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莫怪氣粗言語大,隻因詩好精神長
若我穿越,倚紅偎翠,做個小詩仙 作者:一隻小章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一人說道。
“誰還不是呢。”他的同伴說道。
“我才覺得這一句寫得好,結果後一句更勝過前一句。”那人又說道。
“你這不廢話嘛。”他的同伴回道。
“我有預感,這《長恨歌》一定會風靡長安,哦不,風靡大乾。”那人繼續說道。
“這還用你說。”他的同伴不屑道。
一個唱戲,一個拆台。也不知這兩人是怎麽聊一塊兒去的。
也無怪乎眾人驚歎,事實上,曆史上的《長恨歌》影響力極其大。
連唐宣宗李忱都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而且不僅僅是中國,在海對岸的島國,《長恨歌》也極其流行。
有一個女作家紫式部愛極了《長恨歌》,在她所寫的那部,被譽為?立本古典文學的高峰,有著立本《紅樓夢》之稱的《源氏物語》中,直接引用《長恨歌》的地方就有許多處,更不用說其中故事上的相似了。
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後,也頗為自得。
在他的《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詩中,他得意洋洋地說: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莫怪氣粗言語大”,別怪哥說話聲音大,哥那《長恨歌》寫的實在太好了。
將《長恨歌》念完,蘇清歡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
而他剛坐下,飛煙就立馬扯起了他的衣袖,擦起了自己的清淚。
這一幕倒是把蘇清歡逗樂了。
“小妹,你怎麽還能聽哭呢?這麽多愁善感,可不像你啊!”
阮小妹的眼眶泛紅,“你個沒心肝的,把別人說哭,你自己倒和沒事人似的。”
“飛煙姑娘說的極是,我看滿座中掩泣之人不在少數。”霍青璿說道。
她接著歎氣道:“可惜啊,蘇兄一點都不厚待我們。”
“啊,青璿,這是怎麽了?你這話說的讓我惶恐啊。”蘇清歡立馬問道。
“每次這樣的詩歌我們都是和其他人一起聽到,一點都不比別人提前。有了這種絕世好文,蘇兄你就不能提前先念給我們聽一下?
其他人在那兒聽得大氣也不敢出,可憐我們幾個你最交好的弱女子,也不比他們強多少。隻能滿心期待地,等著蘇兄你的繡口一句一句往外吐。”
“哼,霍姐姐說得對,確實是這樣。”陸盈盈附和道,她臉上的淚痕已被她胡亂拭去,弄的她的小臉蛋上的脂粉有些不均勻。
若不是此地人多眼雜,蘇清歡都恨不得上手揉揉她的小臉,給她勻一勻。
而柔奴含笑看著這一切,一言不發。
“這不是到了鳳儀殿才得知題目嘛。等詩賽結束,我就將這《長恨歌》寫下來,供幾位賞鑒。
其他人隻聽我念了一遍,他們應該記不下來全篇,這樣對你們也算獨一份兒吧。”
“這還差不多。”陸盈盈說道。
無邪社幾人這邊聊得熱火朝天,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然傳來。
“這詩嘛......”
說話人聲音中氣十足,充滿了質疑的口吻,讓座中人紛紛抬眼望去。
說話之人正是當朝宰相林甫之,他見眾人望來,才繼續說道:
“這詩嘛,遣詞秀麗,寫的是不錯。但像這樣的詩,既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即使詞句寫得再華美,又有何用?”
