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打著腦袋在自己問自己:“我白剛為什麽鬧成了這個樣子?這是為什麽,為什麽呀!”他心如刀絞,痛苦地流下了眼淚。女兒看到這情景害怕地說:“爸爸!你別哭,我再不氣你了。”
白剛聽到女兒這句體貼人的話,比埋怨他還難受,不由得哭出了聲來,一把將小女兒摟在懷裏:“好孩子啊!你沒氣爸爸,沒氣爸爸,是爸爸不好。”他趕緊給孩子吃了藥,擦了擦眼淚說:“你先躺一會兒,爸爸給你做點好吃的,今天不吃冷粥咧,爸給你做麵片湯臥個雞蛋,愛吃嗎?”
看見女兒笑了,他才心寬了些。趕緊和麵趕麵片兒,他決定多做些,給媽媽也送一碗去。給媽送飯回來,孩子正在炕上冷得發抖。冬天屋內溫度經常是零下十來度。近在咫尺的市裏雖是全國有名的煤都,但是老百姓都買不起煤燒,做飯取暖全靠從隊裏分的一點秸稈。
白剛隻一口人,分的柴火少,做飯都不夠,更不敢單為取暖燒炕了。所以他們的炕總是冰涼的,一進屋冷氣襲人。老百姓都知道冬天睡冰涼的土坯炕是要做病的,可是白剛又有什麽辦法呢?要買柴火把炕燒熱,他一天掙的一毛多錢連燒炕的錢也不夠,更不用說吃飯了。所以也不指望睡熱炕了,他在炕席底下鋪了厚厚的一層茅草,不圖炕熱,隻圖不冰出病來就行了。
茅草有個好處,剛睡下是涼的,越睡越熱乎,可是剛睡下鑽被窩就是一大難關。白剛給女兒脫了衣服,她小腳丫兒往裏一伸就趕緊抽回來,寧可抱著肩在被窩外邊凍得哆哆嗦嗦發抖,再也不肯往裏鑽了。後來都是白剛先脫衣服鑽進被窩,然後再給女兒脫衣服,脫光了放在自己胸前用胳臂摟著她,什麽時候被窩不那麽冰人了,才把她放在一邊,哄她睡覺。
這種困苦起初白剛也是難以忍受,慢慢也就習慣了。每當精神上覺得難忍受時,他還往往找來一些詩詞,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從中吸取力量,也為自己的尷尬解嘲。明末詩人黃宗羲的《山居雜詠》便是他晚上經常默念的一首:
鋒鏑牢囚取次過,
依然不廢我弦歌。
死猶未肯輸心誌,
貧亦豈能奈我何?
廿兩棉花裝破被,
三根鬆木煮空鍋。
一冬也是堂堂地,
豈信人間勝著多。
前四句和他的經歷心境十分相像,他尤其喜歡的是“死猶未肯輸心誌,貧亦豈能奈我何?”,在國民黨的法西斯監獄裏,在自家十幾年勞改的生死考驗中,死未輸心;現在又麵臨極端貧困境地,這貧困也並非是自然災難,完全是人為的折磨。對這種折磨隻要仍不輸心喪誌,它又能奈我何?他把這當作一種激勵。
有時又嘲笑自己,這是不是一種阿q精神?有人為了完成任務,也有人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故意羅織莫須有的罪名,把你整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九死一生,現在仍在貧困、死亡線上掙紮,你還高歌什麽“豈能奈我何”?實際是你又能奈何!奈我何?我奈何!反正都一樣,不管是哪種情況,現在隻有咬緊牙關度過苦難,阿q就阿q吧!
以前他覺得阿q精神是可笑的可恥的,現在倒覺得阿q精神對貧者弱者被淩辱者來說也不失為一副安慰劑。挨打了說聲兒子打老子故然可笑,可是你堅持真理現在落得個臭狗屎之名的境地,連自身生活都不能維持,更不用說養兒育女,你那堅持真理不是也隻落得個螳臂擋車的笑柄?在別人看來不是一樣可笑嗎?而且在你那些同誌們看來,不僅可笑,更是可恥可恨了,你實際連個阿q也不如啊!
