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華劇藝社的代表作,也是山城霧季裏最精彩的一個戲,中華劇藝社集中了全力來注意它,為的是在藝術方麵有所貢獻,而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讓戲劇與音樂配合,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嚐試。由於昨天彩排的成功,而使我們確信演出者與導演者的冒險精神。
參加《屈原》演出的人,都是全國最有名的演員,把這些人集攏在一塊兒,不僅是不容易,而且也使每個參加演出的人感到困難,每個人為著他們自己的藝術生命,不得不在演出技巧方麵下一番苦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屈原被鎖住雙手、雙腳,禁錮在東皇太一廟中,麵臨忠良受害,奸佞得逞,楚國岌岌可危,屈原怒火萬丈,心肺欲炸。麵對著驟風暴雨,聲嘶力竭: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裏一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汙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我們隻有雷霆,隻有閃電,隻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誌,宇宙的意誌。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雷電頌”,以叱吒風雲,氣吞山河之勢,震撼著國泰大戲院,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房。它道破了人們要說說不出,想說不敢說的肺腑之言。它打開了禁錮人們心靈的閘門,使抑製、窒息了許久的情感,似高山瀑布,奔騰直瀉!
是懷古,是諷今?是歷史,是現實?是屈原在怒吼,還是山城、江水在咆哮?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誰都說不清,又誰都很清楚。
一部《屈原》把整個山城,不,把戰時的蔣管區都鼓動走來了。大後方的人們從《屈原》裏得到了情感的發泄,精神的滿足,摧毀黑暗的力量。
《屈原》一劇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驚恐與憤恨,在他們控製的《中央日報》和其他禦用報刊上,大肆攻擊《屈原》粗暴,“歪曲史實”;《新民報晚刊》稱《屈原》是“冒險演出”。
對此,郭沫若都一笑置之。為了感謝演員演出的成功,他特地寫了《十四絕贈演員諸友》,其中贈白楊的一絕是這樣寫的:
南後可憎君可愛,
愛憎今日實難分。
渾忘物我成神化,
愈是難分愈愛君。
遠在桂林的田漢知道這件事後,對《屈原》也賦詩讚美。詩的最後一絕是這樣讚頌白楊的:
絕代風流憶白楊,演來南後藝彌光。
梨渦莫漫擬胡蝶,不向倭兒鬥豔妝。
就在這萬人空巷的日子裏,白楊清楚地記得,一天晚上,百多位從數十裏外的沙坪壩趕來的大學師生,看《屈原》到深夜,沒有交通工具回去,索性留在劇場,傾訴著看了《屈原》的激昂情懷,抒發著對黑暗統治的憤懣情緒。
他們說著,說著,幹脆模仿著《屈原》,齊聲復誦起“雷電頌”來——“炸裂了吧!”“鼓動吧!”“咆哮吧!”“你們滾下雲頭來!我要把你們燒毀!燒毀!燒毀!”
顯然,這是屈原的思想、精神,匯成了澎湃的驚濤激浪,在猛烈地衝擊著腐朽沒落的蔣家王朝。那陣陣震耳欲聾的聲浪,在這黑沉沉的山城裏,在這高高聳立的“精神堡壘”處,久久地震響著。迴蕩著……
第21章 色藝雙絕 一江春水向東流 德藝雙馨 八千裏路雲和月
色藝雙絕一江春水向東流德藝雙馨八千裏路雲和月
春去夏來,轉眼已到了七、八月份,白楊等從城市演到鄉村。郭沫若、夏衍等也專程隨劇團來到北碚。由於劇團同仁們的努力,演出獲得了莫大的成功。
此時,夏衍滿懷家憂國憤,奮然疾書,用了短短一個月,即創作了大型話劇《法西斯細菌》。為防劇檢處檢扣,劇本易名為《第七號風球》。
全劇橫跨十一年之久,其表現手法與《屈原》迥然不同:《屈原》通過一天的生活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了屈原的個性特徵;而《法西斯細菌》,以十餘年間太平洋風雲為歷史背景,將人物擺在若幹個重大歷史關頭去描寫、去刻劃。
第一幕寫“九·一八”前夕;第二幕寫“七七”、“八·一三”後一段時期;第三幕、第四幕分別寫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與後;最後一幕寫1942年春天,抗戰轉折關頭的鬥爭。
全劇將人物的命運及其個性的變化,始終與國際國內鬥爭形勢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寫,讀來親切感人。
主人翁涉足了四個地方:由東京至上海至香港至桂林,通過他在那些地方的坎坷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殘暴與兇狠,深刻揭示了“法西斯是虐殺人類文明的禍首,與科學勢不兩立”。
