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作為世界上複製自身的器具,具有特殊性。


    唐朝有魯思郾,家中一女十七歲,有一天,她對鏡梳妝,“鏡中忽見一婦人,披髮徒跣,抱一嬰兒……”可以想像,魯女有多驚恐。叫她更窒息的是,“回顧則在其後……”一回頭,竟真的發現後麵站著個抱孩子的陌生女人。


    在感官上,陌生人出現在身後即鏡子裏比出現在對麵更令人驚駭。這是鏡子的奇異之處:它能複製生活中的場麵。


    不過,在唐人看來,僅僅複製是不夠的,某些鏡子還具有更神異的功能。


    唐德宗貞元年間,蘇州太湖入鬆江口處,有漁民撒網捕魚,得到一麵鏡子,徑長七八寸。漁民隨手又把它丟進水裏。劃船換了水域,再一次下網,竟再次撈到它。漁民當然很怪異,拿起鏡子一照,令他終身恐怖的事出現了:筋骨血脈、五髒六腑,都出現在鏡子裏。不過,這並非一麵凶鏡,因為被照後,他以前的病都好了。詢問老人,得知此鏡久在江湖,每數百年才出現一次。


    奇怪的是,沒等到數百年,二三十年後的唐穆宗長慶年間,這麵鏡子又在秦淮河上被撈到。漁民拿起來一照,出現相同情景:五髒六腑出現在鏡子裏。漁民嚇得一哆嗦,鏡子又掉進河裏。當時李德裕鎮浙西,聽到此事,喜歡古玩的他很感興趣,專門派崑崙奴(南洋部族,善水性)趕赴現場,潛入水底,但終不復得。


    唐朝時,關於奇異鏡子的記載,搜羅如下:


    唐末天佑年間,漁民下網獲一鐵鏡,徑長五六寸,攜帶回家。


    忽有一僧叩門,對漁民說:“知君得異物,我可以看看嗎?”


    漁民答:“沒有。”


    僧人道:“鐵鏡即是。”


    漁民這才拿出來。


    僧人說:“回到得鏡子的地方,用鏡子照照,看看有什麽。”


    漁民回到湖邊,拿鏡子往水中一照,“見湖中無數甲兵”。也就是說,這是一麵可以照出水中一切情形的寶鏡,水族精怪皆不能逃。


    同一時代,某地王氏也有一麵奇怪的鏡子,“若照之,左、右、前三方事皆可見”。王氏向長安照去,見黃巢的鐵騎正在進城,一切如同在眼前。


    回到唐朝初年,唐縣人宋子賢善幻術,能幻化為佛形,自稱彌勒佛出世。又在堂中懸掛了一麵鏡子,有人來訪,能從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前世,或為蛇,或為虎,或為其他飛禽走獸。


    在殘唐五代,前蜀的一位親王得到一麵元古鐵鏡,命人磨拭後,光可鑑物,便掛在了台上,沒想到百裏之內,皆可照見。仿佛一個攝像頭,洞察著外麵的一切。有一天,街市上有人賣藥,並舞弄刀槍。


    親王把那人傳喚來,問:“何以在鬧市手執兵器舞動?”


    賣藥人答:“隻賣藥,不弄刀槍。”


    親王道:“我已經在鏡中看到你舞弄刀槍了。”


    賣藥人一驚,隨即表示要看看鏡子。親王也沒多想,就拿給他看。誰知道,那人看完鏡子後,竟撕開自己的肚皮,把寶鏡塞進了肚子,然後足不著地,“冉冉升空而去”……


    撒馬爾罕的金桃


    西域贍披國有牧羊人,放羊時,發現少了一隻。直到太陽落山,那隻羊才慢悠悠地回來,但模樣、毛色及叫聲都發生了某種變化。其他羊都感到很奇怪,牧羊人更是驚訝。


    轉天午後,那隻羊又鬼鬼祟祟地溜了。


    牧羊人悄悄跟在後麵。走了很長時間,來到一座大山前,四圍植物茂盛,那隻羊一側身,鑽進入一個藤蔓掩映的洞口。


    牧羊人隨即也跟了進去。


    剛入洞的時候,四周特別黑,牧羊人摸索著行了五六裏,“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間所有”。再看那隻羊,正在不遠處吃糙,糙的樣子不可辨識。牧羊人東張西望,漫步閑逛,突然發現前麵金光閃爍,芳香四溢。他快步上前,見是一棵果樹,結的果子呈黃金色。牧羊人摘下一枚,就在這時候,身邊驟然出現一頭怪物,麵目猙獰,把果子奪去了。


    牧羊人驚慌中返回地麵。隨後幾天,他一直惦記著那奇異的果子,覺得吃後也許可成仙得道。過了兩天,牧羊人又順著原路進入那洞穴摘果子,情形跟上次一樣,剛摘下,那怪物就又出現了。這一次,牧羊人有了準備,奔跑中,一口把果子吞入腹中。隨後,讓他想像不到的事發生了:隻見他身體暴長,雖然頭鑽出了洞穴,但巨大的軀幹卻塞在穴內……


