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時,給他帶來真正知名度的並不是詩歌。
駱賓王是四傑中歲數最大的,比最小的王勃大三十來歲。考察他的一生,是很不得誌的,不是在他人幕府做文書,就是在地方當小官兒,好不容易在中央政府做了個侍禦史,也不過是“從六品”,而且還沒做安穩就被轟走了。到最後,駱賓王隻是個縣丞,心裏有多不慡便可想而知了。
但駱賓王還是有想法的。什麽想法?就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必須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他需要的隻是等待。所以他最終棄官而去,開始了自己的遊歷生涯。
卻說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秋,年過半百的駱賓王正背著小包,落魄地在江淮也就是揚州一帶轉悠。一想到五六十歲了,還一事無成,駱賓王就鼻子發酸。哭完了,他繼續轉悠,也許冥冥中感到這裏是改變命運的地方?
還別說,轉悠了幾圈,命運還真就拐了個彎兒,因為他聽到個消息:大唐名將李勣之孫、被貶南下的徐敬業,在揚州造了武則天的反。好啊!機會來了,駱賓王在盤算了三秒鍾後,一頭紮進徐敬業的大營。隨後,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徐敬業:“大爺,您是?”
駱賓王:“傳說中的駱賓王就是我。”
徐敬業:“哦。”
駱賓王:“……”
徐敬業:“您來幹什麽呢?”
駱賓王:“求個官。”
徐敬業:“為什麽這麽自信?”
駱賓王:“因為你需要我。”
徐敬業不得不上下打量一下駱賓王,不過是個麵色偏黑、體型較胖、鬍鬚稀疏且一臉高傲的老頭兒。
徐敬業告訴駱賓王,雖然自己現在很需要人手,但詩人什麽的就算了吧,而且還那麽大歲數。
徐敬業:“打下洛陽後,我也許會請你寫一首詩。”
駱賓王:“豎子不足與謀!”
說完他就想走。其實隻是轉了個身兒。
徐敬業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開口:“先生可自比一人。”
駱賓王:“三國陳琳。”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討曹操,寫了一篇檄文,把曹操罵了個底兒掉。據說曹操當時正頭疼,多日不愈。看完檄文,出了身冷汗,頭也不疼了。
聽完駱賓王的話,徐敬業蹦到跟前,拉住駱的手,說:我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我的藝文令,掌管軍中文書機要!
在投奔徐敬業反對武則天這個事上,不要以為駱賓王是頭腦發熱。他不傻。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駱賓王七歲時,就寫出了“鵝鵝鵝”,肯定有兩下子。他的悲劇隻在於站錯了隊,具體地說是錯判了形勢。按駱賓王估算(實際上也是徐敬業估算),隻要這反對武則天的戰爭一打起來,那麽肯定是和者雲集,用不著打到洛陽、拿下長安,隻要叫軍隊朝著洛陽進軍,武則天的政權就會垮掉。他們甚至相信隻要一篇充滿鼓動性的討伐檄文一出,事就妥了。所以,當時徐敬業雙手扶住駱賓王的肩膀,說:“拜託了。”
駱賓王說:“客氣啥?”
徐敬業親自給駱賓王鋪紙研墨,而後者喝了點酒,一氣嗬成寫出了千古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寫得確實好。這個檄文一出,把各朝各代的檄文都斃了,包括陳琳的那一堆。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千年後,讀這樣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的欲望。檄文是什麽?就是gg,能寫到讓你產生衝動就是最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詩人駱賓王是唐朝最好的文案。
武則天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檄文,讀到最後一個字時,這個除了太宗李世民外誰都不服的女人已汗濕香衫。《酉陽雜俎》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後被各種史料所摘引:“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她問宰相:“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為什麽沒有被朝廷發現和使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看到駱賓王寫的狂卷自己的檄文後,仍大賞其才。
這是武則天的氣度。
她畢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而非印象中那個跟神探狄仁傑眉來眼去的女人。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內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家新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
但隻是徐敬業負了這篇曠世檄文。
徐敬業太自負。這是沒辦法的事。他的祖父是大唐第一名將英國公徐世勣。徐在軍事指揮上不輸給李靖;在政治上,又比李靖成熟,建立的功業浩浩蕩蕩。從隋煬帝楊廣開始,帝國就征高麗,一次又一次失敗。到唐太宗李世民繼續征高麗,但仍是失敗。唐高宗繼續遠征,最後終於成功,統帥就是徐世勣。作為名門之後,徐敬業也不是個平庸之輩:“徐敬業年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不善,將赤吾族。’射必溢鏑,走馬若滅,老騎不能及。英公嚐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揚州兵變後,武則天大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隨即出兵三十萬赴揚州。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詔襲殺了揚州長史,告訴大家自己有被武則天廢掉的中宗皇帝的密詔,隨後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將他們武裝起來。他以魏思溫為軍師,傳檄附近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復李唐江山,人馬也聚集了幾萬。
喊出造反的口號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也不難,棘手的是隨後麵臨的戰鬥。
當時,擺在徐敬業麵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所在的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徵求了魏思溫的意見,魏答: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廢黜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率兵直趨洛陽。中原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會響應,武數月可滅,天下指日即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的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才是正確方略,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
得,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
魏思溫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於死地嗎?”
魏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徐敬業沒聽。徐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確實在很快的時間內被攻占,但兵力也分散了。此時,朝廷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又返回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的士兵崩潰,這位貴公子一攤手:“奈何?!”
