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下了車,在這一區閑晃,雖不致漫無目的,也相差無幾了。她記得有一晚來過這附近的某間酒吧,玩得很開心,那時她還在報界,還在《環球報》。大家都在傳,說她針對“瑪麗.艾倫.麥卡梅公共住宅案”的係列報導,可能會獲普立茲獎提名。這傳言沒成真(她倒是得了新英格蘭新聞協會頒發的“何瑞斯.葛利裏獎”,和“新英格蘭筆會╱溫希普卓越調查報導獎”),但她後來也不在意了。她知道自己表現確實很棒,而那時的她,覺得這樣就夠了。假如她沒記錯,他們那晚去的酒吧是由一個老人獨力經營,有扇紅色大門,叫“肯尼利酒吧”,隱身這一區尚未小資化的某個街角。這名字本身就有復古味,那時的愛爾蘭酒吧不像後來,非得取個帶點愛爾蘭味道的名字不可,什麽“聖詹姆斯門”、“樂土”、“雕像島”之類的。
她終於找到那扇紅門,隻是那個街區她一開始沒認出來,因為那兒以前停的車都是豐田、富豪,現在則成了賓士和荒原路華的高檔休旅車。原本實用取向的鐵窗,換上精細的雕花鐵窗,走美感路線了。“肯尼利”還在,不過現在菜單貼在外麵,以前有的炸馬芝瑞拉起司條和炸雞米花沒了,換成豬頰肉和燉羽衣甘藍。
她逕自走向最裏麵的角落,員工工作檯附近的一張空位。酒保來問她要什麽,她先點了一杯伏特加配冰塊,又向他要當天的報紙。她穿的是灰色兜帽外套,內搭白色尖領t恤、深藍色牛仔褲。黑色平底鞋已磨損得差不多,樣式也不起眼,正是她這身打扮的寫照。那也無所謂。盡管大家成天談進步、談立足平等、談“後性別歧視”世代,女人要是獨自上酒吧喝一杯,還是少不了招來異樣的眼光。她始終垂著頭,看《波士頓環球報》,小口喝著伏特加,努力想壓住胸膛裏那隻茫然的小麻雀,叫它別亂撲翅。
酒吧大概隻坐了四分之一滿,很不錯,隻是,她本以為這裏的客人都有點年紀,在場的人卻比她想得年輕很多,這就不太妙了。老一輩的隻剩四個怪老頭,圍著裏麵那區的一張破桌子,頻頻溜出去吞雲吐霧。這裏現在可是全波士頓最新潮的區,當年喜歡點杯烈酒配啤酒的大夥兒,在單一麥芽威士忌愛好者的圍攻下,哪還守得住呢。若以為這區還沒淪陷,可就太天真了。
當年痛飲“藍帶”、大罐“甘塞特”這種本土老牌啤酒的長輩(而且要喝就隻喝啤酒,不搭烈酒),很少看晚上六點鍾的新聞。年輕人也不看,至少不會準時在電視機前看,不過倒可能會先用數位錄影機錄下來,或是之後再用筆電看網絡串流的版本。年輕人還會固定上youtub一看影片。瑞秋去年秋天在鏡頭前抓狂的影片在網絡上瘋傳後,十二小時內就有八萬次點擊;不到二十四小時,竟冒出七種網絡惡搞圖,還有人把瑞秋不斷眨眼、冒汗、口吃、呼吸急促的鏡頭剪接成短片,配樂則是把碧昂絲的歌〈醉愛〉(drunkinlove)重新混音。整支短片說的就是——有個醉醺醺的記者,在太子港難民營做直播時突然起肖。三十六小時不到,這短片已有二十七萬次點擊。
瑞秋朋友不多,仍一致幫她打氣,說外麵不會有那麽多人認得出她,她想得太嚴重啦;又說,網絡時代嘛,原本就會有新的內容不斷冒出來,瑞秋大可放心,很多人看過這支短片沒錯,但最後不會有什麽人記得。
