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強調上帝在歷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閃族人數千年來一直非常注重歷史的紀錄。這些歷史文獻後來成為聖經的核心。
到了今天,耶路撒冷城仍是猶太人、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共同的重要宗教中心。這顯示三大宗教顯然具有某種相同的背景。
我們曾經說過,對印歐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視覺。而有趣的是,閃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則是聽覺,因此猶大人的聖經一開始就是“聽哪!以色列”。在舊約聖經中我們也讀到人們如何“聽到”上帝的話語,而猶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華(上帝)說”這幾個字開始他們的布道。同樣的,基督教也強調信徒應“聽從”上帝的話語。無論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同樣都有大聲朗誦經文的習慣。
此外,我曾提到印歐人經常以圖畫或雕刻來描繪諸神的形象。
在這一點上閃族人正好相反,他們從來不這樣做,對閃族人而言,描繪或雕鑿神像是不可以的。舊約曾訓誡人們不要製作任何神像。
你也許會想:
“可是,基督教會的教堂卻到處都是耶穌與上帝的畫像呀廣沒錯,確是如此。不過,這是基督教受到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結果(希臘與俄羅斯等地的希臘正教至今仍不許信徒製作有關聖經故事的雕像)。
與東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強調上帝與造物之間有一段距離。對他們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脫離輪迴,而在於從罪惡與譴責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較偏重祈禱、布道和研究聖經,而不在於自省與打坐。
以色列
蘇菲,我無意與你的宗教課老師互別苗頭,但現在我想簡短地談一下基督教與猶大文化的淵源。
一切都是從上帝創造世界時開始。你可以在聖經第一頁看到這件事的始末。後來人類開始反抗上帝,為了懲罰他們,上帝不但將亞當與夏娃逐出伊甸園,並且從此讓人類麵對死亡。
人類對上帝的反抗乃是貫穿整部聖經的主題,舊約創世記中記載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然後我們讀到上帝與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孫立約,要求亞伯拉罕與他的世代子孫都必須遵守上帝的戒律。為了獎賞他們,上帝答應保護亞伯拉罕的後裔。公元前一二00年左右,上帝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頒布十誡時,又再次與他立約。那時以色列人在埃及已經當了很久的奴隸,但借著上帝的幫助,他們在摩西的領導下終於回到了以色列的土地。
約公元前一千年時(在希臘哲學誕生很久很久之前)有三位偉大的以色列王。第一位是掃羅王,第二位是大衛王,第三位是所羅門王。當時,所有的以色列子孫已經在這個王國之下團結起來。尤其是大衛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在政治、軍事與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依當時的習俗,國王被遴選出來時,要由人民行塗油禮,因此他們被賦予“彌賽亞”(意為“受膏者”)的稱號。在宗教的意義上,國王被視為上帝與他的子民間的媒介,因此國王也稱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國則可稱為“天國”。
然而,不久之後,以色列的國力開始式微,國家也分裂成南北•兩國,南國為“猶太”,北國則仍稱“以色列”。公元前七二二年時北國被亞述人征服,失去了政治與宗教的影響力。南國的命運也好不了多少。它在公元前五八六午時被巴比倫人征服,聖殿被毀,大多數人民也被運往巴比倫充當奴隸。這段“巴比倫奴隸時期”一直持續了四十餘年,直到公元前五三九年時以色列人民才獲準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然而,一直到基督降生,猶太人都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
猶太人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
上帝既已答應保護以色列,為何大衛的王國會被摧毀?猶太人又為何一次次遭逢劫難?不過,話說回來,人們也曾答應要遵守上帝的誡律。因此,愈來愈多人相信,上帝是因為以色列不遵守誡律才加以懲罰。
公元前七五o年左右,有多位先知開始宣稱上帝已因以色列不遵守誡律而發怒。他們說,總有一天上帝會對以色列進行最後的審判。我們稱這類預言為“末日預言”。