劇本的主題,典型的性格,是通過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思想言行來刻劃、塑造的。全劇的中心人物是醫學博士俞實夫,夏衍和導演洪深請白楊飾演的是俞實夫的妻子——靜子,白楊便循著劇情的發展、其“丈夫”的思想脈絡,體驗起靜子這個角色來。
1942年10月17日晚上,《第七號風球》要在國泰戲院首演了。劇院人聲鼎沸,白楊等人忙著比妝。首演的帷幕馬上就要拉開了。不料,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竄到山城的上空,白楊等人,帶著妝與觀眾一起進入防空洞暫避。
空襲過後,演員與觀眾又回到國泰劇院。《第七號風球》開演,在一片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中,帷幕啟開了。
山城的霧季已經到來,愈來愈濃的夜霧籠罩著山城,護衛著“國泰”,《第七號風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舞台上。劇情的發展,事境的變遷,人物的糾葛,都是那樣和諧、自然、真切、傳神,尤其是白楊飾演的靜子,格外令人注目。
該劇首演後,連演十餘場,仍場場爆滿,欲罷不能,又加演五場。後來又去成都等地公演。
葉聖陶看完《第七號風球》,賦詩雲:
夏衍文風樸且清,
中華劇藝夙知名;
喜聞今日二難#,
行見光輝動錦城。
化界.戲劇界同行及廣大觀眾,紛紛向白楊表示祝賀,白楊的寓所門庭若市,連外國朋友—一蘇聯駐華使館文化官員漢學家費德林,也驅車前來向白楊祝賀。
此後,白楊在山城又主演了《重慶二十四小時》、《復活》、《金玉滿堂》等劇,白楊的演技越來越爐火純青了。”
一天早晨,白楊還在睡夢中,就有人來敲她的門。聽到渾厚親熱的“小楊,小楊”的呼喚聲,白楊終於醒了。緩緩睜開眼,見是位高大、持重的男子向她走來,她禁不住臉熱心跳起來。
前來找白楊的男子,是著名話劇藝術家張駿祥。他三十開外年紀,欣長魁梧的身軀,長方臉龐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內的兩眼顯得異常深沉、明亮。
參加《屈原》演出的人,都是全國最有名的演員,把這些人集攏在一塊兒,不僅是不容易,而且也使每個參加演出的人感到困難,每個人為著他們自己的藝術生命,不得不在演出技巧方麵下一番苦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屈原被鎖住雙手、雙腳,禁錮在東皇太一廟中,麵臨忠良受害,奸佞得逞,楚國岌岌可危,屈原怒火萬丈,心肺欲炸。麵對著驟風暴雨,聲嘶力竭: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裏一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汙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我們隻有雷霆,隻有閃電,隻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誌,宇宙的意誌。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雷電頌”,以叱吒風雲,氣吞山河之勢,震撼著國泰大戲院,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房。它道破了人們要說說不出,想說不敢說的肺腑之言。它打開了禁錮人們心靈的閘門,使抑製、窒息了許久的情感,似高山瀑布,奔騰直瀉!
是懷古,是諷今?是歷史,是現實?是屈原在怒吼,還是山城、江水在咆哮?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誰都說不清,又誰都很清楚。
一部《屈原》把整個山城,不,把戰時的蔣管區都鼓動走來了。大後方的人們從《屈原》裏得到了情感的發泄,精神的滿足,摧毀黑暗的力量。
《屈原》一劇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驚恐與憤恨,在他們控製的《中央日報》和其他禦用報刊上,大肆攻擊《屈原》粗暴,“歪曲史實”;《新民報晚刊》稱《屈原》是“冒險演出”。
對此,郭沫若都一笑置之。為了感謝演員演出的成功,他特地寫了《十四絕贈演員諸友》,其中贈白楊的一絕是這樣寫的:
南後可憎君可愛,
愛憎今日實難分。
渾忘物我成神化,
愈是難分愈愛君。
遠在桂林的田漢知道這件事後,對《屈原》也賦詩讚美。詩的最後一絕是這樣讚頌白楊的:
絕代風流憶白楊,演來南後藝彌光。
梨渦莫漫擬胡蝶,不向倭兒鬥豔妝。
就在這萬人空巷的日子裏,白楊清楚地記得,一天晚上,百多位從數十裏外的沙坪壩趕來的大學師生,看《屈原》到深夜,沒有交通工具回去,索性留在劇場,傾訴著看了《屈原》的激昂情懷,抒發著對黑暗統治的憤懣情緒。
他們說著,說著,幹脆模仿著《屈原》,齊聲復誦起“雷電頌”來——“炸裂了吧!”“鼓動吧!”“咆哮吧!”“你們滾下雲頭來!我要把你們燒毀!燒毀!燒毀!”
