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君士坦丁堡就改名為伊斯坦堡嗎?”
“沒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年代是公元五二九年,也就是教會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一年。同年,聖本篤修會成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修會。這一年、因此成為基督教會箝製希臘哲學的一個象徵。從此以後,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這時,時鍾正滴答走向五點半……”
蘇菲很快便了解艾伯特的意思。午夜是零,一點鍾是公元後一百年,六點鍾是公元後六百年,十四點鍾則是公元後一四00年。
艾伯特繼續說:“中世紀事實上指的是界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時期。這個名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另外,這個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因為它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紀)這個字仍被用來指那些過度權威、缺乏彈性的事物,具有貶意。不過,也有些人認為中世紀泥是各項體製萌芽成長的時期。例如,學校製度就是在中世紀建立韻。歷史上第一批修道院學校在中世紀初期成立,教會學校則在十仁世紀成立。在公元一二oo年左右,歷史上最早的幾所大學成立了。當時學校研習的科目也像今天一樣分成幾個不同的‘學院’。”
“一千年真的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
“是的,不過基督教也需要這樣的一段時間來招攬信徒。此外,許多民族也在這段時間內相繼建國,擁有自己的城市、公民、民俗音樂與民俗故事。如果沒有中世紀,哪來的這些民俗故事與民俗音樂呢?甚至,沒有中世紀,歐洲又會變成什麽模樣呢?也許仍然會是羅馬的一個省份吧!英國、法國或德國這些名詞就是在中世紀出現的。在中世紀這個浩瀚汪洋的深處,有許多閃閃發亮的魚兒遊來遊去,隻是我們不見得都能看到。史特盧森就是中世紀的人,聖歐雪夫(saintf)與查裏曼大帝也是,更不用提羅密歐與朱麗葉、聖女貞德、艾文豪、穿花衣服的吹笛手以及那些強大的王侯與君主、俠義的騎士、美麗的少女、不知名的彩色玻璃工匠與靈巧的管風琴師傅了。再說,我還沒提到那些修道士、十字軍與女巫哩!”
“你也沒提到那些牧師和教士呀!”
“對。基督教直到十一世紀才來到挪威。如果說北歐馬上就信奉了基督教,那是過於誇大其辭了。那時在基督教的表麵之下,一些古代異教徒的信仰仍然存在,而這些早期的信仰有許多後來融入了基督教。舉例來說,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聖誕節的慶典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基督教與古代北歐風俗結合的痕跡。俗話說,夫妻結合之後會愈來愈彼此相像。這兩種文化結合後也是如此。於是我們看到耶誕餅幹、耶誕小豬與耶誕麥酒等風俗,開始愈來愈像東方三智者與伯利恆的馬槽。無論如何,基督教逐漸成為北歐人主要的生活哲學。因此我們通常認為中世紀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來統一歐洲的力量。”
“那麽,中世紀也不算太糟囉?”
“公元四oo年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間確實是一段文化式微的時期。你要知道,在此之前的羅馬時期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城市裏有大型的排水溝、公共澡堂與圖書館等,還有許多宏偉的建築。然而,到了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這整個文化都;瓦解了,貿易與經濟也崩潰了。中世紀的人們又回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當時的經濟是以‘封建製度’為特色。所謂‘封建製度’就:是所有的田產都由少數勢力強大的貴族擁有,農奴必須要辛勤耕:種才能生活。除此之外,在中世紀最初的數百年間,歐洲人口大量減少。舉個例子,在古代時期,羅馬的人口繁盛,一度超過一百萬,但到了公元六oo年時,卻減少到四萬人左右,真是天壤之別。當時,這些人生活在這個曾經繁華一時、建築宏偉的城市中,需要建材時,就從到處可見的廢墟中取用。對於現代的考古學家而言,這是很可悲的現象。他們多希望中世紀的人們不曾破壞這些古蹟。”
“這都是後見之明呀!”
“從政治方麵來說,羅馬時期在第四世紀末時就結束了。不過,當時羅馬主教已經成為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最高領袖。他被稱為‘教宗’或‘父’,並逐漸被視為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因此,在中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羅馬一直是基督教的首府。不過,當各新興民族國家的君主與主教勢力愈來愈強大時,有些人就開始反抗教會的勢力。”
“你說過教會關閉了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是不是從此以後希臘哲學就統統被遺忘了?”
