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安很想回金州府,但現在的他卻走不開。他隻能給張月如回信。
他在信裏向張月如表示感謝。並讓她好好休養身體。
而關於給孩子起名字的事情,潘小安說暫時還沒想好名字,但可以先叫雙十兒。
張月如看到這個名字,不由笑出聲。
“夫人,官人在信裏寫了什麽?”
“師師,我把信給你,你自己看。”
“可以嗎?”
“咱們姐妹沒有秘密。”
李師師看完信,她有點吃醋。“臭小安,你也沒少和我使勁。我咋就沒有懷上孩子呢?”
雙十兒,這個名字,李師師也很喜歡。“臭小安還是很有才華的。”
李師師想起那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等我有了孩子,就起名叫雙虎兒。
張月如見李師師臉色暗沉。知她心裏不高興。
張月如便把李師師拉到身前。她給李師師耳語幾句。
李師師瞬間臉紅。“姐姐,真的能管用嗎?”
“等官人回來,你試試就知道。”
李師師羞澀的點頭。“我都聽姐姐的,姐姐待我最好。”
兩個女人的說話聲,吵到雙十兒。他哇哇哭起來。
“姐姐,雙十兒是不是餓了?”
張月如抱起孩子。“才剛剛吃過,哪能餓得這麽快。他隻是淘氣,想黏人罷了。”
為了以示普天同慶。張月如打算給安國的幼兒,發一筆銀子。
“姐姐,你知道咱們安國有多少幼兒嗎?”
“那日安心來看我,我問過她。她說安國每年有近四萬幼兒出生。而六歲以下的孩子,接近二十萬。”
“這人數不對吧?”
“師師,這人數是正確的。雖然安國大力發展醫學。但每一年夭折的幼兒,還是很多。”
李師師歎口氣。“可惜我隻是個戲子,不能保護他們。”
“師師,術業有專攻,不必苛求自己。”
“姐姐,你打算怎麽辦?”
“我想給雙十兒祈福。給安國的幼兒祈福。”
“要去寺廟嗎?”
“不不不。我要給安國的幼兒,發一筆銀子。”
李師師沉思:“姐姐,這些年我也攢了一些銀子。我也出份力吧。”
張月如高興起來:“好師師,你能出多少銀子?”
李師師對錢財,向來不看重。“我可以出十萬兩。”
“妹妹倒是富裕的很”張月如打趣。她盤算著說道:“師師,你出三萬吧。瓊英,小穎,安心和安靜,她們也都出了三萬。
各州府送來的金銀,還有新羅,九島以及海外送來的金銀,足有一百萬兩。
我想著,咱們如今的生活,終歸要好黎民百姓太多。
所以,這些銀子放在倉庫裏,還不如發給安國的孩子們。”
李師師感動。“姐姐真是活菩薩”
張月如笑了笑。“官人說過,一日三餐兩菜足矣。自己能吃的好,別人也能吃到飽。”
章程就這樣定下來:
安國六歲以下兒童,每人可以領一兩銀子,連續領三年。三年內新生兒童,也算在裏麵。
這一兩銀子,隻是習慣性說法。確切的說,是每個孩子發十塊錢。
孟子曾經說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你自己吃的小肚溜圓,轉臉告訴別人少吃是福。你這不是有毛病嗎?
安國婦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歡呼雀躍起來。像很多安國婦人,一年連三塊錢都賺不上。
這十塊錢,可以讓很多家庭,能有一年的好日子過。
張月如的這個政策一出,在安國掀起一陣生育潮。
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饒是潘小安致力改革一些事情。
但安國百姓的收入,還不是很高。且貧富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
像金州府靠著王城,像東夷府依靠港口,它們發展的早,所以這些州府富裕。
而那些剛歸入安國,且沒有港口資源的地方,那裏的百姓收入就會低很多。
百姓手裏沒有活錢,他們消費的意願就會降低。這對安國的工商業,都是不利因素。
好在,安國百姓的吃食上,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一年兩季產出,百姓不缺糧食吃。
十進一的糧食稅收,也不算高的離譜。隻是,百姓手裏缺錢用。
這個問題,潘小安早就注意到。可現在,安國主要任務,還是在開疆拓土上。
而開疆拓土,花費巨大。國力不昌盛,很難維持大規模,長久的征戰。
戰爭極其消耗資源。隻一個軍餉,每月的花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潘小安靠什麽來給士兵發糧餉,維持戰爭的花費呢?
