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亮的秘密還有什麽?


    如果說它真的是一艘巨大的飛船,那麽似乎也出現過某種技術故障,《金史》“天文誌”就記載了一條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信息:“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乙醜,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也就是說,這一年6月15日,月球突然偏離了自己一貫的運行軌道,向南方的太空飛去。沒過多久,又回到既定軌道,繼續繞著地球轉動。為什麽會出現這樣奇異的事情?看來,當它運行出現錯誤後,自己又給自己進行了糾錯並取得成功。如果當年的史官沒有記錯,那除了佐證月亮確實是一艘飛船外,還能有什麽合理解釋?


    回到開篇的故事。如果嵩山秘境中的白衣人真的來自明月,那他跑到地球上幹什麽來了?他在月球上從事的工程到底是什麽?似乎是說在修理月球上的“凸處”,難道是神秘的環形山?如果是的話,為什麽要修建?莫非每座山下都有一個通往月球內部的通道?當然,這所有的推測你都可以不信。


    但那白衣人到底出現了,然後又神秘地消失。走前他還打開包裹,向我們展示了用來修理月球的器具,並給了主人公一些類似太空食品的東西。而這一切是多麽不可思議。但是,在後來的民間傳說中,就真的有了“八萬二千戶修理月亮”這麽一說,又有了“修月斧”、“修月戶”、“修月手”等稱謂。北宋王安石有《題扇》詩:“玉斧修成寶月圓,月邊仍有女乘鸞。”蘇軾有《正月一日雪中過淮謁客回作》:“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又如南宋詞人王沂孫的《眉嫵·新月》:“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蛾、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水,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隻是在這裏,“玉斧修月”已比作收復中原了。


    盜墓驚魂


    襄陽有官吏張某,一日夜,其三兄弟同時夢到亡父訴說自己的墳墓被盜,並告訴他們盜墓賊的蹤跡。


    賊人很快被捉到,為首的竟是一對夫妻。


    丈夫說:“我們夫妻以盜墓為業已有十餘年了,每次入墓,都帶著酒食。打開棺材後,按慣例,我和妻子會先跟墓主即那具死屍飲酒。程序是:我先自飲一杯,然後說客人喝了一杯啊。隨後將酒滴入屍體嘴中。再說,主人也喝一杯吧。最後,我妻子也喝一杯。這時候,我會問:酒錢誰出?妻子便說:酒錢該主人出啊。然後,我們才取墓裏的珍寶。但昨晚,打開棺材後,發現裏麵的人麵色如生。我們依程序而行,當說到‘主人也喝一杯’時,那死屍突然睜開眼對我們笑了一下……”


    這是唐朝時的一個盜墓傳說。


    在中國古代,盜墓有兩個高潮期:第一是東漢末年到魏晉六朝,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國。三國時盜墓猖獗,曹操還設置了“摸金校尉”這樣專門負責盜墓的職位。五代十國時,則出現史上頭號盜墓賊溫韜。當時,溫以軍閥身份坐鎮關中,幾乎把唐朝皇帝的陵墓挖了個遍。他不像一般盜墓賊那樣在月黑風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盜墓,而是親自帶隊在大白天浩浩蕩蕩地去“開墓”。


    按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幹陵,風雨不可發。”也就是說,除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幹陵外,關中的唐朝十七個皇帝的陵墓都被溫韜掃蕩了。


    盜墓這件事,性質當然比較黑。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別具意義: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河南汲縣人不準挖盜戰國魏襄王古墓,發現了一堆寫有文字的古竹簡,當時朝廷非常重視這一發現,晉武帝司馬炎命大臣荀勗、和嶠對古竹簡進行研究,最後整理出《竹書紀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戰國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從此大白人間。而溫韜盜掘唐天子陵墓後,使得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真跡有幸被後人目睹。但是,著名的《蘭亭集序》是個例外,它是被溫韜從李世民的昭陵裏挖了出來,還是依舊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國盜墓史、考古史和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