“這倒沒有。亞理斯多德與柏拉圖的部分著作仍然流傳下來,但古羅馬帝國卻逐漸分裂成三種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歐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在東歐則是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又改為希臘名‘拜占庭’。因此我們現在一般都將歐洲的中世紀文化分成‘拜占庭的中世紀’與‘羅天主教的中世紀’。除此之外,北非與中東地區過去也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地區在中世紀期間發展成為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公元六三二年穆罕默德去世後,中東與北非成了伊斯蘭教地區。不久後,西班牙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分。伊斯蘭教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與巴格達視為‘聖城’。從文化史的觀點來看,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當時阿拉伯人也占據了古代希羅馬地區的城市亞力山卓。因此,古希臘科學文明有一大部分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整個中世紀期間,阿拉伯人在數學、化學、天文學與醫學等方麵都居於領先的地位。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使用所謂的‘阿拉伯數字’。我們可以說,當時在若幹領域中,阿拉伯文化確實是優於基督教文化。”
“我想知道後來希臘哲學怎麽了。”
“你能想像一條大河一下子分成三股支流,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再度匯集成一條大河嗎?”
“嗯,可以。”
“那麽你也應該可以了解希臘羅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種文化,並分別在其中存活。這三種文化分別是: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文化、東邊的東羅馬帝國文化與南邊的阿拉伯文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新柏拉圖派哲學在西邊承傳了下來。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的哲學則分別在東邊與南邊承傳了下來。不過,我們可以說,在這三種文化中,每種成分都各有一些。重要的是,在中世紀末期,這三種文化在義大利北部交會融合。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力來自於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希臘文化的影響力來自於希臘和拜占庭帝國。這時,‘文藝復興時期’(古代文化的‘再生’)就逐漸開始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古代文化在中世紀期間可說並未消亡。”
“原來如此。”
“不過,我們還是不要先談這個。我們應該先談學。我不想繼續站在講壇上說話了,我要下來。”
“沒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年代是公元五二九年,也就是教會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一年。同年,聖本篤修會成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修會。這一年、因此成為基督教會箝製希臘哲學的一個象徵。從此以後,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這時,時鍾正滴答走向五點半……”
蘇菲很快便了解艾伯特的意思。午夜是零,一點鍾是公元後一百年,六點鍾是公元後六百年,十四點鍾則是公元後一四00年。
艾伯特繼續說:“中世紀事實上指的是界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時期。這個名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另外,這個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因為它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紀)這個字仍被用來指那些過度權威、缺乏彈性的事物,具有貶意。不過,也有些人認為中世紀泥是各項體製萌芽成長的時期。例如,學校製度就是在中世紀建立韻。歷史上第一批修道院學校在中世紀初期成立,教會學校則在十仁世紀成立。在公元一二oo年左右,歷史上最早的幾所大學成立了。當時學校研習的科目也像今天一樣分成幾個不同的‘學院’。”
“一千年真的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
“是的,不過基督教也需要這樣的一段時間來招攬信徒。此外,許多民族也在這段時間內相繼建國,擁有自己的城市、公民、民俗音樂與民俗故事。如果沒有中世紀,哪來的這些民俗故事與民俗音樂呢?甚至,沒有中世紀,歐洲又會變成什麽模樣呢?也許仍然會是羅馬的一個省份吧!英國、法國或德國這些名詞就是在中世紀出現的。在中世紀這個浩瀚汪洋的深處,有許多閃閃發亮的魚兒遊來遊去,隻是我們不見得都能看到。史特盧森就是中世紀的人,聖歐雪夫(saintf)與查裏曼大帝也是,更不用提羅密歐與朱麗葉、聖女貞德、艾文豪、穿花衣服的吹笛手以及那些強大的王侯與君主、俠義的騎士、美麗的少女、不知名的彩色玻璃工匠與靈巧的管風琴師傅了。再說,我還沒提到那些修道士、十字軍與女巫哩!”
“你也沒提到那些牧師和教士呀!”