是啊,奈何?衝動是魔鬼。今日之域中,到底還是武則天的天下。攤手的還有駱賓王,望著眼前瞬間變幻的風雲,他很想寫一首詩。
對徐敬業來說,還是誌大才疏,沒能真正洞察到時局的真相,即使他選擇了直接進攻洛陽,也幾乎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
駱賓王是四傑中歲數最大的,比最小的王勃大三十來歲。考察他的一生,是很不得誌的,不是在他人幕府做文書,就是在地方當小官兒,好不容易在中央政府做了個侍禦史,也不過是“從六品”,而且還沒做安穩就被轟走了。到最後,駱賓王隻是個縣丞,心裏有多不慡便可想而知了。
但駱賓王還是有想法的。什麽想法?就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必須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他需要的隻是等待。所以他最終棄官而去,開始了自己的遊歷生涯。
卻說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秋,年過半百的駱賓王正背著小包,落魄地在江淮也就是揚州一帶轉悠。一想到五六十歲了,還一事無成,駱賓王就鼻子發酸。哭完了,他繼續轉悠,也許冥冥中感到這裏是改變命運的地方?
還別說,轉悠了幾圈,命運還真就拐了個彎兒,因為他聽到個消息:大唐名將李勣之孫、被貶南下的徐敬業,在揚州造了武則天的反。好啊!機會來了,駱賓王在盤算了三秒鍾後,一頭紮進徐敬業的大營。隨後,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徐敬業:“大爺,您是?”
駱賓王:“傳說中的駱賓王就是我。”
徐敬業:“哦。”
駱賓王:“……”
徐敬業:“您來幹什麽呢?”
駱賓王:“求個官。”
徐敬業:“為什麽這麽自信?”
駱賓王:“因為你需要我。”
徐敬業不得不上下打量一下駱賓王,不過是個麵色偏黑、體型較胖、鬍鬚稀疏且一臉高傲的老頭兒。
徐敬業告訴駱賓王,雖然自己現在很需要人手,但詩人什麽的就算了吧,而且還那麽大歲數。
徐敬業:“打下洛陽後,我也許會請你寫一首詩。”
駱賓王:“豎子不足與謀!”
說完他就想走。其實隻是轉了個身兒。
徐敬業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開口:“先生可自比一人。”
駱賓王:“三國陳琳。”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討曹操,寫了一篇檄文,把曹操罵了個底兒掉。據說曹操當時正頭疼,多日不愈。看完檄文,出了身冷汗,頭也不疼了。
聽完駱賓王的話,徐敬業蹦到跟前,拉住駱的手,說:我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我的藝文令,掌管軍中文書機要!
在投奔徐敬業反對武則天這個事上,不要以為駱賓王是頭腦發熱。他不傻。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駱賓王七歲時,就寫出了“鵝鵝鵝”,肯定有兩下子。他的悲劇隻在於站錯了隊,具體地說是錯判了形勢。按駱賓王估算(實際上也是徐敬業估算),隻要這反對武則天的戰爭一打起來,那麽肯定是和者雲集,用不著打到洛陽、拿下長安,隻要叫軍隊朝著洛陽進軍,武則天的政權就會垮掉。他們甚至相信隻要一篇充滿鼓動性的討伐檄文一出,事就妥了。所以,當時徐敬業雙手扶住駱賓王的肩膀,說:“拜託了。”
駱賓王說:“客氣啥?”
徐敬業親自給駱賓王鋪紙研墨,而後者喝了點酒,一氣嗬成寫出了千古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寫得確實好。這個檄文一出,把各朝各代的檄文都斃了,包括陳琳的那一堆。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千年後,讀這樣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的欲望。檄文是什麽?就是gg,能寫到讓你產生衝動就是最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詩人駱賓王是唐朝最好的文案。
武則天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檄文,讀到最後一個字時,這個除了太宗李世民外誰都不服的女人已汗濕香衫。《酉陽雜俎》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後被各種史料所摘引:“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她問宰相:“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為什麽沒有被朝廷發現和使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看到駱賓王寫的狂卷自己的檄文後,仍大賞其才。
這是武則天的氣度。
她畢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而非印象中那個跟神探狄仁傑眉來眼去的女人。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內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家新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
但隻是徐敬業負了這篇曠世檄文。
徐敬業太自負。這是沒辦法的事。他的祖父是大唐第一名將英國公徐世勣。徐在軍事指揮上不輸給李靖;在政治上,又比李靖成熟,建立的功業浩浩蕩蕩。從隋煬帝楊廣開始,帝國就征高麗,一次又一次失敗。到唐太宗李世民繼續征高麗,但仍是失敗。唐高宗繼續遠征,最後終於成功,統帥就是徐世勣。作為名門之後,徐敬業也不是個平庸之輩:“徐敬業年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不善,將赤吾族。’射必溢鏑,走馬若滅,老騎不能及。英公嚐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揚州兵變後,武則天大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隨即出兵三十萬赴揚州。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詔襲殺了揚州長史,告訴大家自己有被武則天廢掉的中宗皇帝的密詔,隨後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將他們武裝起來。他以魏思溫為軍師,傳檄附近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復李唐江山,人馬也聚集了幾萬。
喊出造反的口號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也不難,棘手的是隨後麵臨的戰鬥。
當時,擺在徐敬業麵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所在的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徵求了魏思溫的意見,魏答: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廢黜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率兵直趨洛陽。中原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會響應,武數月可滅,天下指日即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的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才是正確方略,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
得,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
魏思溫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於死地嗎?”
魏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徐敬業沒聽。徐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確實在很快的時間內被攻占,但兵力也分散了。此時,朝廷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又返回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的士兵崩潰,這位貴公子一攤手:“奈何?!”
是啊,奈何?衝動是魔鬼。今日之域中,到底還是武則天的天下。攤手的還有駱賓王,望著眼前瞬間變幻的風雲,他很想寫一首詩。
對徐敬業來說,還是誌大才疏,沒能真正洞察到時局的真相,即使他選擇了直接進攻洛陽,也幾乎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