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每一樣事物都有這種神秘的神聖之光。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向日葵或罌粟花中閃爍著光芒。在一隻飛離枝頭的蝴蝶或在水缸中漫遊穿梭的金魚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這種深不可測的神秘之光。然而,最靠近上帝的還是我們的靈魂。唯有在靈魂中,我們才能與生命的偉大與神秘合而為一。事實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時刻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自我就是那神聖的神秘之光。
昔羅汀的比喻很像柏拉圖所說的洞穴神話:我們愈接近洞,就愈接近宇宙萬物的源頭。不過,與柏拉圖的二元論相反的是,普羅汀理論的特色在於萬物一體的經驗。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因為上帝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即使在柏拉圖所說的洞穴深處的影子中也有微弱的上帝之光。
普羅汀一生中曾有一兩次靈魂與上帝合而為一的體驗,我們通常稱此為神秘經驗。除了普羅汀之外,也有人有過這種經驗。事實上,古今中外都有人宣稱他們有過同樣的體驗。細節也許不同,但都具有同樣的特徵。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特徵。
神秘
神秘經驗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為一的體驗。許多宗教都強調上帝與整個宇宙之間的差距,但在神秘主義者的體驗中,這種差距並不存在。他(她)們有過與“上帝”合而為一的經驗。
他們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我”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我”。有時在一剎那間,我們可以體驗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義者稱這個“我”為“上帝”,也有人稱之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當這種物我交融的情況發生時,神秘主義者覺得他們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進入上帝之中。一位印度的神秘主義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經驗:“過去,當我的自我存在時,我感覺不到上帝。如今我感覺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基督教的神秘主義者塞倫西亞斯(silesius,公元一六二四年~一六七七年)則另有一種說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後,就成為海洋。同樣的,當靈魂終於上升時,則成為上帝。”
你也許會反駁說,“失去自我”不可能是一種很愉快的經驗。我明白你的意思。但重點是,你所失去的東西比起你所得到的東西是顯得多麽微不足道。你所失去的隻是眼前這種形式的自我,但同時你卻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廣大。你就是宇宙。事實上,你就是那天地之心,這時你也就是上帝。如果你失去了“蘇菲”這個自我,有一點可以讓你覺得比較安慰的是:這個“凡俗的自我”乃是你我無論如何終有一天會失去的。而根據神秘主義者的說法,你的真正的“自我”——這個你唯有放棄自我才能感受到的東西——卻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會燃燒到永恆。
不過,類似這樣的神秘經驗並不一定會自動產生。神秘主義者也許必須透過“淨化與啟蒙”才能與上帝交流。其方式包括過著簡樸的生活以及練習靜坐。之後,也許有一天他們可以達到目標,並宣稱:“我就是上帝。”
神秘主義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見得到。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描述的神秘經驗往往極為相似。唯有在神秘主義者試圖為他們的神秘經驗尋求宗教或哲學上的解釋時,文化差異才會顯現出來。
西方(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者強調,他們見到的是一個人形的上帝。他們認為,盡管上帝存在於大自然與人的靈魂中,但他也同時超越萬物之上。東方(印度教、佛教與中國的宗教)的神秘主義者則較強調他們的神秘經驗乃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水乳交融的經驗。
神秘主義者可以宣稱:“我就是天地之心”或“我即上帝”,因為上帝不僅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萬物。
神秘主義在印度尤其盛行。早在柏拉圖之前,印度就已經有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曾促使印度教傳入西方的一位印度人餘維卡南達(swamivivekenanda)有一次說道:
