夠遵守禮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燕莊王為了表示感謝,親自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能出自己的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後,都更加尊重和服從齊國。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卻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遵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禮,那麽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桓公聽到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國語?齊語》說:“諸侯稱順”。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
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時,齊桓公臉上驕傲之色明顯。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開始離心。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隻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占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隻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因此桓公宣稱:“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而封祭泰山,禪祭梁父是隻有周天子才可以做的,齊桓公以諸侯霸主的身份欲行之是一種僭越行為。管仲極力勸阻,但桓公不聽;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桓公這才作罷。
四十一年(前645),管仲去世後,桓公不聽其言,任用品德不佳的易牙、開方等人。這些人專權後,開始禍亂齊國。後來,桓公生病時,他的五個公子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桓公死後,為了爭奪王位,齊國發生了內亂。桓公的屍體被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屍體爬滿了蛆蟲。
桓公去世後,齊國漸趨衰落。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後,大傷元氣,終於被貴族田氏所替代。
* 圖霸未成的誠信之君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因為內亂,太子晤逃往宋國。宋襄公於魯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聯合曹、衛、邾伐齊,送太子昭回國即位,是為齊孝公。戰勝齊國後,宋襄公認為自己已經強大,因此想借齊、楚威勢稱霸中原,便於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把齊孝公召來同他一起與楚國的鹿上(今安徽阜陽市南,或說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結盟,楚國假意允許了他,暗裏卻布下了天羅地網。到了這年秋天再會,宋襄公遵守信義,不帶兵赴會,楚、鄭、陳、蔡、許、曹等國諸侯約宋襄公到盂地(在今河南睢縣),楚國乘機拘捕了他,並且起兵伐宋。公子目夷從盟會上逃回,力抵楚軍,堅決不降。楚見捉到一個國君並無用處,遂把宋襄公送給魯國,魯僖公乘機出麵說情,放他歸國。
但是宋襄公並未意識到此時其它國家已不再以誠信為本。當時楚強,鄭國朝楚,為此,宋襄公在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當時宋軍已經列好陣勢,楚軍正在渡河,司馬子魚(即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渡河未畢)也,請擊之”,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過河以後,還沒有擺好陣勢時,子魚又讓他乘機發動進攻,他還是不同意。一直等到楚軍準備好了之後,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傷,國人因此埋怨他,但他卻說什麽:“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泓水之戰,宋國損失慘重,國勢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宋襄公因傷而死。
* 兼聽則明的晉文公
早在齊國稱霸中原時,處於南方的楚國就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國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在晉文公的整頓下,開始強大起來。
晉國受封較早,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都城在唐(今山西翼城縣境)。叔虞的兒子燮父時遷都今天太原晉水之旁,改國號曰晉(詳見《國語?晉語》、《史記? 晉世家》),就是後來的晉國。它的疆域隻要在今天晉南和汾、澮流域一帶,四麵都是戎狄小國,雖然地大勢固,但影響了它與中原的交往。西周末年,晉國開始強盛,晉文侯曾與鄭武公共同輔平王東遷。公元前745年文侯死,子昭侯立,封文侯弟桓叔成師於曲沃。此後的晉國,實際分裂為二。春秋初年的六十七年間,內亂一直沒有停息,到公元前679年,旁係武公滅晉而自立,並獲得周王的冊封,終於取代大宗列為正式諸侯,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麵而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