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過,魯迅有兩篇小說是代表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藝術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眾》。
二
其二是《孔乙己》。據說當有人問魯迅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說裏,他最喜歡哪一篇時,魯迅答覆說是《孔乙己》。〔11〕
和《示眾》不同:《孔乙己》是有故事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由誰來講這個故事?也就是選擇誰做“敘述者”?這是每一個作者在寫作時都要認真考慮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孔乙己的故事,可以由哪些人來講?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孔乙己自己講,作者直接出麵講,或者由鹹亨酒店的掌櫃、酒客來講;但出乎意料,作者卻選了一個酒店的“小夥計”(“我”)來講故事。——這是為什麽?
這顯然與他的追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有關係。
那麽,我們就先來看小說中的一段敘述:孔乙己被丁舉人吊起來拷打,以致被打斷了腿,這自然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它血淋淋地揭示了爬上高位的丁舉人的殘酷與仍處於社會底層的孔乙己的不幸,一般作者都會藉此大做文章,從正麵進行渲染;但魯迅是怎麽寫的呢?——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帳,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麽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麽?”“後來怎麽樣?”“怎麽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帳。
魯迅著意通過酒客與掌櫃的議論來敘述這個故事,這是為什麽呢?這顯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所謂“側麵描寫”的寫作技巧,而是表明,魯迅所關注的不僅是孔乙己橫遭迫害的不幸,他更為重視的是人們對孔乙己的不幸的態度和反應。掌櫃就像聽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再追問:“後來怎麽樣?”“後來呢?”“打折了怎樣呢?”沒有半點同情,隻是一味追求刺激。酒客呢,輕描淡寫地講著一個與己無關的新聞,還不忘譴責被害者“發昏”,以顯示自己的高明;“誰曉得?許是死了”,沒有人關心孔乙己的生與死。在這裏,掌櫃與酒客所扮演的正是《示眾》裏的“看客”的角色:他們是把“孔乙己被吊起來打折了腿”當作一出“戲”來“看”的。孔乙己的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這些看客的冷漠的談論中消解了:這正是魯迅最感痛心的。
這背後仍是一個“看\被看”的模式。魯迅把他的描寫的重心放在掌櫃與酒客如何“看”孔乙己。於是,我們注意到小說始終貫穿一個“笑”字——
隻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
……眾人也都鬧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麽過。
孔乙己已經失去了一個“人”的獨立價值,在人們心目中他是可有可無的,他的生命的惟一價值,就是成為人們無聊生活中的笑料,甚至他的不幸也隻是成為人們的談資。——這正是魯迅對孔乙己的悲劇的獨特認識與把握。
因此,在小說的結尾,當我們看到孔乙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時,是不能不感到心靈的震撼的。並且不禁要想:究竟是誰“殺死”了他?——魯迅在同時期寫的雜文中,正是這樣寫道:中國的看客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12〕
但魯迅還要進一步追問:孔乙己是怎樣“看”自己的呢?於是,我們又注意到這一句介紹:“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孔乙己不肯脫下“長衫”是因為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因此,麵對酒客的嘲笑,他爭辯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並大談“君子固窮”,也就是說,他要強調自己是“讀書人”,是有身份的人,是國家、社會不可缺少的“君子”。魯迅於是發現了:孔乙己的自我評價與前述社會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也即孔乙己的實際地位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魯迅看來,這也是孔乙己的悲劇所在。而我們卻要問:這樣的悲劇難道僅僅屬於孔乙己一個人嗎?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魯迅為什麽要選擇“小夥計”作為敘述者。小夥計的特殊性在於,他既是酒店的一個在場者,又是一個旁觀者;他可以同時把“被看者”(孔乙己)與“看客”(掌櫃與酒客)作為觀察與描寫的對象,可以同時敘述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掌櫃與酒客的殘酷與麻木。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關係:孔乙己被掌櫃、酒客與小夥計(敘述者)看,掌櫃、酒客又被小夥計看。
但進一步細讀小說,我們又發現了小夥計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他與孔乙己、掌櫃、酒客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他的角色的相應變化。開始,他確實是一個不相幹的旁觀者,但隨著不斷“附和著笑”(這是掌櫃允許,甚至鼓勵的),他的內心自我感覺與對孔乙己的態度,就逐漸發生了變化,終於出現了小夥計與孔乙己的這場對話:孔乙己既想在孩子麵前炫耀一番,以獲得些許慰藉,又不無好意地要教小夥計識字;而小夥計呢,開始心裏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麽?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繼而“懶懶的答他”,最後“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這位天真的小夥計就這樣被酒客和掌櫃同化,最終成為“看客”中的一個成員。——這也是小夥計自身的悲劇。於是,我們發現:在小夥計的背後,還有一個“隱含作者”在“看”,不僅冷眼“看”看客怎樣看孔乙己,而且冷眼“看”小夥計怎樣看孔乙己和看客,構成了對小夥計與掌櫃、酒客的雙重否定與嘲諷。
二
其二是《孔乙己》。據說當有人問魯迅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說裏,他最喜歡哪一篇時,魯迅答覆說是《孔乙己》。〔11〕
和《示眾》不同:《孔乙己》是有故事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由誰來講這個故事?也就是選擇誰做“敘述者”?這是每一個作者在寫作時都要認真考慮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孔乙己的故事,可以由哪些人來講?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孔乙己自己講,作者直接出麵講,或者由鹹亨酒店的掌櫃、酒客來講;但出乎意料,作者卻選了一個酒店的“小夥計”(“我”)來講故事。——這是為什麽?
