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小叔子一家在京都買宅院, 公中又不是沒出銀子,一幫襯就動輒幾百兩。
現今人還沒到家, 老兩口已經開始張羅幫其置辦宅院,生怕回來他們將人給趕出來似的。
「你這說得什麽話?紙坊買賣大都是我經手的,難道不曉得?!阿璿自小品性寬厚,我是他親哥檀兒是他親侄子,假若遇到難處,他難不成看著不管?婦人之見!」
譚玠盡管對爹娘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思慮地比妻子長遠。
分了宗有什麽關係,打碎骨頭連著肉,血脈親情斬不斷的,將來自家碰到棘手問題,弟弟決不會見死不救。
自己這輩子無望仕途,和父親一樣止步於秀才,接手祖上傳下來的紙坊生意。但還有兒子啊,聽族學夫子講大兒子讀書頗有天賦。
弟弟在仕途上頗有造化,聽舅舅說他早晚有一日要返回京都。
將來檀兒考中舉人進京會試,那時勢必需倚仗弟弟,
再往前看一步,兒子舉業結束步入官場同樣得靠其人脈關係。
妻子眼光如豆,隻看到眼前豆丁之地,自己已同她講過多次兩人是親兄弟,死腦筋鑽牛角尖還不明白。
「嗬!你倒說說好端端的祖父為何鬧得人仰馬翻,破著臉麵不要非堅持分宗,還恰好到你們這一輩?七弟品性雖不錯,可難保錦娘也如此,我瞧她可不是好相與的主。當初我低下頭百般和她說好話,讓她將其名下百家書肆轉手給我們,娘也同意了的。可你猜她怎說來者?」
譚玠壓根不知還有這一茬,早前就聽說弟弟和幾個同窗合夥開書肆,生意尤為火爆,自己也曾買過他們的題集,不得不承認卷集出得真有水平。
到後來不知出了什麽事,書肆東家竟然改名換姓了,現在聽妻子提起原來其中如此曲折。
「弟妹說什麽?」
明錦在未嫁給譚璿之前,譚玠已聞其才名,入了譚家後見識了她做事風格,說句公道話比妻子老練多了,深覺不應是妻子說得那般毫不講理。
「她說怕咱們做生意沒誠信,損了七弟的官聲,有礙仕途升遷。當時娘也被她的刺兒語氣得麵色金黃,第二日還是七弟溫聲將娘給哄好了。什麽叫咱們做生意不講信用,爹做了幾十年買賣將紙坊經營得那般好,夫君更是寬厚待人守信律己,怎到弟妹口中就成了沒信用之人?難不成讓旁人接手就有利七弟官運亨通了?」
提起妯娌明錦,秦氏心頭一股嫉妒之火不受控製的湧出來。尤其回想起三年前對方毫無情麵地拒絕了她的請求,更讓她自尊心大大受傷。
不知小叔子如何甜言蜜語哄得婆婆,事後竟然旁敲側擊的怪責她不為大局著想,眼界不如錦娘看得遠。
方才還心存懷疑的譚玠聽了妻子的話,心裏有些鬱悶,他書讀的是不行,但品行自認為絕對沒問題。沒想到在弟妹眼中竟成了信用汙點之人。
夫妻同氣連枝,弟妹那般想他,那阿璿呢?是否也如此?一想到弟弟亦有此種想法就全身不舒服。
話分兩邊,譚墨田氏夫婦自從田昀和那裏獲悉小兒子被調派至離平江不遠的江城後,因田老爺子下世帶來的悲情被沖淡不少。
一想到三年未見的兒子帶倆孫兒回來,心底頓時舒坦不少,恨不得時光過得再快些,好早點見到兒孫。
「我總覺得璿兒就在這兩日回府。剛巧那座宅子收拾出來了,去陽江順水路,璿兒在家可多呆幾日。唉,自他長大成人,就沒在做娘的跟前晃悠幾天……」
越念叨兒子歸期,田氏越想得慌,想得心都是痛的。自從小兒子考中舉人進京後,母子見麵的天數加起來攏共還沒有半載時間。想想啊,鼻頭便開始發酸了。
「好端端哭什麽?玠兒每日在跟前逛悠,可有什麽出息?!好男兒誌在朝堂,璿兒走的才是正路子,若不是被璃兒牽連,指不定如今有多風光。他此次回府也隻是途徑平江,去赴任不是奉旨休假!算起來植兒也七八歲了,這次說什麽也不能再讓他跟著璿兒瞎跑,好好一個讀書苗子別養成了二流子。」
譚墨發現老伴拿著絹子低頭試眼淚,神情十分無奈。年輕人往外奔不是再正常不過嗎?
