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了,今日有你哥哥姐姐為你說情,這次便饒了你,再若頑劣不思進學,且由你看的!明日起去學堂吧。」
平江府人傑地靈,俊才輩出,作為華朝科舉第一大府,轄區內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書院,官辦私人皆有。
其中私人的不少是大戶人家的族學,不過有的族學也會收納外姓人家的子弟,官辦的則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入學。
雖然譚氏一族對後輩的教育看的非常重,為族中子弟花重金請夫子也十分捨得,但人才資源有限,名師大儒都往平江有名望的書院任教去了,這些書院的士子中榜率高,夫子可以名利雙全。
因此譚氏子弟在族學往往呆到十二三歲,就開始想法子找門路到平江各大書院讀書。
譚璿再過兩三年則可以離開族學,到外求學了。可好書院哪那麽好進的,平江的儒生如過江之鯽,削尖腦袋都想越龍門喜登科。
哥哥譚玠能在平江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湖書院讀書,雖說有他舅舅的薦信,但人家學問確實不賴,經過嚴格的入院考,通過後才進去的。
隨著麽兒年齡的增長,譚氏夫婦也越發的為其能進哪個書院讀書發起愁來,照他目前的情況,四大書院也隻是想想而已,多少優秀士子排排坐等著呢。
尤其是知道兒子平時的心思根本沒花在功課上,學業差的一踏糊塗,原存的一絲遐想也沒有了。隻期望今後他能收心,趕上來些,到時厚著臉皮再去央求嶽家為小兒子寫封推薦信,去稍次點的書院。
譚璿忙乖乖的稱是,這一篇章翻過後,廳堂中的氣氛頓時和諧了不少,與田文舸聊起家常來,譚璿輕輕噓了口氣,這茬終於過去了。
…………
陪田文舸用過晚飯,譚璿又一次聽了爹娘的叮囑後,心情愉悅的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從明日起,終於不用被拘在房中了。
原本他就有毛筆書法的基礎,經過大半個月的抄書練習加上原主的記憶,用起毛筆來,沒特別不適,遇到難寫的筆劃多的生僻字則放慢速度。
…………
伴著綿綿秋雨,嘯嘯風聲,一夜輾轉。
迷迷糊糊的被嬤嬤叫醒時,譚璿睡眼惺忪的拉開床幔,察覺房中燭火明亮,窗外天將微明,打著嗬欠慢騰騰的起身穿衣,哀嘆一聲,好不容易逃離應試教育的魔爪,結果又被打回原形,而且還被打變了性。
因起的早,譚璿不用再特意給爹娘請安,用過早飯,直接出了門。
平江府,水街相依,烏船拱橋隨處可見。譚府後院臨著一條溪水,溪水兩旁植著桃樹,每年二月始灼灼桃花絢爛綻放,遊船如織,故而這條居民巷被稱作桃花巷。
正門前是條寬闊的青石路,臨著青石路又是一條小河流,河邊栽著垂柳,以河為界,河西是熱鬧喧囂的街阜,河東是居民巷。
隔水相望,盡管落著細雨,對麵的早市上已有不少行人,石拱小橋上、水麵烏篷小船裏挎著竹籃挑著擔子形形色色的人皆有,為這蕭瑟的深秋帶來了濃濃的煙火氣。
第3章
族學也在桃花巷,離譚府不算太遠,無須乘車。第一次跨出宅門,譚璿被眼前的煙雨江南深深的吸引,擎著竹傘,慢慢悠悠的走在濕漉漉的青石道上,欣賞著清晨中的美景。
身後替他背著書簍的山竹頗為識趣的保持沉默,沒有催促自家公子。
臨近目的地,碰到往學堂趕的族中子弟。
學堂是一進的院落,為了讓後輩們專心讀書,院中灶房、歇息室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個小小的藏書室,以方便他們查找閱覽,這樣以來可以節省時間,一整天都不用回府宅。
譚璿月餘沒到學堂,大家也都知曉了其中緣由。見到他,紛紛關切的出聲詢問身體恢復的如何。
因族中子弟人多,且大小不一,並不在一起讀書,而是按年齡與已讀詩書進度分成三個學舍,授課夫子也不同。
與之同一學舍的同窗告訴他夫子近些日子都講了什麽,交代背誦哪些功課等等。
「阿璿!」
譚璿聞聲側頭,隻見剛從馬車下來的一白衫少年興奮的喊了一聲,向其快步走來。
看到來人,直想撫額,一旁的山竹瞅到那少年,心中警鈴立時大作,喏喏嘴想上前提醒自家公子。
此少年名叫傅裕,原主最好的小夥伴。
譚家有個造紙坊,而傅氏名下有家書肆,兩家在生意上有著密切的來往,一來二去,這種生意上的關係,延伸到了生活中,原主與傅裕年歲相當,誌趣相投,很快成了好友。
傅家以生意起家,文化底蘊比譚家差許多,種種因由,最終在譚父的引薦下,傅裕入了譚家的族學。
朋友之間,有了好東西要懂的分享,於是傅裕便把從自家書肆中偷偷淘來的小黃書獻寶似的借給原主,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少年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最終把命給搭進去了。
「阿璿,身體無礙了?我去府上找過你。可山竹說你得靜養,不能吹風……哎,這次我又尋了本更有風趣的畫冊,沒少給店裏夥計塞銀子呢,寶書難覓,等著晌午下學再給你……」
傅裕掃了眼周圍,除了各自的書童,沒別的人,把傘扔給書童,突然走近一步,扒著譚璿的肩膀,笑眯眯得意的悄聲說道。
