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憨在旁邊也說:“哥哥,我也不行,我還要帶靈藥給阿媽治眼睛呢”。


    楊戈看我們緊張的神情竟然笑了,我們盯著他夢幻般的笑容竟然都怔在了那裏,吸氣凝神等著他的回答。


    他終於緩緩開了口:“我說用人當誘餌,也不是讓你們去,你們為何如此緊張呢。”


    我立刻明白了八九分,剎那間臉都變成了白色:“我不許你去當誘餌,我不同意!”


    “我真的沒事,你放心好了!”


    由於過度激動,我聲音裏帶滿了哭腔:“求求你了,你別去好嗎?我們再想想別的辦法。隻要拿回大伯的屍體就好了,如果不打開古墓的大門,那些鳥兒是不是就不會飛下來了?”


    沒有想到楊戈輕輕搖搖頭:“古墓是要進去的”


    我不相信似的看著他:“你也想去盜取古墓?”


    猴子忽然在旁邊插嘴說:“我說嘛,哪有人不愛財的,這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千古不變的道理啊!”


    楊戈沒有理會猴子的聲音,而是把頭轉向了我:“西南幹旱,可能最大的原因就出在這個古墓裏邊,如果想解決旱情,就必須要進古墓察看。”


    我疑惑的盯著他:“旱災和古墓有什麽關係啊,你越說越糊塗了。”


    “旱魃一現,赤地千裏!”


    “啊”我和猴子同時發出了呼聲。


    我驚異的問:“旱魃好像是殭屍吧?”


    楊戈點點頭:“旱魃,能引起旱災的怪物,是死後一百天內的死人所變。變為旱魃的死人屍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旱魃鬼會夜間往家裏挑水。隻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旱母。”


    我忽然輕輕笑了起來,楊戈驚愕的看著我,我嘴一撇說到:“這些你也信啊,這都是傳說,傳說你懂不懂啊?《山海經》裏最慘烈動人的故事,是黃帝與蚩尤大戰。”


    看楊戈沒有吱聲我繼續說:“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書中記載:蚩尤經過長期準備,製造了大量兵器,糾集眾多精靈,向黃帝發起攻擊。黃帝派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他。應龍是長著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


    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裏有雷神,長著人頭龍身,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無辜的雷神,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淒風苦雨。黃帝又派了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頭上無發,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


    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幹旱,她無論走到哪裏,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


    一口氣說完我得意的看著楊戈:“說的對不對啊?”


    “恩”楊戈微微點頭表示認同。


    “那就是了,這些都是傳說,傳說你也當真啊?”


    我緊接著補充道:“再說了,傳說中,有旱魃的地方墳頭不長草呢,你看看這個小山丘,單憑這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就說明問題了,裏邊根本不會有什麽旱魃啊,鬼怪啊什麽的”。


    楊戈盯著我的眼睛:“你錯了?”


    “我錯了”?我反問。


    “其實殭屍也分為六級:一是“白僵”,屍體入養屍地後,一月後渾身開始長茸茸白毛,這類殭屍行動遲緩,容易對付,它極怕陽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更怕人;二是“黑僵”,白僵若飽食牛羊精血,數年後渾身脫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幾寸長的黑毛,此時仍怕陽光和烈火,行動也較緩慢,但開始不怕雞狗,一般來說黑僵見人會迴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廝打,往往在人睡夢中才吸食人血。


    “第三種為“跳屍”,黑僵納陰吸血再幾十年,黑毛脫去,行動開始以跳為主,跳步較快而遠,怕陽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第四種“飛屍”,由跳屍納幽陰月華而演變,飛屍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幾百年的殭屍,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吸食精魄而不留外傷。”


    第五種殭屍已近乎魔,名為“魃”,又稱“旱魃”,飛屍吸納精魄數百年之後,相貌愈發猙獰,可謂青麵獠牙啖人羅剎,還能變幻身形相貌迷惑眾人,上能屠龍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發;


    而最後一種就是最可怕的殭屍,應該說它已不再是“屍”,而是魔王,擁有著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數千年甚至萬年的道行,華夏大地隻出現過一個這樣的魔王,三千年前它被地藏王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可是我有種預感,這個古墓裏可能就藏著最厲害的“犼”,因為隻有“犼”才會操作這些生靈,而那棵大樹也正說明它已經修煉到恐怖的境界。


    “啊!”


    我和猴子同時發出了驚呼:“這,這個也太厲害了吧,連神仙都敢叫陣,咱這些小凡人進去不是自投羅網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靈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郡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郡主並收藏心靈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