然而,若要說這酒吧裏不到三十五歲的客人,有半數看過這短片,應該也不為過。這群人看片時搞不好已經嗑了藥喝了酒,所以乍看一名單身女子戴頂棒球帽,在酒吧看報紙,應該聯想不到短片中的女人。可是話說回來,說不定其中有幾個人,看那支短片時清醒得很,而且記性超好。
瑞秋飛快瞄了酒吧的客人幾眼,心裏便大概有數:兩個粉領族在喝馬丁尼(裏麵加了某種粉紅色的東西);五個貌似交易員的男人猛灌啤酒,看著頭頂上電視播的體育競賽,互相碰拳叫好;一群應該是科技業的男女,大概二十八、九歲,即使喝酒聚餐,肩膀還是緊繃的;另有一對打扮光鮮、三十出頭的情侶,男方顯然醉了,女方一臉嫌惡,也略帶畏怯之色。這對男女坐得離瑞秋最近,在她右手邊隔四個位子而已。不一會兒,兩張椅子轟然一聲半倒,撞上旁邊兩張椅子,前麵的椅腳都騰空了,女人不由說:“我的天,真是夠了。”聲音和眼中都透著恐懼與不屑。男人回嘴:“你他媽自己冷靜一點,你這死公主……”瑞秋碰巧與他四目相接,又對上他女友的視線,男方隨即去把椅子扶正,大家都裝得完全沒事。
她的酒已快見底,心想來酒吧坐坐真是個爛主意。她太怕某種人(就是看過她在晚間新聞抓狂的人),怕到忘了自己其實最怕的是一般人。她對人的恐懼從未如此刻這般強烈,她不由揣想,這毛病到底有多嚴重?她出了法院,早該直接沖回家的,幹麽上酒吧?真要命,小麻雀拍起翅膀來,隻是還沒太劇烈、太失控,還沒,可是節奏變快了。她知道自己一顆心被血管懸著,吊在胸腔裏晃啊晃。酒吧裏眾人的目光都對準她,有群人在背後嘰嘰咕咕,她覺得仿佛聽到某人低聲道:“就那個記者嘛。”
她在吧檯上放了張十元鈔票,很慶幸身上正好有,因為完全不想等人找零,也無法再在那兒多坐一秒。她喉頭一緊,視角邊緣已模糊,四周空氣在她眼前宛若消融。她方起身,酒保卻把一杯酒放在她麵前。
她終於找到那扇紅門,隻是那個街區她一開始沒認出來,因為那兒以前停的車都是豐田、富豪,現在則成了賓士和荒原路華的高檔休旅車。原本實用取向的鐵窗,換上精細的雕花鐵窗,走美感路線了。“肯尼利”還在,不過現在菜單貼在外麵,以前有的炸馬芝瑞拉起司條和炸雞米花沒了,換成豬頰肉和燉羽衣甘藍。
她逕自走向最裏麵的角落,員工工作檯附近的一張空位。酒保來問她要什麽,她先點了一杯伏特加配冰塊,又向他要當天的報紙。她穿的是灰色兜帽外套,內搭白色尖領t恤、深藍色牛仔褲。黑色平底鞋已磨損得差不多,樣式也不起眼,正是她這身打扮的寫照。那也無所謂。盡管大家成天談進步、談立足平等、談“後性別歧視”世代,女人要是獨自上酒吧喝一杯,還是少不了招來異樣的眼光。她始終垂著頭,看《波士頓環球報》,小口喝著伏特加,努力想壓住胸膛裏那隻茫然的小麻雀,叫它別亂撲翅。
酒吧大概隻坐了四分之一滿,很不錯,隻是,她本以為這裏的客人都有點年紀,在場的人卻比她想得年輕很多,這就不太妙了。老一輩的隻剩四個怪老頭,圍著裏麵那區的一張破桌子,頻頻溜出去吞雲吐霧。這裏現在可是全波士頓最新潮的區,當年喜歡點杯烈酒配啤酒的大夥兒,在單一麥芽威士忌愛好者的圍攻下,哪還守得住呢。若以為這區還沒淪陷,可就太天真了。
