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你二舅,這些年我沒少磨他,現在我走了,他反倒能輕鬆一些……告訴他,讓他趕緊給自己找個媳婦吧!你們也幫襯著他一點,這三十多歲的人了沒伴怎麽行。”我連連點頭表示自己記著了,會轉達給家人。
“恩,那感情好,我也就沒什麽不放心的了……”正說著,姥爺的身體逐漸變得透明起來。我一見這情形,知道是姥爺要走,條件反射的要去抓他的手,沒想這一抓卻抓了個空……病床上已經是空空如也,這時我才突然想到香包的事情一直沒問,連忙急聲問道:“姥爺!那香包是哪來的?”
“照顧好家人……”隻剩下空空的房間裏依舊飄蕩著姥爺最後的聲音,可是他卻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姥爺走的時候是在早上的6點鍾,就像他說的,他等不及見我娘最後一麵了。之前我和姥爺的對話發生在我的夢裏,可我知道,那絕對不是夢那麽簡單——我醒後發現自己自己依舊趴在姥爺的床邊,沒過多會姥爺就不行了,監控儀警報大作。醫生趕緊過來搶救——我在旁邊靜靜的看著,其實我知道,那已經沒有用了,姥爺——已經走了。
幸好二舅趕到醫院時姥爺還在搶救,也算是見到了他老人家最後一麵。而我爹娘和大舅趕到時卻已經是上午10點多鍾了,此時姥爺的遺體已經被二舅用人力車拉回了家裏。
按照我們這兒的習俗,人若是沒有死在自己家,是不能進屋的。於是二舅和俺爹、大舅等人就張羅著在屋外的壩子上搭起了靈堂——至於我娘,則早已經哭得虛脫過去,做不得麽事兒了。
雖說我國實行火葬已經很多年,但是在咱老家這種遠離城市的山村裏,大多數死人還是偷著土葬的;畢竟這人少山多,滿山遍野都是沒辦法種莊稼的荒土,所以民政局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家裏人一合計,就還是決定遵從姥爺的遺願,將他土葬。
農村的殯葬習俗可比城裏複雜多了。像上次峰子去世,當天就被拉到了政府指定的一個悼念堂,在那停放了兩夜三天,就拉到火葬場直接燒了。但在農村,若是這樣子搞法,肯定得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說這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姥爺是在醫院去世的,若是在家裏去世,在他去世前,家裏人就得開始準備了。
首先在老年人奄奄一息時,就要給他穿好壽衣。斷氣後,先撕破窗戶上一空窗紙,稱“放喪氣”。家人則要一直朝著門口呼喚“回來吧、回來吧”,這是“叫魂”。死者手裏握一隻用蓧麥麵捏的棒,這叫做“打狗棒”。入殮不能超過當天晚上子時,若超過子時就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殮了。
入殮後死者若是在家去世的就在客廳停五天方可出殯,在外邊去世的隻能停在屋外。入殮就緒以後,先在死者沖頭的方向點一盞長明燈,這燈在頭七以前都是不能滅的——若是滅了,就被認為不祥。然後在停屍床前置一鐵鍋,隨後便在鍋中和大門外分別“燒倒頭紙”和紙人、紙馬、轎子。從死者咽氣後到入殮這段時間內,嚴禁子女號哭,到燒倒頭紙時子女們才開始放聲大哭。與此同時,在死者家大門口朝墳墓方向焚燒“紙人車馬”,意為送死者歸陰上路。並在家門口懸掛“紙幡”(男亡掛左,女亡掛右。一看幡便知亡男或女),以示家人亡故。
