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鄭如寶帶著李嘯與李忠文等人,一起來到馬耆山下一塊鹽堿地處。
鄭如寶指著鹽堿地上的白色霜晶說道:“大人請看,這些白色之物,便是鹽堿,此土俗稱燒土,其意為能燒死樹苗與種子之土。此土肥力極差,易於板結硬化,連野草亦難生長。定需徹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邊說道:“既如此,該如何著手呢?”
鄭如寶連忙說道:“一般來說,治鹽堿地要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便是去鹽。”
李嘯點頭道:“如寶,你詳細說來。”
鄭如寶說道:“所謂去鹽,便是將鹽堿地表麵結晶鹽土徹底鏟去,現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凍,可先派人手將此項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聲,又忙問道:“是否這樣一來,就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鄭如寶搖搖頭:“沒這麽容易,這隻是除去表麵的鹽皮。在鏟去表麵結晶鹽皮後,需得挖掘引水溝,引來活水漫洗,將土壤中的鹽份溶化,這樣一來,土中鹽份溶於水中,一可通過排水溝排出,二可因此隨水滲透至土地下層。按我原◇,來的經驗,大概要兩天一灌一排,連灌三次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李嘯笑道:“如寶到底是懂行的人,說得很有條理。那接下來第二步要如何呢?”
鄭如寶也笑了,他撓了撓頭說道:“在下不敢說懂行,一點經驗而已。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這個我倒能想到,應該是將土地徹底翻過來耕作之意吧?”
鄭如寶點點頭:“正是此意。在下觀察過,鹽堿在土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經過去鹽後的表層土壤中所殘留的鹽堿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堿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麵。翻耕還能疏鬆土層,減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鹽堿狀態。在山東,春季與秋季是返鹽較重的季節,此時開始翻耕最為有利。”
李忠文掂須而道:“原來如此。”
鄭如寶笑了笑,又說道:“最後一步,則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帶鹽堿之類肥料。如草木灰之類常用農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糞便之類。這樣土中的鹽堿反會減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鄭如寶說完,李嘯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鄭如寶之所以要隻淋人畜糞便,因為這類有機肥料皆帶弱酸性,正好可與土壤中的鹽堿相中和。而草木灰為弱堿性, 故不可用。當然。明代的鄭如寶不知道其中的化學原理,但他能摸索出這套方法,卻是難得。
李嘯笑著對鄭如寶說道:“鄭如寶,就按你所說的方法去做吧。現在首先開墾出一千畝鹽堿地出來。如試驗成功了,再作大範圍推廣。”
鄭如寶連忙說道:“大人,如欲加快進度,需得多派人手。”
李嘯回道:“這個人力物力。我可讓李忠文盡力協助你,你自已對接下來的工作又作何安排?”
鄭如寶回答:“大人,去鹽的工作。一個勞力一天可完成除表麵鹽皮1畝,如此一來1000畝地則需1000人力。在下認為,在鏟去鹽皮之時,還需派人從靠河水處開渠引水灌地,爭取鏟皮完成之時,水溝亦能挖好。”
李忠文點頭道:“鏟鹽與開渠的人力,我會放排好,接下來又要怎麽做呢?”
鄭如寶回答:“去鹽完成後,可立刻開始翻耕,因為有耕牛可用,一頭牛一天可翻耕一畝半,我算過時間,等到我們這邊要開始翻耕時,興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結束,正好可以從他們那邊借耕牛過來使用。”
李忠文接過話來:“那這樣的話,那些人畜糞肥,也需提前備好,跟著翻耕的進度播撒。”
鄭如福點頭道:“大人說得對,我計算了一下,若要完成這1000畝鹽堿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夠的話,去鹽工作約需八九天左右。再有一周多的時間,人與牛一齊翻耕撒肥完畢,這樣一來,最多半個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麽,問李嘯道:“大人,這一千畝桑田,是選擇我雄唐所哪個位置呢?”