顯然,這是屈原的思想、精神,匯成了澎湃的驚濤激浪,在猛烈地衝擊著腐朽沒落的蔣家王朝。那陣陣震耳欲聾的聲浪,在這黑沉沉的山城裏,在這高高聳立的“精神堡壘”處,久久地震響著。迴蕩著……
第21章 色藝雙絕 一江春水向東流 德藝雙馨 八千裏路雲和月
色藝雙絕一江春水向東流德藝雙馨八千裏路雲和月
春去夏來,轉眼已到了七、八月份,白楊等從城市演到鄉村。郭沫若、夏衍等也專程隨劇團來到北碚。由於劇團同仁們的努力,演出獲得了莫大的成功。
此時,夏衍滿懷家憂國憤,奮然疾書,用了短短一個月,即創作了大型話劇《法西斯細菌》。為防劇檢處檢扣,劇本易名為《第七號風球》。
全劇橫跨十一年之久,其表現手法與《屈原》迥然不同:《屈原》通過一天的生活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了屈原的個性特徵;而《法西斯細菌》,以十餘年間太平洋風雲為歷史背景,將人物擺在若幹個重大歷史關頭去描寫、去刻劃。
第一幕寫“九·一八”前夕;第二幕寫“七七”、“八·一三”後一段時期;第三幕、第四幕分別寫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與後;最後一幕寫1942年春天,抗戰轉折關頭的鬥爭。
全劇將人物的命運及其個性的變化,始終與國際國內鬥爭形勢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寫,讀來親切感人。
主人翁涉足了四個地方:由東京至上海至香港至桂林,通過他在那些地方的坎坷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殘暴與兇狠,深刻揭示了“法西斯是虐殺人類文明的禍首,與科學勢不兩立”。
劇本的主題,典型的性格,是通過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思想言行來刻劃、塑造的。全劇的中心人物是醫學博士俞實夫,夏衍和導演洪深請白楊飾演的是俞實夫的妻子——靜子,白楊便循著劇情的發展、其“丈夫”的思想脈絡,體驗起靜子這個角色來。
1942年10月17日晚上,《第七號風球》要在國泰戲院首演了。劇院人聲鼎沸,白楊等人忙著比妝。首演的帷幕馬上就要拉開了。不料,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竄到山城的上空,白楊等人,帶著妝與觀眾一起進入防空洞暫避。
空襲過後,演員與觀眾又回到國泰劇院。《第七號風球》開演,在一片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中,帷幕啟開了。
山城的霧季已經到來,愈來愈濃的夜霧籠罩著山城,護衛著“國泰”,《第七號風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舞台上。劇情的發展,事境的變遷,人物的糾葛,都是那樣和諧、自然、真切、傳神,尤其是白楊飾演的靜子,格外令人注目。
該劇首演後,連演十餘場,仍場場爆滿,欲罷不能,又加演五場。後來又去成都等地公演。
葉聖陶看完《第七號風球》,賦詩雲:
夏衍文風樸且清,
中華劇藝夙知名;
喜聞今日二難#,
行見光輝動錦城。
化界.戲劇界同行及廣大觀眾,紛紛向白楊表示祝賀,白楊的寓所門庭若市,連外國朋友—一蘇聯駐華使館文化官員漢學家費德林,也驅車前來向白楊祝賀。
此後,白楊在山城又主演了《重慶二十四小時》、《復活》、《金玉滿堂》等劇,白楊的演技越來越爐火純青了。”
一天早晨,白楊還在睡夢中,就有人來敲她的門。聽到渾厚親熱的“小楊,小楊”的呼喚聲,白楊終於醒了。緩緩睜開眼,見是位高大、持重的男子向她走來,她禁不住臉熱心跳起來。
前來找白楊的男子,是著名話劇藝術家張駿祥。他三十開外年紀,欣長魁梧的身軀,長方臉龐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內的兩眼顯得異常深沉、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