第一,當然是稅收。
第二,就是海外貿易。
第三,是紙幣的使用。
隻要有足夠的貨物產出做根基,名義上的紙幣,就可以循環流通,一直使用。
當然。最主要的是,潘小安在對外戰爭上,要一直打勝仗。
打了勝仗,就可以提振安國百姓的自信心。打了勝仗,就能有繳獲獎勵士兵。
其他幾國,也大體是這個思路。
隻是在稅收和征伐上略有不同。一個是收誰的稅?一個是打贏了之後,可以搶幾天?
宗望已經開始做動員。
“大金國勇敢的戰士們,騎上你們的戰馬,拿起你們的彎刀,給我衝進東平郡。
隻要你們能拿下東平郡,三日不封刀,誰搶到財物,那財物就屬於他。
誰搶到美人,那美人就屬於他。而每殺掉一個安國士兵,你們就會有一兩銀子的獎賞。”
金國騎兵嗷嗷叫。他們對宗望描繪的美好前景,充滿期待。
冬月初。
今年的雪,比往年來的要晚一些。
宗望開始驅動遼國降兵出戰。而遼國降兵前,還有身份更低的宋人。
宋人被驅趕在前。他們要修整土路,供金國騎兵行走。以防土坑,兔窟陷落了馬蹄。
戰馬有時頑強,可以千裏奔襲去打仗。但它們又很脆弱。
隻要馬蹄被陷落,它們就會受很重的傷。
除了做這個,宋人還要搭建浮橋,供遼國降兵過河。
宗望大軍殺來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東平郡。
潘小安來到城牆上巡查。宗望的大軍還沒有趕到。但遠處的塵土已經飛揚。
“看這塵土的規模,敵人怕是得有兩三萬吧。”
他在信裏向張月如表示感謝。並讓她好好休養身體。
而關於給孩子起名字的事情,潘小安說暫時還沒想好名字,但可以先叫雙十兒。
張月如看到這個名字,不由笑出聲。
“夫人,官人在信裏寫了什麽?”
“師師,我把信給你,你自己看。”
“可以嗎?”
“咱們姐妹沒有秘密。”
李師師看完信,她有點吃醋。“臭小安,你也沒少和我使勁。我咋就沒有懷上孩子呢?”
雙十兒,這個名字,李師師也很喜歡。“臭小安還是很有才華的。”
李師師想起那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等我有了孩子,就起名叫雙虎兒。
張月如見李師師臉色暗沉。知她心裏不高興。
張月如便把李師師拉到身前。她給李師師耳語幾句。
李師師瞬間臉紅。“姐姐,真的能管用嗎?”
“等官人回來,你試試就知道。”
李師師羞澀的點頭。“我都聽姐姐的,姐姐待我最好。”
兩個女人的說話聲,吵到雙十兒。他哇哇哭起來。
“姐姐,雙十兒是不是餓了?”
張月如抱起孩子。“才剛剛吃過,哪能餓得這麽快。他隻是淘氣,想黏人罷了。”
為了以示普天同慶。張月如打算給安國的幼兒,發一筆銀子。
“姐姐,你知道咱們安國有多少幼兒嗎?”
“那日安心來看我,我問過她。她說安國每年有近四萬幼兒出生。而六歲以下的孩子,接近二十萬。”
“這人數不對吧?”
“師師,這人數是正確的。雖然安國大力發展醫學。但每一年夭折的幼兒,還是很多。”
李師師歎口氣。“可惜我隻是個戲子,不能保護他們。”
“師師,術業有專攻,不必苛求自己。”
“姐姐,你打算怎麽辦?”
“我想給雙十兒祈福。給安國的幼兒祈福。”
“要去寺廟嗎?”