一聽他這話,蘇清歡還沒生氣,座中人已經有人反駁了起來。
若非顧忌林甫之是當朝宰相,說不定有人就直接開噴了。
蘇清歡一看這場景,也樂得看熱鬧,這才叫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但林甫之充分展現了什麽叫任你如何反駁,他隻咬死一點。
“林相所言謬矣,此詩寫的是天家情愛,筆意蕩漾,哀豔動人,當是絕世好詩。”有人起身拱手說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林甫之笑嗬嗬地說道。
“蘇公子的《長恨歌》,用語雖淺顯易懂,但其中深情感人至深,使人聽來肝腸寸斷。”
李鳳身旁的趙玉娥,竟然也站起來替蘇清歡辯駁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
趙玉娥略顯生氣地說道:“《長恨歌》描寫情事,如泣如訴,刺心透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
林甫之一副無賴的樣子,趙玉娥一時不禁語塞。
趙玉娥黛眉微蹙,正愁怎麽對付林甫之這個複讀機時。
卻見蘇清歡從座中站起身來:“《長恨歌》是無諷喻、規勸之意,怎麽了嗎?”
蘇清歡理直氣壯的回答,讓林甫之不由一愣。
林甫之終於不再複讀,說道:“嗬嗬蘇公子這詩,格凋卑庸,詞頗嬌豔。縱然寫的再柔情欲斷,也無益於勸戒。正所謂多肉而少骨,說的就是這種詩。”
“多肉而少骨?我就愛看肉,怎麽了嗎?”蘇清歡不假思索地答道。
而蘇清歡說完這話,他身旁的幾位姑娘已經偷笑了起來。
而趙玉娥見此情景也眉頭舒展,緩緩坐下。
李鳳示意她寬心喝茶,且看蘇清歡自己應對就好。
蘇清歡聽了林甫之這套言論,就有點生氣。
《長恨歌》這詩雖然影響極大,流傳極廣,但在後世文人那裏,並非都是稱讚之聲,而是褒貶不一。
批評《長恨歌》的人,大多就是林甫之這套陳詞濫調,說這詩沒有規勸之意,不利於以後的人,特別是皇帝從中吸取教訓。
更有甚者,直接說《長恨歌》是“惡詩之祖”。
並非所有詩歌一定要有規勸之意,否則幹脆大家以後都寫規勸詩好了,寫什麽風景詩、愛情詩。
而人民群眾喜歡的,任你幾個小小文人說破大天有什麽用,曆史自然會作出選擇,告訴你哪些才會不朽。
“誰還不是呢。”他的同伴說道。
“我才覺得這一句寫得好,結果後一句更勝過前一句。”那人又說道。
“你這不廢話嘛。”他的同伴回道。
“我有預感,這《長恨歌》一定會風靡長安,哦不,風靡大乾。”那人繼續說道。
“這還用你說。”他的同伴不屑道。
一個唱戲,一個拆台。也不知這兩人是怎麽聊一塊兒去的。
也無怪乎眾人驚歎,事實上,曆史上的《長恨歌》影響力極其大。
連唐宣宗李忱都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而且不僅僅是中國,在海對岸的島國,《長恨歌》也極其流行。
有一個女作家紫式部愛極了《長恨歌》,在她所寫的那部,被譽為?立本古典文學的高峰,有著立本《紅樓夢》之稱的《源氏物語》中,直接引用《長恨歌》的地方就有許多處,更不用說其中故事上的相似了。
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後,也頗為自得。
在他的《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詩中,他得意洋洋地說: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莫怪氣粗言語大”,別怪哥說話聲音大,哥那《長恨歌》寫的實在太好了。
將《長恨歌》念完,蘇清歡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
而他剛坐下,飛煙就立馬扯起了他的衣袖,擦起了自己的清淚。
這一幕倒是把蘇清歡逗樂了。
“小妹,你怎麽還能聽哭呢?這麽多愁善感,可不像你啊!”
阮小妹的眼眶泛紅,“你個沒心肝的,把別人說哭,你自己倒和沒事人似的。”
“飛煙姑娘說的極是,我看滿座中掩泣之人不在少數。”霍青璿說道。
她接著歎氣道:“可惜啊,蘇兄一點都不厚待我們。”
“啊,青璿,這是怎麽了?你這話說的讓我惶恐啊。”蘇清歡立馬問道。
“每次這樣的詩歌我們都是和其他人一起聽到,一點都不比別人提前。有了這種絕世好文,蘇兄你就不能提前先念給我們聽一下?
