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預算工期時,發現供應役工們的口糧對清河縣財政來說,開支太過龐大,遠遠超出承擔範圍,縣衙糧倉裏的應急米糧,是做賑災之用,不可輕動。
「大人,不如讓百姓自己帶口糧,咱們縣衙負責那些調派過來的苦役,若承擔所有糧食,實在勉強。」主簿劉華提議道。
「恐怕百姓要鬧意見,他們不但出力又出糧食,若皆如此,頂多背地裏嘀咕埋怨幾句。可一旦雙方對待不一,勢必引起民怨。」馬誌才搖頭持反對意見,想起官府儲糧不多,不禁擰巴著眉頭。
譚璿一手磨磋著颳得幹幹淨淨的下巴,一手輕輕叩擊桌案,同樣苦惱萬分,朝廷的公文壓根沒提資助錢糧這一回事,報銷的概率幾乎為零。
若讓本縣的百姓自帶糧食不失為一種辦法,但實在太過苛刻,萬一中途雙方起了爭執,動起手來,近萬人參與,可不是件小事,方才馬誌才所慮不無道理。
「咱們縣雖小,可也有鄉紳大戶,假若向他們借糧,諸位覺得可行?」
清河縣的良田被士紳占去將近一半,家中屯的肯定有大量糧食,官府出麵相求,識時務者為俊傑,譚璿猜測那些人應該不會拒絕的。
「借糧?」坐在下首的一眾屬官不約而同的訝異出聲,他們還是頭次聽說官府向地主鄉紳借糧食的。
憑經驗,根據那些人無利不鑽的尿性,肯願意出糧定是有條件的,何況又不是災荒年。
再說,在對方心中,借給官府糧食,不相信能討回來的。
「對,借糧!本官親自寫下欠條蓋上清河縣官印,待度過眼前難關,無論是以糧抵糧,還是以錢抵糧均可。諸位大人若家有餘力,理應以身作則。」
借的糧食縣衙完全有能力償還,且不說秋季收上來的田賦。等灘塗的田地墾好,還愁缺了糧食不成,譚璿自信滿滿。
目前而言,除了借糧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縣丞主簿等官吏雖明麵贊同縣令大人的提議,可內心裏仍然半信半疑。
最後在譚璿帶頭下,紛紛表示願意從家中勻出米糧支援縣城建設。
……
可事情往往不像想像的那麽簡單。
深夜,縣衙後院。譚璿因鄉紳找各種藉口搪塞遲遲不肯借糧之事,煩心不已,翻來覆去睡不著。
「阿璿,你有難解之事?」明錦被枕邊人擾醒,聽到耳側的長嘆,摸索著抓住其寬厚手掌,柔聲問。
「吵醒你了?是為借糧之事,鄉紳霸那麽多田地,關鍵時候連點糧食都不願意出。」譚璿本不願提公務上的煩事讓明錦一起跟著憋悶,可心裏又急又堵,加之最近事物實在冗雜,忍不住想傾訴一番。
「別心急,連祖父都說地方比朝中複雜,你任縣令尚未半年,參謀不透那些人在所難免。重利之人,必有所圖必有所恐,他們抱團冒險變相脅迫官府,應該不會隻為那點糧食……」
明錦微微傾身偎在譚璿肩上,胳膊輕搭在其胸口,言語輕柔,引導式的幫丈夫分析。
「所圖所恐?」譚璿抓住其中關鍵,默念幾遍『所圖所恐』四字,突然,腦海中如燈花炸裂明晰起來。
是了,說來說去,他們無非擔心自己的地位、利益受到衝擊。
九龍江周圍的灘塗一旦圍田成功,那將是數萬畝沃野,一旦分配給無土地的百姓,鄉紳的剝削對象驟然減少甚至消失,他們怎會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
自己想出的借糧方法,或許正中某些人的下懷,用此事拿捏官府,提出交易條件,更甚者說不定此刻已經在遊說哪位官吏。
譚璿想通透後,不由開始懊悔,自己太魯莽了。明知官府與鄉紳之間的關係向來曖昧不清,實施策略前,還不將後果考慮清楚。
此次本該有多遠撇多遠,結果可好,非要往人間懷裏撲。
「唉,瞧我這腦子。竟沒往關鍵處想。娘子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經明錦提醒,譚璿找到了事情的癥結,心裏暫時輕鬆些,擁緊妻子,想要說贊語,發現懷裏人兒呼吸綿長早已睡熟,俯首輕啄其額頭,不再多想闔眼入眠。
磨嘰不肯痛快借糧的鄉紳大戶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譚璿自然不會如他們的意。
既然提出「借糧」一法,索性繼續進行下去,能向士紳借,便能和其它人借。
於是譚璿一邊給知府大人寫求助信涵從閩府處借糧,另一邊跟清河縣百姓借糧。當然無論知府還是百姓,言語措辭皆非常懇切。
問百姓借糧,完全屬自願行為,不強逼,到時直接從秋季田賦裏扣除。
而知府那譚璿不想錯過,信箋裏,先從民生大義談起,再又隱晦表示努力為知府大人做政績。
在清河民眾掀起你一石我一鬥的熱烈借糧狂潮中,建塘圍田工程終於要開始了。
令譚璿沒想到的是,開工前夕,閩地知府清河郡知州陪同南方轉運使,三巨頭齊齊趕往清河縣蒞臨指導,一時整個縣城萬人空巷,無人不覺他們清河馬上要發達起來了。
譚璿點頭哈腰緊跟身側,為了以後在政務上能施展開,適時的馬屁幾句,哄上司高興。
「子瑾,咱們清河縣要出名了,連龔大人都知曉九蓮山的蘭草好。」接風晚宴上,推杯換盞間,知府李大人態度親切,滿臉堆笑地同譚璿寒暄,眼神中似有暗示。
