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一條條據理駁斥,最後,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裏,早就準備一死,何必再嚕囌!”博羅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祥押回兵馬司。他想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恐怕殺了文天祥,民心不服,不同意把他殺害。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麵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麵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穀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黴氣,再加上廁所裏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


    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裏,惡劣的環境隻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誌。他相信,隻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


    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他在那首詩裏,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他在詩中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然塞蒼冥。


    … … 時窮節乃見(同“現”字),一一垂丹青。


    (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跡一件件留在史冊上。)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


    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裏押出來,帶到宮裏。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隻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麽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麽樣?”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麽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隻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麽可說了。”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隻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麵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


    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218 郭守敬修訂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視吸收漢族的讀書人,幫助籌劃朝政大事。他重用一個漢族謀士劉秉忠。忽必烈稱帝和定國號為元,都是劉秉忠的


    主意。後來,劉秉忠又向忽必烈薦引了一些朋友、學生,也一個個擔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員。其中有一個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裏學習。郭守敬在那裏認識了許多愛好科學的朋友,學問就長進得更快。


    忽必烈統一北方以後,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決定整治水利,徵求這方麵的人材。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召見郭守敬。郭守敬對北方水利情況十分熟悉,當時就提出六條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聽了十分滿意,每聽完一條,就點頭讚許。最後,他很感慨地說:“讓這樣的人去辦事,才不會是擺空架子吃閑飯的呢。”接見以後,就派郭守敬擔任提舉各路河渠的職務,經辦河道水利的事。


    過了兩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帶去整治水利。那裏經過多年戰亂,河道淤塞,土地荒蕪,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郭守敬到了西夏,經過詳細勘察以後,發動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還開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時間,這一帶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糧食豐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為了加強大都到江南的交通運輸,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測水路交通情況。經過郭守敬的勘測、設計,不但修通了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了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這樣,從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就暢通無阻了。


    元世祖滅南宋以後,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生產要利用曆法。


    過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頒布的曆法,這種曆法誤差很大,連農業上常常使用的節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後,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種曆法,南北曆法不一樣,更容易造成紊亂。元世祖決定統一製訂一個新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個編訂曆法的機構,名叫太史局(後來叫太史院)。負責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恂。郭守敬因為精通天文、曆法,也被朝廷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辦改歷工作。


    修訂曆法工作一開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曆法先要重視觀測,而觀測必須依靠儀表。


    原來從開封運來的有一架觀察天象的大型渾天儀,已經陳舊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數據。郭守敬設計一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天儀結構複雜,使用不方便,還創製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刻度精密的簡儀。他製作的儀器,精巧和準確程度都比舊的儀器高得多。有了好的儀器,還要進行精確的實地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裏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準。


    經過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上),選派了十四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匯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曆法,叫《授時曆》。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隻相差26秒。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國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國超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