這顯然與他的追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有關係。
那麽,我們就先來看小說中的一段敘述:孔乙己被丁舉人吊起來拷打,以致被打斷了腿,這自然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它血淋淋地揭示了爬上高位的丁舉人的殘酷與仍處於社會底層的孔乙己的不幸,一般作者都會藉此大做文章,從正麵進行渲染;但魯迅是怎麽寫的呢?——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帳,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麽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麽?”“後來怎麽樣?”“怎麽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帳。
魯迅著意通過酒客與掌櫃的議論來敘述這個故事,這是為什麽呢?這顯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所謂“側麵描寫”的寫作技巧,而是表明,魯迅所關注的不僅是孔乙己橫遭迫害的不幸,他更為重視的是人們對孔乙己的不幸的態度和反應。掌櫃就像聽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再追問:“後來怎麽樣?”“後來呢?”“打折了怎樣呢?”沒有半點同情,隻是一味追求刺激。酒客呢,輕描淡寫地講著一個與己無關的新聞,還不忘譴責被害者“發昏”,以顯示自己的高明;“誰曉得?許是死了”,沒有人關心孔乙己的生與死。在這裏,掌櫃與酒客所扮演的正是《示眾》裏的“看客”的角色:他們是把“孔乙己被吊起來打折了腿”當作一出“戲”來“看”的。孔乙己的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這些看客的冷漠的談論中消解了:這正是魯迅最感痛心的。
這背後仍是一個“看\被看”的模式。魯迅把他的描寫的重心放在掌櫃與酒客如何“看”孔乙己。於是,我們注意到小說始終貫穿一個“笑”字——
隻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
……眾人也都鬧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麽過。
孔乙己已經失去了一個“人”的獨立價值,在人們心目中他是可有可無的,他的生命的惟一價值,就是成為人們無聊生活中的笑料,甚至他的不幸也隻是成為人們的談資。——這正是魯迅對孔乙己的悲劇的獨特認識與把握。
因此,在小說的結尾,當我們看到孔乙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時,是不能不感到心靈的震撼的。並且不禁要想:究竟是誰“殺死”了他?——魯迅在同時期寫的雜文中,正是這樣寫道:中國的看客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12〕
但魯迅還要進一步追問:孔乙己是怎樣“看”自己的呢?於是,我們又注意到這一句介紹:“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孔乙己不肯脫下“長衫”是因為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因此,麵對酒客的嘲笑,他爭辯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並大談“君子固窮”,也就是說,他要強調自己是“讀書人”,是有身份的人,是國家、社會不可缺少的“君子”。魯迅於是發現了:孔乙己的自我評價與前述社會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也即孔乙己的實際地位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魯迅看來,這也是孔乙己的悲劇所在。而我們卻要問:這樣的悲劇難道僅僅屬於孔乙己一個人嗎?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魯迅為什麽要選擇“小夥計”作為敘述者。小夥計的特殊性在於,他既是酒店的一個在場者,又是一個旁觀者;他可以同時把“被看者”(孔乙己)與“看客”(掌櫃與酒客)作為觀察與描寫的對象,可以同時敘述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掌櫃與酒客的殘酷與麻木。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關係:孔乙己被掌櫃、酒客與小夥計(敘述者)看,掌櫃、酒客又被小夥計看。
但進一步細讀小說,我們又發現了小夥計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他與孔乙己、掌櫃、酒客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他的角色的相應變化。開始,他確實是一個不相幹的旁觀者,但隨著不斷“附和著笑”(這是掌櫃允許,甚至鼓勵的),他的內心自我感覺與對孔乙己的態度,就逐漸發生了變化,終於出現了小夥計與孔乙己的這場對話:孔乙己既想在孩子麵前炫耀一番,以獲得些許慰藉,又不無好意地要教小夥計識字;而小夥計呢,開始心裏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麽?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繼而“懶懶的答他”,最後“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這位天真的小夥計就這樣被酒客和掌櫃同化,最終成為“看客”中的一個成員。——這也是小夥計自身的悲劇。於是,我們發現:在小夥計的背後,還有一個“隱含作者”在“看”,不僅冷眼“看”看客怎樣看孔乙己,而且冷眼“看”小夥計怎樣看孔乙己和看客,構成了對小夥計與掌櫃、酒客的雙重否定與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