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六十多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音wén)以長孫的地位,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繼承權落到侄兒手裏,心裏不舒服。特別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音d)一向帶兵駐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過戰功,對朱允炆更ì
不服氣。
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音shān)。”明太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的對語,無非是想討明太祖的歡心。明太祖聽了,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裏了。
朱允炆雖然老實,對朱棣瞧不起他,畢竟還看得出來。皇太孫的東宮裏,有個官員叫黃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老師。有一次,朱允炆一個人坐在東角門口,皺起眉頭長嘆氣。黃子澄見他心事重重,問太孫為什麽發愁。朱允炆說:“現在幾個叔父手裏都有兵權,將來怎麽管得了他們。”黃子澄跟朱允炆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接著說:“當時吳楚七國諸侯這樣強大,但是到他們發動叛亂,漢景帝一出兵,他們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孫,將來也不怕他們造反。”朱允炆聽了,心總算放寬了一點。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裏就聽到謠傳,說幾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聯,準備謀反。建文帝聽了這消息害怕起來,把黃子澄找來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麽會忘記呢!”黃子澄退出宮門,就找建文帝另一個親信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強,野心又大,應該首先削除燕王的權力。黃子澄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燕王早有準備,先從他下手,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圍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難了。兩人商量停當,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聽了很高興,就找個由頭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來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接著,
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練兵,準備謀反。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裝發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躺在地上,幾天不起來。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時候正是大熱天,燕王卻坐在火爐邊烤火,嘴裏還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報,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齊泰、黃子澄卻懷疑燕王裝病,他們一麵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屬抓起來,一麵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帶兵逮捕燕王,還約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員當內應。不料張信是站在燕王一邊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裏充當建文帝內應的官員全抓起來,宣布起兵。燕王是個精明人,知道建文帝畢竟是法定的皇帝,公開反叛,對自己不利,就找個起兵的理由,說要幫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黃子澄、齊泰。歷史上把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變”(靖難是平定內亂的意思)。
燕王本來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手下有一支經過訓練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據點,許多州縣的官員紛紛投降。建文帝害怕起來,撤了齊泰、黃子澄的職,想要燕王退兵。燕王哪肯罷休。
這場內戰,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軍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軍的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軍將領主張暫時撤兵,燕王說:“這次進軍,隻能進,不能退!”沒多久,燕軍截斷南軍運糧的通道,發起突然襲擊。南軍就一敗塗地了。
燕軍勢如破竹,進兵到應天城下。建文帝見形勢緊急,一麵要將士拚死守城,一麵派人向燕王求和,願意割讓土地,請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絕。
過了幾天,守衛京城的大將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京城終於被燕軍攻破。
燕王帶兵進城,隻見皇宮大火熊熊,正在燃燒。燕王趕快派兵把大火撲滅,已經燒死了不少人。他查問建文帝的下落,有人報告說,燕兵進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燒宮,建文帝和皇後都跳到大火裏自殺了。
燕王朱棣即位,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打那時候起,北京一直成為明朝的京城。
227 三保太監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裏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裏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裏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麽什麽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為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布,就藉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採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他就決定派一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雲南一個回族家庭裏。他的祖父、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還到麥加(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烏地阿拉伯)去朝過聖。鄭和小時候就從父親那裏聽說過外國的一些情況。後來,他進燕王宮裏當了太監,因為他聰明能幹,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這鄭和的名字還是明成祖給他起的。但是民間把他的小名叫慣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監”,後來,有的書上也寫成“三寶太監”。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
不服氣。
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音shān)。”明太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的對語,無非是想討明太祖的歡心。明太祖聽了,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裏了。
朱允炆雖然老實,對朱棣瞧不起他,畢竟還看得出來。皇太孫的東宮裏,有個官員叫黃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老師。有一次,朱允炆一個人坐在東角門口,皺起眉頭長嘆氣。黃子澄見他心事重重,問太孫為什麽發愁。朱允炆說:“現在幾個叔父手裏都有兵權,將來怎麽管得了他們。”黃子澄跟朱允炆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接著說:“當時吳楚七國諸侯這樣強大,但是到他們發動叛亂,漢景帝一出兵,他們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孫,將來也不怕他們造反。”朱允炆聽了,心總算放寬了一點。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裏就聽到謠傳,說幾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聯,準備謀反。建文帝聽了這消息害怕起來,把黃子澄找來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麽會忘記呢!”黃子澄退出宮門,就找建文帝另一個親信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強,野心又大,應該首先削除燕王的權力。黃子澄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燕王早有準備,先從他下手,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圍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難了。兩人商量停當,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聽了很高興,就找個由頭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來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接著,
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練兵,準備謀反。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裝發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躺在地上,幾天不起來。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時候正是大熱天,燕王卻坐在火爐邊烤火,嘴裏還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報,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齊泰、黃子澄卻懷疑燕王裝病,他們一麵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屬抓起來,一麵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帶兵逮捕燕王,還約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員當內應。不料張信是站在燕王一邊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裏充當建文帝內應的官員全抓起來,宣布起兵。燕王是個精明人,知道建文帝畢竟是法定的皇帝,公開反叛,對自己不利,就找個起兵的理由,說要幫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黃子澄、齊泰。歷史上把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變”(靖難是平定內亂的意思)。
燕王本來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手下有一支經過訓練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據點,許多州縣的官員紛紛投降。建文帝害怕起來,撤了齊泰、黃子澄的職,想要燕王退兵。燕王哪肯罷休。
這場內戰,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軍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軍的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軍將領主張暫時撤兵,燕王說:“這次進軍,隻能進,不能退!”沒多久,燕軍截斷南軍運糧的通道,發起突然襲擊。南軍就一敗塗地了。
燕軍勢如破竹,進兵到應天城下。建文帝見形勢緊急,一麵要將士拚死守城,一麵派人向燕王求和,願意割讓土地,請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絕。
過了幾天,守衛京城的大將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京城終於被燕軍攻破。
燕王帶兵進城,隻見皇宮大火熊熊,正在燃燒。燕王趕快派兵把大火撲滅,已經燒死了不少人。他查問建文帝的下落,有人報告說,燕兵進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燒宮,建文帝和皇後都跳到大火裏自殺了。
燕王朱棣即位,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打那時候起,北京一直成為明朝的京城。
227 三保太監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裏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裏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裏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麽什麽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為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布,就藉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採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他就決定派一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雲南一個回族家庭裏。他的祖父、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還到麥加(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烏地阿拉伯)去朝過聖。鄭和小時候就從父親那裏聽說過外國的一些情況。後來,他進燕王宮裏當了太監,因為他聰明能幹,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這鄭和的名字還是明成祖給他起的。但是民間把他的小名叫慣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監”,後來,有的書上也寫成“三寶太監”。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