當然最後還是笑罵由他,他還是我行我素,白剛的倔強是不會改變的。歷史再重複一次,他還會選擇這條道路,寧可受難絕不屈服,他不會為自己的選擇後悔的。
一家四口三地的生活,當然還是屬吳玉萍最好。她雖然擠在農民的土炕上,走東家串西家地吃百家飯,但總算能吃得飽睡得暖,和丈夫兒女比起來,她當然算是幸福了。可是她的心裏卻最苦,本來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現在不僅要艱難地挑起一家的生活重擔,而且還時時牽掛著白剛和兒女。尤其是獨立生活的年幼的兒子,更使她揪心。
前幾天她回縣城去看兒子,心情就更加沉重。原來照顧大鎖的邵祥已調道廟鄉去任公社副書記,兒子和一個新調來的老王在一個炕上住,老王的家在縣城附近,白天不在機關,晚上又經常回家,兒子等於一個人生活在機關,根本沒人照看。
那天她到了縣城,大鎖還沒有放學,她進屋用手往炕上一摸,冷冰冰的,根本沒有燒過炕。她從院裏找來幾塊煤餅子想給兒子燒燒炕,誰知道剛點上火,屋裏就濃煙四起,熏得人睜不開眼睛。掀開炕席一看,炕已塌了一個大窟窿,原來兒子每天就是睡在這個窟窿上啊!說是機關照顧,誰照顧?止不住那眼淚又流了出來。
機關下鄉的下鄉,回家的回家,也找不著一個頂事的人,她去找局長,局長一見她來就沒好氣,聽說炕塌了,冷冷地說:“你兒子也太淘氣了,好好的炕就能睡塌了?炕塌了你就找人修修唄!”那個意思是這個事你也找我這局長?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32(4)
吳玉萍本來還想說說自己的困難,現在已經上凍了,農村沒什麽活,工作組也沒什麽事,領導是不是能照顧一下讓自己早點回來照看孩子。但是見那冷冷的臉色,又把話咽了回去,覺得他是不會允許的,隻有再湊合幾個月吧!到秋天工作組就該換人了。
白剛聽到女兒這句體貼人的話,比埋怨他還難受,不由得哭出了聲來,一把將小女兒摟在懷裏:“好孩子啊!你沒氣爸爸,沒氣爸爸,是爸爸不好。”他趕緊給孩子吃了藥,擦了擦眼淚說:“你先躺一會兒,爸爸給你做點好吃的,今天不吃冷粥咧,爸給你做麵片湯臥個雞蛋,愛吃嗎?”
看見女兒笑了,他才心寬了些。趕緊和麵趕麵片兒,他決定多做些,給媽媽也送一碗去。給媽送飯回來,孩子正在炕上冷得發抖。冬天屋內溫度經常是零下十來度。近在咫尺的市裏雖是全國有名的煤都,但是老百姓都買不起煤燒,做飯取暖全靠從隊裏分的一點秸稈。
白剛隻一口人,分的柴火少,做飯都不夠,更不敢單為取暖燒炕了。所以他們的炕總是冰涼的,一進屋冷氣襲人。老百姓都知道冬天睡冰涼的土坯炕是要做病的,可是白剛又有什麽辦法呢?要買柴火把炕燒熱,他一天掙的一毛多錢連燒炕的錢也不夠,更不用說吃飯了。所以也不指望睡熱炕了,他在炕席底下鋪了厚厚的一層茅草,不圖炕熱,隻圖不冰出病來就行了。
茅草有個好處,剛睡下是涼的,越睡越熱乎,可是剛睡下鑽被窩就是一大難關。白剛給女兒脫了衣服,她小腳丫兒往裏一伸就趕緊抽回來,寧可抱著肩在被窩外邊凍得哆哆嗦嗦發抖,再也不肯往裏鑽了。後來都是白剛先脫衣服鑽進被窩,然後再給女兒脫衣服,脫光了放在自己胸前用胳臂摟著她,什麽時候被窩不那麽冰人了,才把她放在一邊,哄她睡覺。
這種困苦起初白剛也是難以忍受,慢慢也就習慣了。每當精神上覺得難忍受時,他還往往找來一些詩詞,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從中吸取力量,也為自己的尷尬解嘲。明末詩人黃宗羲的《山居雜詠》便是他晚上經常默念的一首:
鋒鏑牢囚取次過,
依然不廢我弦歌。
死猶未肯輸心誌,
貧亦豈能奈我何?
