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的命運
連載(二十三)
早年的由北美的華淵網和北京的四通利方合併而成。新公司沿用了華淵的英文域名sina,還想賦予它一個耳目一新的中文名字。
據誌東回憶,他和劉冰絞盡腦汁,先對應「si」確定了一個「新」字,又想用「納」字來對應「na」,取新經濟新公司海納百川之意。但之後,誌東卻對「納」字不甚滿意。一天,他靈機一動,為什麽不用「浪」呢?「浪」與「na」,不僅發音相近,而且在英文中,上網瀏覽就是surfonth,直譯為「上網衝浪」。誌東雖然是正宗的「土鱉」,一天「海歸」生活都未曾經歷,但關鍵時刻,他對與網絡相關的英文單詞卻並不含糊。
按照正史記載,新浪由此得名,但據內部人士透露,新浪的由來在正史之外,還另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民間「野史」。
據說有一天,新浪某高管對著電腦,為「na」字憂心忡忡,靈感盡失,怎麽都思索不出一個好名字。太太靠在旁邊,不忍看著老公在名字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於是半開玩笑半勸解地說:「你先休息一會兒,過來浪一浪吧。」一語道破天機,高管茅塞頓開,驚喜地狂喊:「浪一浪,太好了,我們就叫新浪吧!」
新浪的註冊地並非中國,股東也大都是海外的風險投資基金,但是,獲得中國政府的審批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眾多行業精英專門設計了複雜的重組結構,唯一目的就是讓新浪在不違反中國相關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在海外上市。
中國的很多政策法規模糊易變,任由政府部門來解釋,而且,相關部門繁多、重疊,時常自相矛盾。當然,如果一切都透明、高效,這些投行、律師行裏的中國同事們大概也就少了一半的用武之地。隻不過,中國人的智慧好像總要消耗在對付中國人身上,難怪人們常說,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內耗嚴重的社會。
對新浪上市的審批,除了因為是紅籌,還涉及到gg、信息科技等領域。更敏感的是,新浪涉足了新聞媒體。由外資控股,還要到美國上市,這樣的新生事物自然沒有哪個部門敢擅自拍板。誰都管,但誰都不敢負責。
等待的那半年,我們不斷更新公司的狀況和數字,向美國證監部門申報。但是,更大的風險卻在於市場。納斯達克的泡沫成分已經越來越高了,如果不能趕在下調前上市,就可能錯過資本市場上這個稍縱即逝的窗口。
2000年年初的一天上午,誌東從北京打來電話。他在電話中激動地叫喊著:「認了,認了,認同學了!」
我們幾個項目小組的成員守在電話旁,麵麵相覷,總不會是因為審批遙遙無期,誌東都開始說胡話了吧!
經過他一番興奮得有些顛三倒四的解釋,我們總算明白了其中原委。原來,通過各種渠道,王誌東終於獲得了某主管部門部長的接見。而且,會見出人意料地順利,領導對新浪的發展和海外上市都很支持,甚至表態說,他和誌東是北大同學。
誌東的激動,不難理解。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除了要麵對市場競爭,還要與各個部門鬥智鬥勇,任何一點支持對於他們都難能可貴。
這次會見,可能改寫了新浪的命運,也改寫了。
不可思議的選擇
連載(二十四)
2000年5月初,一個周日的傍晚,我拖著跟隨自己走南闖北的黑色tumi行李箱,登上了從香港飛往新加坡的國泰航班。空姐熱情的問候和體貼的服務,並沒有能夠化解我心中的層層陰雲。
一天前,我剛剛接到一個新項目,是馬來西亞兩家電信公司的併購,我們擔任買方的財務顧問。這時的我已經升任經理,對新項目的熱切和渴望卻在日益冷卻。我知道,在未來的幾個月裏,我又要過上那種周日晚上飛到吉隆坡、周五晚上飛回香港的日子了。酒店和公司之間的兩點一線,統統在酒店裏解決的一日三餐,還有數不清的不眠之夜,帶著一年級的分析員做模型、開會、談判……已經數十次輪迴的過程又要重新經歷,這讓我的內心充滿厭倦和抗拒。
其實,就在兩年前我離開紐約時,還認定了投資銀行該是我一生的職業選擇。
「如果子墨能被克隆就好了,哪怕隻克隆出來一個子墨也行!」
「這裏就像你的家一樣,如果你在香港做得不開心,隨時回來!」
「看來以後我們要多找一些像子墨這樣的中國女孩!」
……
1998年7月,我退掉了與公司僅僅一街之隔的公寓,賣掉家具,在同事們的聲聲感嘆和祝福中,離開了美國這個我曾經生活了6年的國家。
臨行前的一個月,從午餐到晚餐,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同事們用請吃飯這種最傳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意,為我送行。
那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在即將告別紐約、和同事們說再見的時候,所有的苦和累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幾天幾夜不能睡覺的掙紮,還有每天下午必定如約而至的劇烈頭痛,仿佛都從我的記憶裏消失了,留下的隻有那些激動人心的美麗片斷。
飛機從甘迺迪機場起飛的那一刻,我的內心無限感慨。婉拒了獵頭公司一個個的電話,放棄了老虎基金的高薪聘任,我執意要回到香港,因為我知道,是時候,該回家了!