“不不不。我要給安國的幼兒,發一筆銀子。”
李師師沉思:“姐姐,這些年我也攢了一些銀子。我也出份力吧。”
張月如高興起來:“好師師,你能出多少銀子?”
李師師對錢財,向來不看重。“我可以出十萬兩。”
“妹妹倒是富裕的很”張月如打趣。她盤算著說道:“師師,你出三萬吧。瓊英,小穎,安心和安靜,她們也都出了三萬。
各州府送來的金銀,還有新羅,九島以及海外送來的金銀,足有一百萬兩。
我想著,咱們如今的生活,終歸要好黎民百姓太多。
所以,這些銀子放在倉庫裏,還不如發給安國的孩子們。”
李師師感動。“姐姐真是活菩薩”
張月如笑了笑。“官人說過,一日三餐兩菜足矣。自己能吃的好,別人也能吃到飽。”
章程就這樣定下來:
安國六歲以下兒童,每人可以領一兩銀子,連續領三年。三年內新生兒童,也算在裏麵。
這一兩銀子,隻是習慣性說法。確切的說,是每個孩子發十塊錢。
孟子曾經說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你自己吃的小肚溜圓,轉臉告訴別人少吃是福。你這不是有毛病嗎?
安國婦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歡呼雀躍起來。像很多安國婦人,一年連三塊錢都賺不上。
這十塊錢,可以讓很多家庭,能有一年的好日子過。
張月如的這個政策一出,在安國掀起一陣生育潮。
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饒是潘小安致力改革一些事情。
但安國百姓的收入,還不是很高。且貧富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
像金州府靠著王城,像東夷府依靠港口,它們發展的早,所以這些州府富裕。
而那些剛歸入安國,且沒有港口資源的地方,那裏的百姓收入就會低很多。
百姓手裏沒有活錢,他們消費的意願就會降低。這對安國的工商業,都是不利因素。
好在,安國百姓的吃食上,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一年兩季產出,百姓不缺糧食吃。
十進一的糧食稅收,也不算高的離譜。隻是,百姓手裏缺錢用。
這個問題,潘小安早就注意到。可現在,安國主要任務,還是在開疆拓土上。
而開疆拓土,花費巨大。國力不昌盛,很難維持大規模,長久的征戰。
戰爭極其消耗資源。隻一個軍餉,每月的花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潘小安靠什麽來給士兵發糧餉,維持戰爭的花費呢?
第一,當然是稅收。
第二,就是海外貿易。
第三,是紙幣的使用。
隻要有足夠的貨物產出做根基,名義上的紙幣,就可以循環流通,一直使用。
當然。最主要的是,潘小安在對外戰爭上,要一直打勝仗。
打了勝仗,就可以提振安國百姓的自信心。打了勝仗,就能有繳獲獎勵士兵。
其他幾國,也大體是這個思路。
隻是在稅收和征伐上略有不同。一個是收誰的稅?一個是打贏了之後,可以搶幾天?
宗望已經開始做動員。
“大金國勇敢的戰士們,騎上你們的戰馬,拿起你們的彎刀,給我衝進東平郡。
隻要你們能拿下東平郡,三日不封刀,誰搶到財物,那財物就屬於他。
誰搶到美人,那美人就屬於他。而每殺掉一個安國士兵,你們就會有一兩銀子的獎賞。”
金國騎兵嗷嗷叫。他們對宗望描繪的美好前景,充滿期待。
冬月初。
今年的雪,比往年來的要晚一些。
宗望開始驅動遼國降兵出戰。而遼國降兵前,還有身份更低的宋人。
宋人被驅趕在前。他們要修整土路,供金國騎兵行走。以防土坑,兔窟陷落了馬蹄。
戰馬有時頑強,可以千裏奔襲去打仗。但它們又很脆弱。
隻要馬蹄被陷落,它們就會受很重的傷。
除了做這個,宋人還要搭建浮橋,供遼國降兵過河。
宗望大軍殺來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東平郡。
潘小安來到城牆上巡查。宗望的大軍還沒有趕到。但遠處的塵土已經飛揚。
“看這塵土的規模,敵人怕是得有兩三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