總趴在爹娘跟前哪有前途可言。他自己記事起見父親麵的次數寥寥無幾,也沒覺得有什麽。
聽老伴提起寶貝孫子,紅著眼睛的田氏關注點瞬間被轉移,非常贊同其觀點,點頭回說:
「他們兩口子真真可惡的緊!植兒生下來長到三四歲,咱們才能瞧上一眼。抱在懷裏還沒暖熱乎呢,便被兩人找由頭給帶到雞鳥不拉屎的閩地。可憐孩子走得時候還沒滿四歲,跟著他們一路顛簸,是做爹娘的人嗎?」
說到大孫子,立馬又記起仍然沒見過一次的麽孫兒,恨得牙癢癢繼續埋怨:「還有株兒,話都沒說不全乎又跟著他們奔波受苦,兩口子心可真大?啊?!若有個咋著,看我輕饒他們不?!」
數落的累了,田氏喝口茶水潤潤喉嚨,想說這次將兩個孫子和兒媳婦都留下來,卻突然聽門房小廝跑來稟告:「老爺夫人,小公子回來啦!」
「璿兒回來了?!」人不經念叨,聽兒子到家了,田氏驚喜的放下茶盞,立即朝廳外走,似想起什麽扭頭對身後跟隨的小丫鬟道:「快跟灶上的人說,小公子回來啦,好生再做幾個菜,將水井裏湃的酸梅湯也給啟出來,璿兒最愛喝我做酸梅湯。」
現今人還沒到家, 老兩口已經開始張羅幫其置辦宅院,生怕回來他們將人給趕出來似的。
「你這說得什麽話?紙坊買賣大都是我經手的,難道不曉得?!阿璿自小品性寬厚,我是他親哥檀兒是他親侄子,假若遇到難處,他難不成看著不管?婦人之見!」
譚玠盡管對爹娘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思慮地比妻子長遠。
分了宗有什麽關係,打碎骨頭連著肉,血脈親情斬不斷的,將來自家碰到棘手問題,弟弟決不會見死不救。
自己這輩子無望仕途,和父親一樣止步於秀才,接手祖上傳下來的紙坊生意。但還有兒子啊,聽族學夫子講大兒子讀書頗有天賦。
弟弟在仕途上頗有造化,聽舅舅說他早晚有一日要返回京都。
將來檀兒考中舉人進京會試,那時勢必需倚仗弟弟,
再往前看一步,兒子舉業結束步入官場同樣得靠其人脈關係。
妻子眼光如豆,隻看到眼前豆丁之地,自己已同她講過多次兩人是親兄弟,死腦筋鑽牛角尖還不明白。
「嗬!你倒說說好端端的祖父為何鬧得人仰馬翻,破著臉麵不要非堅持分宗,還恰好到你們這一輩?七弟品性雖不錯,可難保錦娘也如此,我瞧她可不是好相與的主。當初我低下頭百般和她說好話,讓她將其名下百家書肆轉手給我們,娘也同意了的。可你猜她怎說來者?」
譚玠壓根不知還有這一茬,早前就聽說弟弟和幾個同窗合夥開書肆,生意尤為火爆,自己也曾買過他們的題集,不得不承認卷集出得真有水平。
到後來不知出了什麽事,書肆東家竟然改名換姓了,現在聽妻子提起原來其中如此曲折。
「弟妹說什麽?」
明錦在未嫁給譚璿之前,譚玠已聞其才名,入了譚家後見識了她做事風格,說句公道話比妻子老練多了,深覺不應是妻子說得那般毫不講理。