“世界上有些宗教將那些不相信上帝以人形存在於眾生之外的人稱為無神論者。同樣的,我們也說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是無神論者。因為,我們認為,所謂無神論就是不相信自己靈魂的神聖與可貴。”
神秘經驗也具有道德價值。曾任印度總統的拉德哈克裏希南(sarvepalliradhakrishnan)曾說:“你當愛鄰如己,因你的鄰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覺中才將他當成別人。”
我們這個時代有些不信仰任何特定宗教的人也曾有過神秘經驗。他們會突然感受到某種他們稱之為“宇宙意識”或“大感覺”(oceanicfeeung)的事物,覺得自己脫離時空,“從永恆的觀點”來感受這個世界。
蘇菲坐在床上,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是否仍然存在。當她讀著柏拉圖與神秘主義的哲學時,開始覺得自己在房間內到處飄浮,飄到窗外、愈飄愈遠,浮在城鎮的上空,從那兒向下看著廣場上的人群,然後不斷飄著,飄到地球的上方、飄到北海和歐洲的上空,再繼續飄過撒哈拉沙漠與非洲大草原。
她覺得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人一般,而感覺上這個人就是她自己。她心想,世界就是我。那個她過去經常覺得深不可測、令人害怕的遼闊宇宙,乃是她的“自我”。如今,宇宙依然莊嚴遼闊,但這個廣大的宇宙卻是她自己。
這種不尋常的感覺稍縱即逝,但蘇菲相信她永遠也忘不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她體內的某種東西從她的額頭進裂而出,與宇宙萬物融合在一起,就像一滴顏料使整罐水染上色彩一般。
這種感覺過後,人就像作了一個美夢,醒來時感到頭痛一般,當蘇菲意識到自己的軀殼仍然存在,且正坐在床上時,內心不免略微感到失望。由於剛才一直趴在床上看信,她的背現在隱隱作痛。
不過,至少她已經體驗到這種令她難忘的感覺了。
最後,她振作精神,站了起來。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信紙上打洞。並把它放進講義夾內。然後,便走到花園裏去。
花園中鳥兒們正在歌唱,仿佛世界才剛誕生。老舊兔籠後的幾株樺樹葉子是如此嫩綠,仿佛造物主尚未完成調色的工作。
世間萬物果真都是一個神聖的“自我”嗎?她的靈魂果真是那神聖之火的“火花”嗎?蘇菲心想,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麽她確實是一個神聖的造物了。
明信片
……我對自己實施嚴格的檢查製度 ……
好幾天過去了,哲學老師都沒有來信。明天就是五月十七日星期四,挪威的國慶日了。學校從這天起放假,一直放到十八日。
放學回家途中,喬安突然說:“我們去露營吧!”
蘇菲本來想說她不能離家太久,但不知怎的,她卻說道:“好呀!”
幾個小時後,喬安背了一個大登山背包來到蘇菲家門口。蘇菲已經打包完畢。她帶了一頂帳篷,他們兩人也都各自帶了睡袋、毛衣、睡墊、手電筒、大熱水瓶,以及很多心愛的食物。
昔羅汀的比喻很像柏拉圖所說的洞穴神話:我們愈接近洞,就愈接近宇宙萬物的源頭。不過,與柏拉圖的二元論相反的是,普羅汀理論的特色在於萬物一體的經驗。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因為上帝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即使在柏拉圖所說的洞穴深處的影子中也有微弱的上帝之光。
普羅汀一生中曾有一兩次靈魂與上帝合而為一的體驗,我們通常稱此為神秘經驗。除了普羅汀之外,也有人有過這種經驗。事實上,古今中外都有人宣稱他們有過同樣的體驗。細節也許不同,但都具有同樣的特徵。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特徵。
神秘
神秘經驗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為一的體驗。許多宗教都強調上帝與整個宇宙之間的差距,但在神秘主義者的體驗中,這種差距並不存在。他(她)們有過與“上帝”合而為一的經驗。
他們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我”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我”。有時在一剎那間,我們可以體驗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義者稱這個“我”為“上帝”,也有人稱之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當這種物我交融的情況發生時,神秘主義者覺得他們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進入上帝之中。一位印度的神秘主義者有一次如此形容他的經驗:“過去,當我的自我存在時,我感覺不到上帝。如今我感覺到上帝的存在,自我就消失了。”基督教的神秘主義者塞倫西亞斯(silesius,公元一六二四年~一六七七年)則另有一種說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後,就成為海洋。同樣的,當靈魂終於上升時,則成為上帝。”