    顯然,這種果子具有使人身體急劇增長的功效。


    沒人知道那隻不安分的羊是怎麽發現秘密洞穴的,也不知道守護果子的傢夥是何方神聖。


    說起來,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喜歡的水果。魏晉時,李子最受歡迎。到唐朝,這種水果就失落了。除皇室姓李不可能再叫大家狂吃外(一如禁止食用鯉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帝國盛大開放,中外交流頻繁,長安的貴族們又發現了一些更好吃的水果,比如,櫻桃、葡萄、石榴、荔枝……它們有的產於本土,有的則來自域外。


    唐朝建立後,把持水果之王位置的一直是櫻桃,所謂“其木多陰,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貴之”。櫻桃宴、品櫻會,各種以櫻桃為主題的聚會宴飲層出不窮。李家皇室專門在大內開闢了櫻桃園,向大臣們賜櫻桃成為皇家的慣例。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恩賜並非摘下來給大臣吃,而是叫大臣們站在櫻桃樹下,用嘴直接去含食枝上的櫻桃。有點意思了。


    當時,有宦官叫齊日升,專門研究櫻桃的種植,“養櫻桃至五月中,皮皺如鴻柿不落,其味數倍,人不測其法”。也就是說,到了櫻桃該熟落的季節,仍能通過某種技術使之墜於枝頭,味道比一般的甜美很多倍。至於外地的櫻桃,則以東都洛陽的最佳。當時,詩人們更是以在詩句中嵌入“櫻桃”一詞為時尚。


    但到了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冬天,這種情況陡然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唐朝發生了些大事:太上皇李淵去世了;西北作戰的唐軍,在李靖和侯君集的指揮下,擊滅了吐穀渾;朝廷按百姓財產的多少,把全國民眾分成九等。這些事情雖然都不小,但未必是貴族和大臣們最關心的。他們最關心的是:一種傳說已久的神秘水果,在這年冬天終於進入了長安。


    十一月,來自中亞地區的康國使團抵達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了一種水果,這就是在唐朝暴得大名的撒馬爾罕的金桃。


    撒馬爾罕,康國都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當地氣候幹燥,養水果之甘甜。按描述,這種桃子成熟得非常晚,桃肉緊緊黏在桃核上。由於極其甘甜,容易被蟲蛀,所以生長過程中,須有術士持咒,最終才能“大如鵝卵,其色如金”,一如來自仙境。


    千年後,一位美國漢學家遺憾地感慨道:“這種水果的滋味又到底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無從推測了。”為彌補這種遺憾,他把自己的學術名著取名為《撒馬爾罕的金桃》。這個人就是以研究唐朝舶來品著稱的謝弗。


    對於撒馬爾罕的金桃,也有人提出疑問:桃子純熟後以紅為美,所謂金桃未必就是指金黃色的桃子,而是另有深意。在這種疑問下,一些人認為它是西域術士所煉的一種吃後可得永生的神秘水果。


    貞觀九年的進獻轟動了整個宮廷,長安的大街小巷也紛紛傳言,說皇室得到了一種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


    首次獻桃後,又過了兩年,康國使者再次穿越茫茫沙漠和戈壁來到長安。


    這一次,除帶來金桃外,還敬獻了幾株樹苗。太宗皇帝大喜,通過下詔書的形式,令園藝師將樹苗種植在禦園。多年後,晚唐詩僧齊已寫下這樣的詩句:“一聞歸闕下,幾番熟金桃。”(《寄朱拾遺》)


    禦園中雖種植了幾株,但在盛唐時代,皇家仍不時地派使者去撒馬爾罕收購金桃。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後,西行求桃的行動才停止。大亂後,唐朝勢力退出西域。而種植在禦園的金桃樹,也在叛軍攻入長安後奇異地枯死。此後,即使有金桃偶現長安,也是波斯、大食等國的商人順手帶來的,數量就更為稀少了。這期間,也有一些唐朝商人冒險前往撒馬爾罕尋求金桃和樹苗,但最後往往是死於非命。


    謝弗曾在書中斷言,沒有記載和跡象表明撒馬爾罕的金桃曾傳播到長安禦園以外的地方。按他的觀點,“安史之亂”後甚至更早,這種桃子就在唐朝消失了。但是,如果他讀過杜甫的一首詩的話,也許會轉變自己的看法。唐肅宗幹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遊歷秦州,在麥積山上一座幾乎廢棄的寺院裏,神奇地發現一株金桃樹。在《山寺》一詩中,詩人這樣寫道:“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裏見秋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詭事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魏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魏風華並收藏唐朝詭事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