其他人在那兒聽得大氣也不敢出,可憐我們幾個你最交好的弱女子,也不比他們強多少。隻能滿心期待地,等著蘇兄你的繡口一句一句往外吐。”
“哼,霍姐姐說得對,確實是這樣。”陸盈盈附和道,她臉上的淚痕已被她胡亂拭去,弄的她的小臉蛋上的脂粉有些不均勻。
若不是此地人多眼雜,蘇清歡都恨不得上手揉揉她的小臉,給她勻一勻。
而柔奴含笑看著這一切,一言不發。
“這不是到了鳳儀殿才得知題目嘛。等詩賽結束,我就將這《長恨歌》寫下來,供幾位賞鑒。
其他人隻聽我念了一遍,他們應該記不下來全篇,這樣對你們也算獨一份兒吧。”
“這還差不多。”陸盈盈說道。
無邪社幾人這邊聊得熱火朝天,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然傳來。
“這詩嘛......”
說話人聲音中氣十足,充滿了質疑的口吻,讓座中人紛紛抬眼望去。
說話之人正是當朝宰相林甫之,他見眾人望來,才繼續說道:
“這詩嘛,遣詞秀麗,寫的是不錯。但像這樣的詩,既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即使詞句寫得再華美,又有何用?”
一聽他這話,蘇清歡還沒生氣,座中人已經有人反駁了起來。
若非顧忌林甫之是當朝宰相,說不定有人就直接開噴了。
蘇清歡一看這場景,也樂得看熱鬧,這才叫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但林甫之充分展現了什麽叫任你如何反駁,他隻咬死一點。
“林相所言謬矣,此詩寫的是天家情愛,筆意蕩漾,哀豔動人,當是絕世好詩。”有人起身拱手說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林甫之笑嗬嗬地說道。
“蘇公子的《長恨歌》,用語雖淺顯易懂,但其中深情感人至深,使人聽來肝腸寸斷。”
李鳳身旁的趙玉娥,竟然也站起來替蘇清歡辯駁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
趙玉娥略顯生氣地說道:“《長恨歌》描寫情事,如泣如訴,刺心透髓......”
“本相如何不知,但它了無諷喻,又無規勸之意,不能讓人持身以正,終落下乘。”
林甫之一副無賴的樣子,趙玉娥一時不禁語塞。
趙玉娥黛眉微蹙,正愁怎麽對付林甫之這個複讀機時。
卻見蘇清歡從座中站起身來:“《長恨歌》是無諷喻、規勸之意,怎麽了嗎?”
蘇清歡理直氣壯的回答,讓林甫之不由一愣。
林甫之終於不再複讀,說道:“嗬嗬蘇公子這詩,格凋卑庸,詞頗嬌豔。縱然寫的再柔情欲斷,也無益於勸戒。正所謂多肉而少骨,說的就是這種詩。”
“多肉而少骨?我就愛看肉,怎麽了嗎?”蘇清歡不假思索地答道。
而蘇清歡說完這話,他身旁的幾位姑娘已經偷笑了起來。
而趙玉娥見此情景也眉頭舒展,緩緩坐下。
李鳳示意她寬心喝茶,且看蘇清歡自己應對就好。
蘇清歡聽了林甫之這套言論,就有點生氣。
《長恨歌》這詩雖然影響極大,流傳極廣,但在後世文人那裏,並非都是稱讚之聲,而是褒貶不一。
批評《長恨歌》的人,大多就是林甫之這套陳詞濫調,說這詩沒有規勸之意,不利於以後的人,特別是皇帝從中吸取教訓。
更有甚者,直接說《長恨歌》是“惡詩之祖”。
並非所有詩歌一定要有規勸之意,否則幹脆大家以後都寫規勸詩好了,寫什麽風景詩、愛情詩。
而人民群眾喜歡的,任你幾個小小文人說破大天有什麽用,曆史自然會作出選擇,告訴你哪些才會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