連載(二十三)
早年的由北美的華淵網和北京的四通利方合併而成。新公司沿用了華淵的英文域名sina,還想賦予它一個耳目一新的中文名字。
據誌東回憶,他和劉冰絞盡腦汁,先對應「si」確定了一個「新」字,又想用「納」字來對應「na」,取新經濟新公司海納百川之意。但之後,誌東卻對「納」字不甚滿意。一天,他靈機一動,為什麽不用「浪」呢?「浪」與「na」,不僅發音相近,而且在英文中,上網瀏覽就是surfonth,直譯為「上網衝浪」。誌東雖然是正宗的「土鱉」,一天「海歸」生活都未曾經歷,但關鍵時刻,他對與網絡相關的英文單詞卻並不含糊。
按照正史記載,新浪由此得名,但據內部人士透露,新浪的由來在正史之外,還另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民間「野史」。
據說有一天,新浪某高管對著電腦,為「na」字憂心忡忡,靈感盡失,怎麽都思索不出一個好名字。太太靠在旁邊,不忍看著老公在名字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於是半開玩笑半勸解地說:「你先休息一會兒,過來浪一浪吧。」一語道破天機,高管茅塞頓開,驚喜地狂喊:「浪一浪,太好了,我們就叫新浪吧!」
新浪的註冊地並非中國,股東也大都是海外的風險投資基金,但是,獲得中國政府的審批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眾多行業精英專門設計了複雜的重組結構,唯一目的就是讓新浪在不違反中國相關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在海外上市。
中國的很多政策法規模糊易變,任由政府部門來解釋,而且,相關部門繁多、重疊,時常自相矛盾。當然,如果一切都透明、高效,這些投行、律師行裏的中國同事們大概也就少了一半的用武之地。隻不過,中國人的智慧好像總要消耗在對付中國人身上,難怪人們常說,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內耗嚴重的社會。
對新浪上市的審批,除了因為是紅籌,還涉及到gg、信息科技等領域。更敏感的是,新浪涉足了新聞媒體。由外資控股,還要到美國上市,這樣的新生事物自然沒有哪個部門敢擅自拍板。誰都管,但誰都不敢負責。
等待的那半年,我們不斷更新公司的狀況和數字,向美國證監部門申報。但是,更大的風險卻在於市場。納斯達克的泡沫成分已經越來越高了,如果不能趕在下調前上市,就可能錯過資本市場上這個稍縱即逝的窗口。
2000年年初的一天上午,誌東從北京打來電話。他在電話中激動地叫喊著:「認了,認了,認同學了!」
我們幾個項目小組的成員守在電話旁,麵麵相覷,總不會是因為審批遙遙無期,誌東都開始說胡話了吧!
經過他一番興奮得有些顛三倒四的解釋,我們總算明白了其中原委。原來,通過各種渠道,王誌東終於獲得了某主管部門部長的接見。而且,會見出人意料地順利,領導對新浪的發展和海外上市都很支持,甚至表態說,他和誌東是北大同學。
誌東的激動,不難理解。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除了要麵對市場競爭,還要與各個部門鬥智鬥勇,任何一點支持對於他們都難能可貴。
這次會見,可能改寫了新浪的命運,也改寫了。
不可思議的選擇
連載(二十四)
2000年5月初,一個周日的傍晚,我拖著跟隨自己走南闖北的黑色tumi行李箱,登上了從香港飛往新加坡的國泰航班。空姐熱情的問候和體貼的服務,並沒有能夠化解我心中的層層陰雲。
一天前,我剛剛接到一個新項目,是馬來西亞兩家電信公司的併購,我們擔任買方的財務顧問。這時的我已經升任經理,對新項目的熱切和渴望卻在日益冷卻。我知道,在未來的幾個月裏,我又要過上那種周日晚上飛到吉隆坡、周五晚上飛回香港的日子了。酒店和公司之間的兩點一線,統統在酒店裏解決的一日三餐,還有數不清的不眠之夜,帶著一年級的分析員做模型、開會、談判……已經數十次輪迴的過程又要重新經歷,這讓我的內心充滿厭倦和抗拒。
其實,就在兩年前我離開紐約時,還認定了投資銀行該是我一生的職業選擇。
「如果子墨能被克隆就好了,哪怕隻克隆出來一個子墨也行!」
「這裏就像你的家一樣,如果你在香港做得不開心,隨時回來!」
「看來以後我們要多找一些像子墨這樣的中國女孩!」
……
1998年7月,我退掉了與公司僅僅一街之隔的公寓,賣掉家具,在同事們的聲聲感嘆和祝福中,離開了美國這個我曾經生活了6年的國家。
臨行前的一個月,從午餐到晚餐,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同事們用請吃飯這種最傳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意,為我送行。
那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在即將告別紐約、和同事們說再見的時候,所有的苦和累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幾天幾夜不能睡覺的掙紮,還有每天下午必定如約而至的劇烈頭痛,仿佛都從我的記憶裏消失了,留下的隻有那些激動人心的美麗片斷。
飛機從甘迺迪機場起飛的那一刻,我的內心無限感慨。婉拒了獵頭公司一個個的電話,放棄了老虎基金的高薪聘任,我執意要回到香港,因為我知道,是時候,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