「大人,不如讓百姓自己帶口糧,咱們縣衙負責那些調派過來的苦役,若承擔所有糧食,實在勉強。」主簿劉華提議道。
「恐怕百姓要鬧意見,他們不但出力又出糧食,若皆如此,頂多背地裏嘀咕埋怨幾句。可一旦雙方對待不一,勢必引起民怨。」馬誌才搖頭持反對意見,想起官府儲糧不多,不禁擰巴著眉頭。
譚璿一手磨磋著颳得幹幹淨淨的下巴,一手輕輕叩擊桌案,同樣苦惱萬分,朝廷的公文壓根沒提資助錢糧這一回事,報銷的概率幾乎為零。
若讓本縣的百姓自帶糧食不失為一種辦法,但實在太過苛刻,萬一中途雙方起了爭執,動起手來,近萬人參與,可不是件小事,方才馬誌才所慮不無道理。
「咱們縣雖小,可也有鄉紳大戶,假若向他們借糧,諸位覺得可行?」
清河縣的良田被士紳占去將近一半,家中屯的肯定有大量糧食,官府出麵相求,識時務者為俊傑,譚璿猜測那些人應該不會拒絕的。
「借糧?」坐在下首的一眾屬官不約而同的訝異出聲,他們還是頭次聽說官府向地主鄉紳借糧食的。
憑經驗,根據那些人無利不鑽的尿性,肯願意出糧定是有條件的,何況又不是災荒年。
再說,在對方心中,借給官府糧食,不相信能討回來的。
「對,借糧!本官親自寫下欠條蓋上清河縣官印,待度過眼前難關,無論是以糧抵糧,還是以錢抵糧均可。諸位大人若家有餘力,理應以身作則。」
借的糧食縣衙完全有能力償還,且不說秋季收上來的田賦。等灘塗的田地墾好,還愁缺了糧食不成,譚璿自信滿滿。
目前而言,除了借糧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縣丞主簿等官吏雖明麵贊同縣令大人的提議,可內心裏仍然半信半疑。
最後在譚璿帶頭下,紛紛表示願意從家中勻出米糧支援縣城建設。
……
可事情往往不像想像的那麽簡單。
深夜,縣衙後院。譚璿因鄉紳找各種藉口搪塞遲遲不肯借糧之事,煩心不已,翻來覆去睡不著。
「阿璿,你有難解之事?」明錦被枕邊人擾醒,聽到耳側的長嘆,摸索著抓住其寬厚手掌,柔聲問。
「吵醒你了?是為借糧之事,鄉紳霸那麽多田地,關鍵時候連點糧食都不願意出。」譚璿本不願提公務上的煩事讓明錦一起跟著憋悶,可心裏又急又堵,加之最近事物實在冗雜,忍不住想傾訴一番。
「別心急,連祖父都說地方比朝中複雜,你任縣令尚未半年,參謀不透那些人在所難免。重利之人,必有所圖必有所恐,他們抱團冒險變相脅迫官府,應該不會隻為那點糧食……」
明錦微微傾身偎在譚璿肩上,胳膊輕搭在其胸口,言語輕柔,引導式的幫丈夫分析。
「所圖所恐?」譚璿抓住其中關鍵,默念幾遍『所圖所恐』四字,突然,腦海中如燈花炸裂明晰起來。
是了,說來說去,他們無非擔心自己的地位、利益受到衝擊。
九龍江周圍的灘塗一旦圍田成功,那將是數萬畝沃野,一旦分配給無土地的百姓,鄉紳的剝削對象驟然減少甚至消失,他們怎會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
自己想出的借糧方法,或許正中某些人的下懷,用此事拿捏官府,提出交易條件,更甚者說不定此刻已經在遊說哪位官吏。
譚璿想通透後,不由開始懊悔,自己太魯莽了。明知官府與鄉紳之間的關係向來曖昧不清,實施策略前,還不將後果考慮清楚。
此次本該有多遠撇多遠,結果可好,非要往人間懷裏撲。
「唉,瞧我這腦子。竟沒往關鍵處想。娘子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經明錦提醒,譚璿找到了事情的癥結,心裏暫時輕鬆些,擁緊妻子,想要說贊語,發現懷裏人兒呼吸綿長早已睡熟,俯首輕啄其額頭,不再多想闔眼入眠。
磨嘰不肯痛快借糧的鄉紳大戶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譚璿自然不會如他們的意。
既然提出「借糧」一法,索性繼續進行下去,能向士紳借,便能和其它人借。
於是譚璿一邊給知府大人寫求助信涵從閩府處借糧,另一邊跟清河縣百姓借糧。當然無論知府還是百姓,言語措辭皆非常懇切。
問百姓借糧,完全屬自願行為,不強逼,到時直接從秋季田賦裏扣除。
而知府那譚璿不想錯過,信箋裏,先從民生大義談起,再又隱晦表示努力為知府大人做政績。
在清河民眾掀起你一石我一鬥的熱烈借糧狂潮中,建塘圍田工程終於要開始了。
令譚璿沒想到的是,開工前夕,閩地知府清河郡知州陪同南方轉運使,三巨頭齊齊趕往清河縣蒞臨指導,一時整個縣城萬人空巷,無人不覺他們清河馬上要發達起來了。
譚璿點頭哈腰緊跟身側,為了以後在政務上能施展開,適時的馬屁幾句,哄上司高興。
「子瑾,咱們清河縣要出名了,連龔大人都知曉九蓮山的蘭草好。」接風晚宴上,推杯換盞間,知府李大人態度親切,滿臉堆笑地同譚璿寒暄,眼神中似有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