    千年來,繁衍不息,盜墓不止。自從有了這營生,一把“洛陽鏟”縱橫千裏,直到現在這種鏟子也不過時,足見古人在發明這種盜墓工具時費盡心機。當然,盜墓有多少年的歷史,反盜墓就有多少年的歷史。隨著盜墓者手段越來越高超,反盜墓措施也越來越玄妙。總的來說,反盜墓有兩大手段:第一,從根兒上就叫你找不到墳頭。比如,三國時曹操死後,設七十二疑塚,把盜墓者搞得暈頭轉向;第二,當然是在墓內設置暗器。一般來說,帝王的陵墓結構複雜,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側室、耳室、角室等組成,且墓門遠非一道,為斃殺盜墓賊,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製有其機也”。


    關於伏火,史上有明確記載,魏晉六朝時,有盜墓賊進入墓室後,欲開棺取寶,聽到裏麵有巨吼如雷,瞬時墓內火起,盜賊多被燒死。伏火是墓穴中最常見的暗器之一。看上去似乎離奇,叫人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多有科學根據。在幽深的墓穴中,由於環境密封,隨葬的腐爛之物經微生物厭氧消化而產生可燃性氣體,成分以甲烷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氫和硫化氫等,遇明火而燃燒。盜墓賊進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後果可想而知。


    伏火之外便是毒氣。貝丘在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唐時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這裏是春秋戰國時齊國故都,境地多齊國國君及貴族墓穴。其中,齊景公墓在淄川區九頂山。唐朝時,有人曾開其墓,順著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於石函中發現一隻活鵝,該鵝扇動翅膀,四下石塊皆落,響徹地宮。盜墓者又深入一丈,發現有青氣升騰,望之如燒陶時的煙霧,直衝上空,經過飛鳥,聞之都中毒而落,盜墓者驚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關於毒氣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墓主靈魂不散,以毒氣詛咒斃殺盜墓者;有人認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時設置了機關,比如為保存屍體不使之腐爛以及毒殺盜墓者,而大量應用水銀,使水銀這種極易揮發的劇毒物在墓中形成一個毒氣層。此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以唐朝皇帝為例,生前為求長生而多服丹藥,有的更是死於丹藥(如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另一些皇帝則死於宦官的毒藥謀殺(如唐順宗、唐憲宗、唐宣宗),而丹藥成分多是有害礦物,毒藥則更不用說,聚集在體內,慢慢地揮發,自然使墓穴充滿毒氣。


    如果說火與毒藉助了化學知識,那麽墓室內暗藏弓弩,射殺盜墓者的辦法,則完全來自於人為的力量。這種埋伏一般設在墓門之後,當有人開啟,就會觸碰機關,便有飛箭襲來。應該說,這是最具有技術含量的防盜墓手段,因為需要精密複雜的機械知識。此外,以流沙掩墓,形成沙層,也是一種辦法。


    《酉陽雜俎》中有不少唐朝第一手的盜墓秘聞,可以說還原了最真實的盜墓現場。古墓中的各種神秘的機關,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劉晏判官李邈,莊在高陵,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邈因官罷歸莊,方欲勘責,見倉庫盈羨,輸尚未畢,邈怪問,悉曰:‘某作端公莊客二三年矣,久為盜,近開一古塚,塚西去莊十裏,極高大,入鬆林二百步方至墓,墓側有碑,斷倒糙中,字磨滅不可讀。初,旁掘數十丈,遇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洋糞沃之方開。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復發,因列炬而入。至開第二重門,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眾以棒擊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畫兵衛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懸以鐵索,其下金玉珠璣堆集。眾懼,未即掠之。棺兩角忽颯颯風起,有沙迸撲人麵。須臾風甚,沙出如注,遂沒至膝,眾皆恐走。比出,門已塞矣。一人復為沙埋死,乃同酹地謝之,誓不發塚。’”


    劉晏是中唐時期人,官至宰相,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財能手。安史亂後,百廢待興,幸有劉晏梳理,掌握財政,才使帝國有回升氣象,但最終唐德宗信任jian佞,構陷劉晏,終被賜死。


    劉晏幕府中有個判官,也就相當於助理,叫李邈,其莊園在陝西高陵縣。劉晏身死,殃及池魚,李邈也被罷官,退隱莊園。回到莊上的第一件事,李邈就是查帳(不愧在劉晏幕府中做事)。查著查著,發現問題,有個莊客似乎已欠了好幾年租子。李邈把僕人叫來,僕人說這個莊客已寄居莊上多年,但行為奇特,好像沒怎麽見他經營過農田果園,而是晝伏夜出,幹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沒證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詭事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魏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魏風華並收藏唐朝詭事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