李嘯想了想道:“為了便於去鹽與灌溉,就在繡針河的支流荻水處開辟吧,這裏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間靠北位置,將來不論是運絲至港口,還是再作擴展,皆是方便。”
鄭如寶連聲道:“大人這個安排好,將來這塊地區裏,不能用來種植的空閑地塊,正好開設養蠶作坊與繅絲工坊,這樣從產出桑葉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緊。”
李嘯笑了笑,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其實李嘯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想法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他將來若有條件,不光要賣生絲,更要賣絲綢。如果把生絲紡紗織染加工成絲綢,獲利會進一步暴漲。
李嘯前世看過明朝絲綢加工的一些資料,一般來說,生絲在紡織前要經過沸煮、漂白、染色和複繅幾道工序的處理。在這一處理過程中,會有一些生絲消耗損失。據統計,在鬆江府這樣的紡織技術成熟的地方,大約一斤半生絲可以製作一斤綢緞。
至於綢緞價格,視種類質量不同,每匹大約在10~20兩白銀之間,少數品質極佳者,更可以達到30~40兩白銀。若是把綢緞重量以每匹長5丈重24兩,價格也以每 匹15兩的中間值估計,那麽每一擔半生絲可以織染出一擔綢緞,約為80匹,價格可高達1200兩白銀。而這隻是國內市場價格,出口價需要再翻上兩三倍,可達3000兩以上!
這樣算來,就算加上織成綢緞而產生消耗,那麽同等重量的綢緞比生絲的出口價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輕易地算出,1000畝桑園若能產出100擔生絲,那麽,便可產出66擔絲綢,約5280匹,出口價格更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整整198000兩!
更重要的是,種桑養蠶織緞是可持續產業,是可再生資源。黃金白銀會挖完,但是生絲綢緞卻是可以年複一年地持續生產。
事在人為啊!這看似無用的鹽堿地,若真能成為種植桑樹的土地,豈不為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李嘯心想,現在是農曆二月中旬,那麽按鄭如寶的安排,頂多到下月中旬,便可開始種植桑樹了。
想到這裏李嘯轉頭對李忠文說道:“那麽,為加快改良進度,把現在馬耆山全部空閑人力都調過來吧。如果人手還不夠,可將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調勞力,告訴他們,隻要來幹活,吃飯管飽。”
李忠文應聲說道:“學生謹遵大人之令。”(未完待續。。)
鄭如寶指著鹽堿地上的白色霜晶說道:“大人請看,這些白色之物,便是鹽堿,此土俗稱燒土,其意為能燒死樹苗與種子之土。此土肥力極差,易於板結硬化,連野草亦難生長。定需徹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邊說道:“既如此,該如何著手呢?”
鄭如寶連忙說道:“一般來說,治鹽堿地要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便是去鹽。”
李嘯點頭道:“如寶,你詳細說來。”
鄭如寶說道:“所謂去鹽,便是將鹽堿地表麵結晶鹽土徹底鏟去,現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凍,可先派人手將此項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聲,又忙問道:“是否這樣一來,就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鄭如寶搖搖頭:“沒這麽容易,這隻是除去表麵的鹽皮。在鏟去表麵結晶鹽皮後,需得挖掘引水溝,引來活水漫洗,將土壤中的鹽份溶化,這樣一來,土中鹽份溶於水中,一可通過排水溝排出,二可因此隨水滲透至土地下層。按我原◇,來的經驗,大概要兩天一灌一排,連灌三次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去鹽的工作。”
李嘯笑道:“如寶到底是懂行的人,說得很有條理。那接下來第二步要如何呢?”
鄭如寶也笑了,他撓了撓頭說道:“在下不敢說懂行,一點經驗而已。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這個我倒能想到,應該是將土地徹底翻過來耕作之意吧?”