「她說怕咱們做生意沒誠信,損了七弟的官聲,有礙仕途升遷。當時娘也被她的刺兒語氣得麵色金黃,第二日還是七弟溫聲將娘給哄好了。什麽叫咱們做生意不講信用,爹做了幾十年買賣將紙坊經營得那般好,夫君更是寬厚待人守信律己,怎到弟妹口中就成了沒信用之人?難不成讓旁人接手就有利七弟官運亨通了?」
提起妯娌明錦,秦氏心頭一股嫉妒之火不受控製的湧出來。尤其回想起三年前對方毫無情麵地拒絕了她的請求,更讓她自尊心大大受傷。
不知小叔子如何甜言蜜語哄得婆婆,事後竟然旁敲側擊的怪責她不為大局著想,眼界不如錦娘看得遠。
方才還心存懷疑的譚玠聽了妻子的話,心裏有些鬱悶,他書讀的是不行,但品行自認為絕對沒問題。沒想到在弟妹眼中竟成了信用汙點之人。
夫妻同氣連枝,弟妹那般想他,那阿璿呢?是否也如此?一想到弟弟亦有此種想法就全身不舒服。
話分兩邊,譚墨田氏夫婦自從田昀和那裏獲悉小兒子被調派至離平江不遠的江城後,因田老爺子下世帶來的悲情被沖淡不少。
一想到三年未見的兒子帶倆孫兒回來,心底頓時舒坦不少,恨不得時光過得再快些,好早點見到兒孫。
「我總覺得璿兒就在這兩日回府。剛巧那座宅子收拾出來了,去陽江順水路,璿兒在家可多呆幾日。唉,自他長大成人,就沒在做娘的跟前晃悠幾天……」
越念叨兒子歸期,田氏越想得慌,想得心都是痛的。自從小兒子考中舉人進京後,母子見麵的天數加起來攏共還沒有半載時間。想想啊,鼻頭便開始發酸了。
「好端端哭什麽?玠兒每日在跟前逛悠,可有什麽出息?!好男兒誌在朝堂,璿兒走的才是正路子,若不是被璃兒牽連,指不定如今有多風光。他此次回府也隻是途徑平江,去赴任不是奉旨休假!算起來植兒也七八歲了,這次說什麽也不能再讓他跟著璿兒瞎跑,好好一個讀書苗子別養成了二流子。」
譚墨發現老伴拿著絹子低頭試眼淚,神情十分無奈。年輕人往外奔不是再正常不過嗎?
總趴在爹娘跟前哪有前途可言。他自己記事起見父親麵的次數寥寥無幾,也沒覺得有什麽。
聽老伴提起寶貝孫子,紅著眼睛的田氏關注點瞬間被轉移,非常贊同其觀點,點頭回說:
「他們兩口子真真可惡的緊!植兒生下來長到三四歲,咱們才能瞧上一眼。抱在懷裏還沒暖熱乎呢,便被兩人找由頭給帶到雞鳥不拉屎的閩地。可憐孩子走得時候還沒滿四歲,跟著他們一路顛簸,是做爹娘的人嗎?」
說到大孫子,立馬又記起仍然沒見過一次的麽孫兒,恨得牙癢癢繼續埋怨:「還有株兒,話都沒說不全乎又跟著他們奔波受苦,兩口子心可真大?啊?!若有個咋著,看我輕饒他們不?!」
數落的累了,田氏喝口茶水潤潤喉嚨,想說這次將兩個孫子和兒媳婦都留下來,卻突然聽門房小廝跑來稟告:「老爺夫人,小公子回來啦!」
「璿兒回來了?!」人不經念叨,聽兒子到家了,田氏驚喜的放下茶盞,立即朝廳外走,似想起什麽扭頭對身後跟隨的小丫鬟道:「快跟灶上的人說,小公子回來啦,好生再做幾個菜,將水井裏湃的酸梅湯也給啟出來,璿兒最愛喝我做酸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