後來,又另有一些先知預言上帝將拯救少數的子民,並且派遣一位“和平之子”或大衛家族的國王協助他們重建大衛的王國,使這些人民享受繁榮的生活。
先知以賽亞說:
“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我們稱這類預言為“救贖預言”。
總而言之,以色列的予民原來在大衛王的統治之下安居樂業,但後來當情形每下愈況時,他們的先知開始宣稱有一天將會出現一位大衛家族的新國王。這位“彌賽亞”或“上帝之予”將“拯救”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並建立“天國”。
【.txtbbs</a> 小說精品】
耶穌
蘇菲,你還在看嗎?我剛才說的關鍵字是“彌賽亞”、“上帝之子”與“天國”。最初人們隻是從政治角度來解釋這些字眼。在耶穌的時代,有很多人想像將來會出現一位“救世主”(像大衛王一樣有才幹的政治、軍事與宗教領袖)。這位“救世主”被視為國家救星,可以使猶大人脫離受羅馬人統治之苦。
這固然是一件美事,但也有許多人把眼光放得較遠。在那兩百年間,不斷有先知預言上帝應許派來的“救世主”將會拯救全世界。
他不僅將使以色列人掙脫異族的桎梏,並將拯救所有世人,使其免於罪草與上帝的責罰,得到永生。這種渴望救贖的想法在希臘文化影響所及的各地區也很普遍。
於是拿撒勒的耶穌出現了。他不是唯一以“救世主”姿態出現的人,但他同時也使用“上帝之予”、“天國”與“救贖”等字眼,因此保持了他與舊先知之間的聯繫。他騎馬進入耶路撒冷,接受群眾讚頌為人民救星,仿佛從前的國王在登基時例行的“加冕典禮”一般。
他並接受民眾塗油。他說:
“時候到了,天國近了。”
這些都很重要,但請你注意:耶穌不同於其他“救世主”,因為他聲明他並非軍事或政治叛徒。他的任務要比這偉大得多。他宣稱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與赦免,因此他可以置身沿途所見的人群中,對他們說:
“你們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了。”
這種“赦免罪惡”的方式是當時人聞所未聞的。更糟的是他稱上帝為“天父”。對於當時的猶太人而言,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於是,不久後,律法學者便一致起而反對他。他們一步一步地準備將他處決。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
耶穌那個時代有許多人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軍號聲中(換句話說,就是大舉揮軍)重建“天國”。耶穌傳道時的確也時常提到“天國”這個字眼,但意義要寬廣得多。耶穌說,“天國”就是愛你的鄰居、同情病弱窮困者,並寬恕犯錯之人。
到了今天,耶路撒冷城仍是猶太人、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共同的重要宗教中心。這顯示三大宗教顯然具有某種相同的背景。
我們曾經說過,對印歐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視覺。而有趣的是,閃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則是聽覺,因此猶大人的聖經一開始就是“聽哪!以色列”。在舊約聖經中我們也讀到人們如何“聽到”上帝的話語,而猶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華(上帝)說”這幾個字開始他們的布道。同樣的,基督教也強調信徒應“聽從”上帝的話語。無論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同樣都有大聲朗誦經文的習慣。
此外,我曾提到印歐人經常以圖畫或雕刻來描繪諸神的形象。
在這一點上閃族人正好相反,他們從來不這樣做,對閃族人而言,描繪或雕鑿神像是不可以的。舊約曾訓誡人們不要製作任何神像。
你也許會想:
“可是,基督教會的教堂卻到處都是耶穌與上帝的畫像呀廣沒錯,確是如此。不過,這是基督教受到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結果(希臘與俄羅斯等地的希臘正教至今仍不許信徒製作有關聖經故事的雕像)。
與東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強調上帝與造物之間有一段距離。對他們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脫離輪迴,而在於從罪惡與譴責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較偏重祈禱、布道和研究聖經,而不在於自省與打坐。
以色列
蘇菲,我無意與你的宗教課老師互別苗頭,但現在我想簡短地談一下基督教與猶大文化的淵源。
一切都是從上帝創造世界時開始。你可以在聖經第一頁看到這件事的始末。後來人類開始反抗上帝,為了懲罰他們,上帝不但將亞當與夏娃逐出伊甸園,並且從此讓人類麵對死亡。