「……」
平江府人傑地靈,俊才輩出,作為華朝科舉第一大府,轄區內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書院,官辦私人皆有。
其中私人的不少是大戶人家的族學,不過有的族學也會收納外姓人家的子弟,官辦的則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入學。
雖然譚氏一族對後輩的教育看的非常重,為族中子弟花重金請夫子也十分捨得,但人才資源有限,名師大儒都往平江有名望的書院任教去了,這些書院的士子中榜率高,夫子可以名利雙全。
因此譚氏子弟在族學往往呆到十二三歲,就開始想法子找門路到平江各大書院讀書。
譚璿再過兩三年則可以離開族學,到外求學了。可好書院哪那麽好進的,平江的儒生如過江之鯽,削尖腦袋都想越龍門喜登科。
哥哥譚玠能在平江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湖書院讀書,雖說有他舅舅的薦信,但人家學問確實不賴,經過嚴格的入院考,通過後才進去的。
隨著麽兒年齡的增長,譚氏夫婦也越發的為其能進哪個書院讀書發起愁來,照他目前的情況,四大書院也隻是想想而已,多少優秀士子排排坐等著呢。
尤其是知道兒子平時的心思根本沒花在功課上,學業差的一踏糊塗,原存的一絲遐想也沒有了。隻期望今後他能收心,趕上來些,到時厚著臉皮再去央求嶽家為小兒子寫封推薦信,去稍次點的書院。
譚璿忙乖乖的稱是,這一篇章翻過後,廳堂中的氣氛頓時和諧了不少,與田文舸聊起家常來,譚璿輕輕噓了口氣,這茬終於過去了。
…………
陪田文舸用過晚飯,譚璿又一次聽了爹娘的叮囑後,心情愉悅的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從明日起,終於不用被拘在房中了。
原本他就有毛筆書法的基礎,經過大半個月的抄書練習加上原主的記憶,用起毛筆來,沒特別不適,遇到難寫的筆劃多的生僻字則放慢速度。
…………
伴著綿綿秋雨,嘯嘯風聲,一夜輾轉。
迷迷糊糊的被嬤嬤叫醒時,譚璿睡眼惺忪的拉開床幔,察覺房中燭火明亮,窗外天將微明,打著嗬欠慢騰騰的起身穿衣,哀嘆一聲,好不容易逃離應試教育的魔爪,結果又被打回原形,而且還被打變了性。
因起的早,譚璿不用再特意給爹娘請安,用過早飯,直接出了門。
平江府,水街相依,烏船拱橋隨處可見。譚府後院臨著一條溪水,溪水兩旁植著桃樹,每年二月始灼灼桃花絢爛綻放,遊船如織,故而這條居民巷被稱作桃花巷。
正門前是條寬闊的青石路,臨著青石路又是一條小河流,河邊栽著垂柳,以河為界,河西是熱鬧喧囂的街阜,河東是居民巷。
隔水相望,盡管落著細雨,對麵的早市上已有不少行人,石拱小橋上、水麵烏篷小船裏挎著竹籃挑著擔子形形色色的人皆有,為這蕭瑟的深秋帶來了濃濃的煙火氣。
第3章
族學也在桃花巷,離譚府不算太遠,無須乘車。第一次跨出宅門,譚璿被眼前的煙雨江南深深的吸引,擎著竹傘,慢慢悠悠的走在濕漉漉的青石道上,欣賞著清晨中的美景。
身後替他背著書簍的山竹頗為識趣的保持沉默,沒有催促自家公子。
臨近目的地,碰到往學堂趕的族中子弟。
學堂是一進的院落,為了讓後輩們專心讀書,院中灶房、歇息室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個小小的藏書室,以方便他們查找閱覽,這樣以來可以節省時間,一整天都不用回府宅。
譚璿月餘沒到學堂,大家也都知曉了其中緣由。見到他,紛紛關切的出聲詢問身體恢復的如何。
因族中子弟人多,且大小不一,並不在一起讀書,而是按年齡與已讀詩書進度分成三個學舍,授課夫子也不同。
與之同一學舍的同窗告訴他夫子近些日子都講了什麽,交代背誦哪些功課等等。
「阿璿!」
譚璿聞聲側頭,隻見剛從馬車下來的一白衫少年興奮的喊了一聲,向其快步走來。
看到來人,直想撫額,一旁的山竹瞅到那少年,心中警鈴立時大作,喏喏嘴想上前提醒自家公子。
此少年名叫傅裕,原主最好的小夥伴。
譚家有個造紙坊,而傅氏名下有家書肆,兩家在生意上有著密切的來往,一來二去,這種生意上的關係,延伸到了生活中,原主與傅裕年歲相當,誌趣相投,很快成了好友。
傅家以生意起家,文化底蘊比譚家差許多,種種因由,最終在譚父的引薦下,傅裕入了譚家的族學。
朋友之間,有了好東西要懂的分享,於是傅裕便把從自家書肆中偷偷淘來的小黃書獻寶似的借給原主,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少年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最終把命給搭進去了。
「阿璿,身體無礙了?我去府上找過你。可山竹說你得靜養,不能吹風……哎,這次我又尋了本更有風趣的畫冊,沒少給店裏夥計塞銀子呢,寶書難覓,等著晌午下學再給你……」
傅裕掃了眼周圍,除了各自的書童,沒別的人,把傘扔給書童,突然走近一步,扒著譚璿的肩膀,笑眯眯得意的悄聲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