廿兩棉花裝破被,
三根鬆木煮空鍋。
一冬也是堂堂地,
豈信人間勝著多。
前四句和他的經歷心境十分相像,他尤其喜歡的是“死猶未肯輸心誌,貧亦豈能奈我何?”,在國民黨的法西斯監獄裏,在自家十幾年勞改的生死考驗中,死未輸心;現在又麵臨極端貧困境地,這貧困也並非是自然災難,完全是人為的折磨。對這種折磨隻要仍不輸心喪誌,它又能奈我何?他把這當作一種激勵。
有時又嘲笑自己,這是不是一種阿q精神?有人為了完成任務,也有人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故意羅織莫須有的罪名,把你整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九死一生,現在仍在貧困、死亡線上掙紮,你還高歌什麽“豈能奈我何”?實際是你又能奈何!奈我何?我奈何!反正都一樣,不管是哪種情況,現在隻有咬緊牙關度過苦難,阿q就阿q吧!
以前他覺得阿q精神是可笑的可恥的,現在倒覺得阿q精神對貧者弱者被淩辱者來說也不失為一副安慰劑。挨打了說聲兒子打老子故然可笑,可是你堅持真理現在落得個臭狗屎之名的境地,連自身生活都不能維持,更不用說養兒育女,你那堅持真理不是也隻落得個螳臂擋車的笑柄?在別人看來不是一樣可笑嗎?而且在你那些同誌們看來,不僅可笑,更是可恥可恨了,你實際連個阿q也不如啊!
當然最後還是笑罵由他,他還是我行我素,白剛的倔強是不會改變的。歷史再重複一次,他還會選擇這條道路,寧可受難絕不屈服,他不會為自己的選擇後悔的。
一家四口三地的生活,當然還是屬吳玉萍最好。她雖然擠在農民的土炕上,走東家串西家地吃百家飯,但總算能吃得飽睡得暖,和丈夫兒女比起來,她當然算是幸福了。可是她的心裏卻最苦,本來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現在不僅要艱難地挑起一家的生活重擔,而且還時時牽掛著白剛和兒女。尤其是獨立生活的年幼的兒子,更使她揪心。
前幾天她回縣城去看兒子,心情就更加沉重。原來照顧大鎖的邵祥已調道廟鄉去任公社副書記,兒子和一個新調來的老王在一個炕上住,老王的家在縣城附近,白天不在機關,晚上又經常回家,兒子等於一個人生活在機關,根本沒人照看。
那天她到了縣城,大鎖還沒有放學,她進屋用手往炕上一摸,冷冰冰的,根本沒有燒過炕。她從院裏找來幾塊煤餅子想給兒子燒燒炕,誰知道剛點上火,屋裏就濃煙四起,熏得人睜不開眼睛。掀開炕席一看,炕已塌了一個大窟窿,原來兒子每天就是睡在這個窟窿上啊!說是機關照顧,誰照顧?止不住那眼淚又流了出來。
機關下鄉的下鄉,回家的回家,也找不著一個頂事的人,她去找局長,局長一見她來就沒好氣,聽說炕塌了,冷冷地說:“你兒子也太淘氣了,好好的炕就能睡塌了?炕塌了你就找人修修唄!”那個意思是這個事你也找我這局長?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32(4)
吳玉萍本來還想說說自己的困難,現在已經上凍了,農村沒什麽活,工作組也沒什麽事,領導是不是能照顧一下讓自己早點回來照看孩子。但是見那冷冷的臉色,又把話咽了回去,覺得他是不會允許的,隻有再湊合幾個月吧!到秋天工作組就該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