人類對上帝的反抗乃是貫穿整部聖經的主題,舊約創世記中記載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然後我們讀到上帝與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孫立約,要求亞伯拉罕與他的世代子孫都必須遵守上帝的戒律。為了獎賞他們,上帝答應保護亞伯拉罕的後裔。公元前一二00年左右,上帝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頒布十誡時,又再次與他立約。那時以色列人在埃及已經當了很久的奴隸,但借著上帝的幫助,他們在摩西的領導下終於回到了以色列的土地。
約公元前一千年時(在希臘哲學誕生很久很久之前)有三位偉大的以色列王。第一位是掃羅王,第二位是大衛王,第三位是所羅門王。當時,所有的以色列子孫已經在這個王國之下團結起來。尤其是大衛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在政治、軍事與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依當時的習俗,國王被遴選出來時,要由人民行塗油禮,因此他們被賦予“彌賽亞”(意為“受膏者”)的稱號。在宗教的意義上,國王被視為上帝與他的子民間的媒介,因此國王也稱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國則可稱為“天國”。
然而,不久之後,以色列的國力開始式微,國家也分裂成南北•兩國,南國為“猶太”,北國則仍稱“以色列”。公元前七二二年時北國被亞述人征服,失去了政治與宗教的影響力。南國的命運也好不了多少。它在公元前五八六午時被巴比倫人征服,聖殿被毀,大多數人民也被運往巴比倫充當奴隸。這段“巴比倫奴隸時期”一直持續了四十餘年,直到公元前五三九年時以色列人民才獲準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然而,一直到基督降生,猶太人都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
猶太人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
上帝既已答應保護以色列,為何大衛的王國會被摧毀?猶太人又為何一次次遭逢劫難?不過,話說回來,人們也曾答應要遵守上帝的誡律。因此,愈來愈多人相信,上帝是因為以色列不遵守誡律才加以懲罰。
公元前七五o年左右,有多位先知開始宣稱上帝已因以色列不遵守誡律而發怒。他們說,總有一天上帝會對以色列進行最後的審判。我們稱這類預言為“末日預言”。
後來,又另有一些先知預言上帝將拯救少數的子民,並且派遣一位“和平之子”或大衛家族的國王協助他們重建大衛的王國,使這些人民享受繁榮的生活。
先知以賽亞說:
“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我們稱這類預言為“救贖預言”。
總而言之,以色列的予民原來在大衛王的統治之下安居樂業,但後來當情形每下愈況時,他們的先知開始宣稱有一天將會出現一位大衛家族的新國王。這位“彌賽亞”或“上帝之予”將“拯救”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並建立“天國”。
【.txtbbs</a> 小說精品】
耶穌
蘇菲,你還在看嗎?我剛才說的關鍵字是“彌賽亞”、“上帝之子”與“天國”。最初人們隻是從政治角度來解釋這些字眼。在耶穌的時代,有很多人想像將來會出現一位“救世主”(像大衛王一樣有才幹的政治、軍事與宗教領袖)。這位“救世主”被視為國家救星,可以使猶大人脫離受羅馬人統治之苦。
這固然是一件美事,但也有許多人把眼光放得較遠。在那兩百年間,不斷有先知預言上帝應許派來的“救世主”將會拯救全世界。
他不僅將使以色列人掙脫異族的桎梏,並將拯救所有世人,使其免於罪草與上帝的責罰,得到永生。這種渴望救贖的想法在希臘文化影響所及的各地區也很普遍。
於是拿撒勒的耶穌出現了。他不是唯一以“救世主”姿態出現的人,但他同時也使用“上帝之予”、“天國”與“救贖”等字眼,因此保持了他與舊先知之間的聯繫。他騎馬進入耶路撒冷,接受群眾讚頌為人民救星,仿佛從前的國王在登基時例行的“加冕典禮”一般。
他並接受民眾塗油。他說:
“時候到了,天國近了。”
這些都很重要,但請你注意:耶穌不同於其他“救世主”,因為他聲明他並非軍事或政治叛徒。他的任務要比這偉大得多。他宣稱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與赦免,因此他可以置身沿途所見的人群中,對他們說:
“你們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了。”
這種“赦免罪惡”的方式是當時人聞所未聞的。更糟的是他稱上帝為“天父”。對於當時的猶太人而言,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於是,不久後,律法學者便一致起而反對他。他們一步一步地準備將他處決。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
耶穌那個時代有許多人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軍號聲中(換句話說,就是大舉揮軍)重建“天國”。耶穌傳道時的確也時常提到“天國”這個字眼,但意義要寬廣得多。耶穌說,“天國”就是愛你的鄰居、同情病弱窮困者,並寬恕犯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