當年痛飲“藍帶”、大罐“甘塞特”這種本土老牌啤酒的長輩(而且要喝就隻喝啤酒,不搭烈酒),很少看晚上六點鍾的新聞。年輕人也不看,至少不會準時在電視機前看,不過倒可能會先用數位錄影機錄下來,或是之後再用筆電看網絡串流的版本。年輕人還會固定上youtub一看影片。瑞秋去年秋天在鏡頭前抓狂的影片在網絡上瘋傳後,十二小時內就有八萬次點擊;不到二十四小時,竟冒出七種網絡惡搞圖,還有人把瑞秋不斷眨眼、冒汗、口吃、呼吸急促的鏡頭剪接成短片,配樂則是把碧昂絲的歌〈醉愛〉(drunkinlove)重新混音。整支短片說的就是——有個醉醺醺的記者,在太子港難民營做直播時突然起肖。三十六小時不到,這短片已有二十七萬次點擊。
瑞秋朋友不多,仍一致幫她打氣,說外麵不會有那麽多人認得出她,她想得太嚴重啦;又說,網絡時代嘛,原本就會有新的內容不斷冒出來,瑞秋大可放心,很多人看過這支短片沒錯,但最後不會有什麽人記得。
然而,若要說這酒吧裏不到三十五歲的客人,有半數看過這短片,應該也不為過。這群人看片時搞不好已經嗑了藥喝了酒,所以乍看一名單身女子戴頂棒球帽,在酒吧看報紙,應該聯想不到短片中的女人。可是話說回來,說不定其中有幾個人,看那支短片時清醒得很,而且記性超好。
瑞秋飛快瞄了酒吧的客人幾眼,心裏便大概有數:兩個粉領族在喝馬丁尼(裏麵加了某種粉紅色的東西);五個貌似交易員的男人猛灌啤酒,看著頭頂上電視播的體育競賽,互相碰拳叫好;一群應該是科技業的男女,大概二十八、九歲,即使喝酒聚餐,肩膀還是緊繃的;另有一對打扮光鮮、三十出頭的情侶,男方顯然醉了,女方一臉嫌惡,也略帶畏怯之色。這對男女坐得離瑞秋最近,在她右手邊隔四個位子而已。不一會兒,兩張椅子轟然一聲半倒,撞上旁邊兩張椅子,前麵的椅腳都騰空了,女人不由說:“我的天,真是夠了。”聲音和眼中都透著恐懼與不屑。男人回嘴:“你他媽自己冷靜一點,你這死公主……”瑞秋碰巧與他四目相接,又對上他女友的視線,男方隨即去把椅子扶正,大家都裝得完全沒事。
她的酒已快見底,心想來酒吧坐坐真是個爛主意。她太怕某種人(就是看過她在晚間新聞抓狂的人),怕到忘了自己其實最怕的是一般人。她對人的恐懼從未如此刻這般強烈,她不由揣想,這毛病到底有多嚴重?她出了法院,早該直接沖回家的,幹麽上酒吧?真要命,小麻雀拍起翅膀來,隻是還沒太劇烈、太失控,還沒,可是節奏變快了。她知道自己一顆心被血管懸著,吊在胸腔裏晃啊晃。酒吧裏眾人的目光都對準她,有群人在背後嘰嘰咕咕,她覺得仿佛聽到某人低聲道:“就那個記者嘛。”
她在吧檯上放了張十元鈔票,很慶幸身上正好有,因為完全不想等人找零,也無法再在那兒多坐一秒。她喉頭一緊,視角邊緣已模糊,四周空氣在她眼前宛若消融。她方起身,酒保卻把一杯酒放在她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