鄭如寶點點頭:“正是此意。在下觀察過,鹽堿在土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經過去鹽後的表層土壤中所殘留的鹽堿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堿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麵。翻耕還能疏鬆土層,減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鹽堿狀態。在山東,春季與秋季是返鹽較重的季節,此時開始翻耕最為有利。”
李忠文掂須而道:“原來如此。”
鄭如寶笑了笑,又說道:“最後一步,則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帶鹽堿之類肥料。如草木灰之類常用農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糞便之類。這樣土中的鹽堿反會減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鄭如寶說完,李嘯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鄭如寶之所以要隻淋人畜糞便,因為這類有機肥料皆帶弱酸性,正好可與土壤中的鹽堿相中和。而草木灰為弱堿性, 故不可用。當然。明代的鄭如寶不知道其中的化學原理,但他能摸索出這套方法,卻是難得。
李嘯笑著對鄭如寶說道:“鄭如寶,就按你所說的方法去做吧。現在首先開墾出一千畝鹽堿地出來。如試驗成功了,再作大範圍推廣。”
鄭如寶連忙說道:“大人,如欲加快進度,需得多派人手。”
李嘯回道:“這個人力物力。我可讓李忠文盡力協助你,你自已對接下來的工作又作何安排?”
鄭如寶回答:“大人,去鹽的工作。一個勞力一天可完成除表麵鹽皮1畝,如此一來1000畝地則需1000人力。在下認為,在鏟去鹽皮之時,還需派人從靠河水處開渠引水灌地,爭取鏟皮完成之時,水溝亦能挖好。”
李忠文點頭道:“鏟鹽與開渠的人力,我會放排好,接下來又要怎麽做呢?”
鄭如寶回答:“去鹽完成後,可立刻開始翻耕,因為有耕牛可用,一頭牛一天可翻耕一畝半,我算過時間,等到我們這邊要開始翻耕時,興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結束,正好可以從他們那邊借耕牛過來使用。”
李忠文接過話來:“那這樣的話,那些人畜糞肥,也需提前備好,跟著翻耕的進度播撒。”
鄭如福點頭道:“大人說得對,我計算了一下,若要完成這1000畝鹽堿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夠的話,去鹽工作約需八九天左右。再有一周多的時間,人與牛一齊翻耕撒肥完畢,這樣一來,最多半個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麽,問李嘯道:“大人,這一千畝桑田,是選擇我雄唐所哪個位置呢?”
李嘯想了想道:“為了便於去鹽與灌溉,就在繡針河的支流荻水處開辟吧,這裏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間靠北位置,將來不論是運絲至港口,還是再作擴展,皆是方便。”
鄭如寶連聲道:“大人這個安排好,將來這塊地區裏,不能用來種植的空閑地塊,正好開設養蠶作坊與繅絲工坊,這樣從產出桑葉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緊。”
李嘯笑了笑,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其實李嘯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想法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他將來若有條件,不光要賣生絲,更要賣絲綢。如果把生絲紡紗織染加工成絲綢,獲利會進一步暴漲。
李嘯前世看過明朝絲綢加工的一些資料,一般來說,生絲在紡織前要經過沸煮、漂白、染色和複繅幾道工序的處理。在這一處理過程中,會有一些生絲消耗損失。據統計,在鬆江府這樣的紡織技術成熟的地方,大約一斤半生絲可以製作一斤綢緞。
至於綢緞價格,視種類質量不同,每匹大約在10~20兩白銀之間,少數品質極佳者,更可以達到30~40兩白銀。若是把綢緞重量以每匹長5丈重24兩,價格也以每 匹15兩的中間值估計,那麽每一擔半生絲可以織染出一擔綢緞,約為80匹,價格可高達1200兩白銀。而這隻是國內市場價格,出口價需要再翻上兩三倍,可達3000兩以上!
這樣算來,就算加上織成綢緞而產生消耗,那麽同等重量的綢緞比生絲的出口價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輕易地算出,1000畝桑園若能產出100擔生絲,那麽,便可產出66擔絲綢,約5280匹,出口價格更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整整198000兩!
更重要的是,種桑養蠶織緞是可持續產業,是可再生資源。黃金白銀會挖完,但是生絲綢緞卻是可以年複一年地持續生產。
事在人為啊!這看似無用的鹽堿地,若真能成為種植桑樹的土地,豈不為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李嘯心想,現在是農曆二月中旬,那麽按鄭如寶的安排,頂多到下月中旬,便可開始種植桑樹了。
想到這裏李嘯轉頭對李忠文說道:“那麽,為加快改良進度,把現在馬耆山全部空閑人力都調過來吧。如果人手還不夠,可將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調勞力,告訴他們,隻要來幹活,吃飯管飽。”
李忠文應聲說道:“學生謹遵大人之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