“對。基督教直到十一世紀才來到挪威。如果說北歐馬上就信奉了基督教,那是過於誇大其辭了。那時在基督教的表麵之下,一些古代異教徒的信仰仍然存在,而這些早期的信仰有許多後來融入了基督教。舉例來說,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聖誕節的慶典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基督教與古代北歐風俗結合的痕跡。俗話說,夫妻結合之後會愈來愈彼此相像。這兩種文化結合後也是如此。於是我們看到耶誕餅幹、耶誕小豬與耶誕麥酒等風俗,開始愈來愈像東方三智者與伯利恆的馬槽。無論如何,基督教逐漸成為北歐人主要的生活哲學。因此我們通常認為中世紀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來統一歐洲的力量。”
“那麽,中世紀也不算太糟囉?”
“公元四oo年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間確實是一段文化式微的時期。你要知道,在此之前的羅馬時期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城市裏有大型的排水溝、公共澡堂與圖書館等,還有許多宏偉的建築。然而,到了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這整個文化都;瓦解了,貿易與經濟也崩潰了。中世紀的人們又回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當時的經濟是以‘封建製度’為特色。所謂‘封建製度’就:是所有的田產都由少數勢力強大的貴族擁有,農奴必須要辛勤耕:種才能生活。除此之外,在中世紀最初的數百年間,歐洲人口大量減少。舉個例子,在古代時期,羅馬的人口繁盛,一度超過一百萬,但到了公元六oo年時,卻減少到四萬人左右,真是天壤之別。當時,這些人生活在這個曾經繁華一時、建築宏偉的城市中,需要建材時,就從到處可見的廢墟中取用。對於現代的考古學家而言,這是很可悲的現象。他們多希望中世紀的人們不曾破壞這些古蹟。”
“這都是後見之明呀!”
“從政治方麵來說,羅馬時期在第四世紀末時就結束了。不過,當時羅馬主教已經成為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最高領袖。他被稱為‘教宗’或‘父’,並逐漸被視為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因此,在中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羅馬一直是基督教的首府。不過,當各新興民族國家的君主與主教勢力愈來愈強大時,有些人就開始反抗教會的勢力。”
“你說過教會關閉了雅典的柏拉圖學園。那是不是從此以後希臘哲學就統統被遺忘了?”
“這倒沒有。亞理斯多德與柏拉圖的部分著作仍然流傳下來,但古羅馬帝國卻逐漸分裂成三種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歐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在東歐則是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又改為希臘名‘拜占庭’。因此我們現在一般都將歐洲的中世紀文化分成‘拜占庭的中世紀’與‘羅天主教的中世紀’。除此之外,北非與中東地區過去也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地區在中世紀期間發展成為講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文化。公元六三二年穆罕默德去世後,中東與北非成了伊斯蘭教地區。不久後,西班牙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分。伊斯蘭教將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與巴格達視為‘聖城’。從文化史的觀點來看,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當時阿拉伯人也占據了古代希羅馬地區的城市亞力山卓。因此,古希臘科學文明有一大部分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整個中世紀期間,阿拉伯人在數學、化學、天文學與醫學等方麵都居於領先的地位。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使用所謂的‘阿拉伯數字’。我們可以說,當時在若幹領域中,阿拉伯文化確實是優於基督教文化。”
“我想知道後來希臘哲學怎麽了。”
“你能想像一條大河一下子分成三股支流,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再度匯集成一條大河嗎?”
“嗯,可以。”
“那麽你也應該可以了解希臘羅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種文化,並分別在其中存活。這三種文化分別是: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文化、東邊的東羅馬帝國文化與南邊的阿拉伯文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新柏拉圖派哲學在西邊承傳了下來。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的哲學則分別在東邊與南邊承傳了下來。不過,我們可以說,在這三種文化中,每種成分都各有一些。重要的是,在中世紀末期,這三種文化在義大利北部交會融合。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力來自於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希臘文化的影響力來自於希臘和拜占庭帝國。這時,‘文藝復興時期’(古代文化的‘再生’)就逐漸開始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古代文化在中世紀期間可說並未消亡。”
“原來如此。”
“不過,我們還是不要先談這個。我們應該先談學。我不想繼續站在講壇上說話了,我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