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話非常有道理,要想客觀地認識一個人,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因為這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考慮,很有可能失之偏頗。胡適作為一代哲人、學者,對人性有著通透的認識,他大氣寬容,不會因為與某人關係不好就抹煞了他真實優秀的一麵。在與林琴南的交往中,胡適善於識人、公平評價人的良好道德得到了充分體現。


    林琴南曾寫小說《荊生》貶損胡適、蔡元培等人,1928年春,有人化名“園丁”寫了一篇小說《燃犀》,模仿當年林琴南寫《荊生》的路子。胡適依舊有幸作為主角出場,隻不過,這次被貶損的人物是林琴南。此時林琴南已經去世四年了。


    胡適看過這篇文章後並沒有“出氣”的快感,反而給報紙寫信,從事實的角度指出小說種種蔑指的不實:“當陳獨秀先生做北大文科學長時,當蔡先生去北大時,林琴南並不在北大當教員。……林琴南並不曾有路上拾起紅女鞋的事。我們可以不贊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當汙衊他的人格。”


    林琴南與胡適的一段公案,人盡皆知。胡適當日受《荊生》之辱,難得他能真正接受對手的道歉,從心底寬恕了對方,甚至在對方遭受同樣的汙衊時挺身而出。在胡適看來,無論此人是好是壞、與他是敵是友,都各有其善惡的一麵、有各自的優點缺點。對於看起來完美的人,要注意他的缺陷,而那些看起來並不招人喜歡的人,要著重找找他的優點。林琴南當日雖然與他交惡,並不代表他的人格就糟糕、道德也敗壞。


    在胡適看來,公正、全麵地評價人,是一位學者的良心,更是做人的良心。與人交好就誇大他的優點無視其錯誤,於人交惡就公然將一個普通人的形象進行無情地扭曲,這不是正直的人的做法,也不是良善者所為。


    (本章完)


    第24章 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


    第六章2 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


    犠鮁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


    ——《胡適全集》


    善“疑”既是好事,又是壞事。在做學問時多幾點疑心,能探究出前人治學的失誤和不足;但是與人相處要是疑心重,就會把自己置於疑神疑鬼的雲霧中,覺得人人都不可信,其他人也會對你敬而遠之,不付出真心。


    胡適認為,動輒投以人研究的眼光,不是真聰明人所為。真正大智慧者,會待人以寬,於有疑處不疑。


    武則天當政時期,曾下詔禁止天下屠殺牲靈、捕撈魚蝦,弄得王公大臣宴請賓客隻能吃素席,不敢帶有一點葷腥。


    朝中有個叫張德的人,官為左拾遺,一貫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兒子出生後的第三天,親友、同僚紛紛前去祝賀。張德覺得席上都是素菜實在過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殺了一隻羊,做了一些帶肉的菜,並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讓大家吃。


    在他的同僚中有個叫杜肅的,官拜補闕,見席上有肉,以為張德違犯了皇帝的詔旨,頓生惡意。臨散席時,他悄悄將兩個肉包子揣在懷中。散席之後,便去武皇那裏告了黑狀。


    第二天早朝,武皇處理完政事之後,突然對左拾遺張德說:“聽說你生了個兒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賀。”張德叩頭拜謝。武皇又說:“你那席上的肉是從哪裏來的?”張德一聽,嚇得渾身哆嗦,他知道,違詔殺生是要犯死罪的,故連連否認道:“為臣不敢!為臣不敢!”武則天見狀,微微笑道:“你說不敢,看看這是什麽?”說著,便命人將杜肅寫的告狀奏章和兩個肉包子遞給了張德。張德一見,麵如蠟紙,不住地叩頭說:“臣下該死!臣下該死!”此時,告狀的杜肅,站在一旁洋洋得意,等候封賞。


    武則天對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對張德說:“張德聽旨:朕下詔禁止屠殺牲畜,紅白喜事皆不準腥葷。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


    張德聽後高聲喊道:“謝主隆恩!謝主隆恩!”而杜肅卻驚得瞪大了眼睛。


    隻聽武皇又道:“不過,張德你要接受教訓,今後如再請客,可要選擇好客人,像杜肅這種好告黑狀的人,可不要再請了!”


    一時間,張德感激得痛哭失聲,諸大臣見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那個告狀的杜肅,在眾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無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剛一落音,便趕緊溜走了。


    杜肅向武皇告狀,本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主子的忠誠,維護武皇的威嚴,按理應得到封賞;張德違抗聖旨殺生,按理應當處以死罪。沒想到武則天使用了靈活的政治手腕,戳破告密者的麵皮,對倚重的忠誠給予了充分的信任,於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眾人心目中牢固地樹立起來了。


    胡適在生活工作中也深知用人不疑的重要性,與之有交往者他總是報以充分的信任。從任用沈從文的問題上可見一斑:


    文學大師沈從文並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高等教育。14歲時,他參加了本鄉的土著部隊。1923年到北京,在北大旁聽,辛苦自修。沈從文勤奮而身具天才,他不斷在報紙上發表小說,1926年,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創作集《鴨子》。


    沈從文的理想是做一名學者型的作家,想當教授。行伍出身而沒學歷,卻想做教授,簡直是癡人說夢。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胡適到中國公學任校長,破格聘請沈從文到中國公學當老師。


    1929年9月,沈從文離京抵滬,做了中國公學的老師,主講“新文學研究”和“小說習作”。


    沈從文第一次上課就出了醜。麵對台下一群學生,他一下子怯場忘了詞,之前背的爛熟的教案一個字也說不出。在學生們的注視下,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以此為契機,他終於想起了要說什麽,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堂課。


    沈從文忘詞的事情不脛而走,在師生中傳為笑談。有人趁機對胡適說,沈從文上課出這麽大的糗,不如讓他走人。胡適既然選擇了沈從文,就是充分信任他的實力,他回答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走什麽人?”


    沈從文學問深厚,再加上教書認真,慢慢在學生中積累了好口碑,成了交口稱讚的好老師。胡適的“用人不疑”在實踐中又一次獲得了成功。


    試想,如果沈從文出師不利,胡適就對他的能力產生懷疑,匆忙罷免了他,中國公學就會失去一位好老師。而沈從文受此打擊,文學史上也許就會少了一位風格清新雋永的大師級人物。


    我們敬佩胡適待人的赤誠,同時也要看到他為什麽能堅持這種信任。誰也不會為陌生的事物打包票,要做到於有疑處不疑,前提是你要對此人有充分的了解。唯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若有危機發生,才能堅定自己之前的想法,不給疑慮乘虛而入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胡適人生智慧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閆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閆晗並收藏胡適人生智慧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