你也許會反駁說,“失去自我”不可能是一種很愉快的經驗。我明白你的意思。但重點是,你所失去的東西比起你所得到的東西是顯得多麽微不足道。你所失去的隻是眼前這種形式的自我,但同時你卻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廣大。你就是宇宙。事實上,你就是那天地之心,這時你也就是上帝。如果你失去了“蘇菲”這個自我,有一點可以讓你覺得比較安慰的是:這個“凡俗的自我”乃是你我無論如何終有一天會失去的。而根據神秘主義者的說法,你的真正的“自我”——這個你唯有放棄自我才能感受到的東西——卻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會燃燒到永恆。
不過,類似這樣的神秘經驗並不一定會自動產生。神秘主義者也許必須透過“淨化與啟蒙”才能與上帝交流。其方式包括過著簡樸的生活以及練習靜坐。之後,也許有一天他們可以達到目標,並宣稱:“我就是上帝。”
神秘主義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見得到。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描述的神秘經驗往往極為相似。唯有在神秘主義者試圖為他們的神秘經驗尋求宗教或哲學上的解釋時,文化差異才會顯現出來。
西方(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者強調,他們見到的是一個人形的上帝。他們認為,盡管上帝存在於大自然與人的靈魂中,但他也同時超越萬物之上。東方(印度教、佛教與中國的宗教)的神秘主義者則較強調他們的神秘經驗乃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水乳交融的經驗。
神秘主義者可以宣稱:“我就是天地之心”或“我即上帝”,因為上帝不僅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萬物。
神秘主義在印度尤其盛行。早在柏拉圖之前,印度就已經有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曾促使印度教傳入西方的一位印度人餘維卡南達(swamivivekenanda)有一次說道:
“世界上有些宗教將那些不相信上帝以人形存在於眾生之外的人稱為無神論者。同樣的,我們也說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是無神論者。因為,我們認為,所謂無神論就是不相信自己靈魂的神聖與可貴。”
神秘經驗也具有道德價值。曾任印度總統的拉德哈克裏希南(sarvepalliradhakrishnan)曾說:“你當愛鄰如己,因你的鄰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覺中才將他當成別人。”
我們這個時代有些不信仰任何特定宗教的人也曾有過神秘經驗。他們會突然感受到某種他們稱之為“宇宙意識”或“大感覺”(oceanicfeeung)的事物,覺得自己脫離時空,“從永恆的觀點”來感受這個世界。
蘇菲坐在床上,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是否仍然存在。當她讀著柏拉圖與神秘主義的哲學時,開始覺得自己在房間內到處飄浮,飄到窗外、愈飄愈遠,浮在城鎮的上空,從那兒向下看著廣場上的人群,然後不斷飄著,飄到地球的上方、飄到北海和歐洲的上空,再繼續飄過撒哈拉沙漠與非洲大草原。
她覺得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人一般,而感覺上這個人就是她自己。她心想,世界就是我。那個她過去經常覺得深不可測、令人害怕的遼闊宇宙,乃是她的“自我”。如今,宇宙依然莊嚴遼闊,但這個廣大的宇宙卻是她自己。
這種不尋常的感覺稍縱即逝,但蘇菲相信她永遠也忘不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她體內的某種東西從她的額頭進裂而出,與宇宙萬物融合在一起,就像一滴顏料使整罐水染上色彩一般。
這種感覺過後,人就像作了一個美夢,醒來時感到頭痛一般,當蘇菲意識到自己的軀殼仍然存在,且正坐在床上時,內心不免略微感到失望。由於剛才一直趴在床上看信,她的背現在隱隱作痛。
不過,至少她已經體驗到這種令她難忘的感覺了。
最後,她振作精神,站了起來。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信紙上打洞。並把它放進講義夾內。然後,便走到花園裏去。
花園中鳥兒們正在歌唱,仿佛世界才剛誕生。老舊兔籠後的幾株樺樹葉子是如此嫩綠,仿佛造物主尚未完成調色的工作。
世間萬物果真都是一個神聖的“自我”嗎?她的靈魂果真是那神聖之火的“火花”嗎?蘇菲心想,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麽她確實是一個神聖的造物了。
明信片
……我對自己實施嚴格的檢查製度 ……
好幾天過去了,哲學老師都沒有來信。明天就是五月十七日星期四,挪威的國慶日了。學校從這天起放假,一直放到十八日。
放學回家途中,喬安突然說:“我們去露營吧!”
蘇菲本來想說她不能離家太久,但不知怎的,她卻說道:“好呀!”
幾個小時後,喬安背了一個大登山背包來到蘇菲家門口。蘇菲已經打包完畢。她帶了一頂帳篷,他們兩人也都各自帶了睡袋、毛衣、睡墊、手電筒、大熱水瓶,以及很多心愛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