出殯頭一天夜晚,子女們得隨鼓樂班子到村口“送鬼”。封棺時,孝子跪著雙手將斧子遞給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為人主)在榫釘上敲三下,表示無異議,之後才能將榫釘打牢封棺。出殯時,長子象徵性的背起棺材的大頭,次子打幡。如家無男丁,由同姓近親或其他親近者代替,“背大頭者”和“打幡人”將繼承死者的遺產。出殯後第三天上墳,第七日上墳,之後每隔七天上一次墳,共七個七,百日、周年上墳,喪事才算全部結束。
所幸現在這一套程序已經簡化了許多,但再怎麽精簡,一些主要的程序還是少不了的,比如什麽停天、哭喪、點燈、燒紙、出殯、打幡等等。好在姥爺十幾年前就給自己預備好了棺木、壽衣等物品,所以入殮的過程並不麻煩。經過半天布置,一個簡單卻正式的靈堂就給搭了起來。
現在咱這村子裏人本就不多,老鄰居就更少了;再加上我們自家人丁也不太興旺,所以趕來弔唁的人不太多;本來想給姥爺辦一場簡單而正式的葬禮,省略一些繁文縟節,讓他老人家走得放放心心的,家人也不至於那麽累,但在姥爺出殯的頭天晚上,卻發生了一件怪事……
第十七章 原來是你
姥爺從去世到這晚已經是第六天了,家裏人也漸漸的接受了姥爺去世這個事情——其實從他老人家一直以來的身體狀況看,這樣沒有遭什麽罪就安安靜靜的離去反倒是一種解脫。姥爺這人清醒時一直喜歡靜,最煩就是有人鬧騰,我們也就沒往外發太多的白帖,隻就通知了一些親戚和關係比較近的朋友;再加上這村子實在是偏遠,多數人都是來守了一、兩晚就得往家趕了,所以到這第六天的夜裏,守靈的除了家裏人,基本就沒有外人了。
“恩,那感情好,我也就沒什麽不放心的了……”正說著,姥爺的身體逐漸變得透明起來。我一見這情形,知道是姥爺要走,條件反射的要去抓他的手,沒想這一抓卻抓了個空……病床上已經是空空如也,這時我才突然想到香包的事情一直沒問,連忙急聲問道:“姥爺!那香包是哪來的?”
“照顧好家人……”隻剩下空空的房間裏依舊飄蕩著姥爺最後的聲音,可是他卻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姥爺走的時候是在早上的6點鍾,就像他說的,他等不及見我娘最後一麵了。之前我和姥爺的對話發生在我的夢裏,可我知道,那絕對不是夢那麽簡單——我醒後發現自己自己依舊趴在姥爺的床邊,沒過多會姥爺就不行了,監控儀警報大作。醫生趕緊過來搶救——我在旁邊靜靜的看著,其實我知道,那已經沒有用了,姥爺——已經走了。
幸好二舅趕到醫院時姥爺還在搶救,也算是見到了他老人家最後一麵。而我爹娘和大舅趕到時卻已經是上午10點多鍾了,此時姥爺的遺體已經被二舅用人力車拉回了家裏。
按照我們這兒的習俗,人若是沒有死在自己家,是不能進屋的。於是二舅和俺爹、大舅等人就張羅著在屋外的壩子上搭起了靈堂——至於我娘,則早已經哭得虛脫過去,做不得麽事兒了。
雖說我國實行火葬已經很多年,但是在咱老家這種遠離城市的山村裏,大多數死人還是偷著土葬的;畢竟這人少山多,滿山遍野都是沒辦法種莊稼的荒土,所以民政局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家裏人一合計,就還是決定遵從姥爺的遺願,將他土葬。
農村的殯葬習俗可比城裏複雜多了。像上次峰子去世,當天就被拉到了政府指定的一個悼念堂,在那停放了兩夜三天,就拉到火葬場直接燒了。但在農村,若是這樣子搞法,肯定得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說這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姥爺是在醫院去世的,若是在家裏去世,在他去世前,家裏人就得開始準備了。
首先在老年人奄奄一息時,就要給他穿好壽衣。斷氣後,先撕破窗戶上一空窗紙,稱“放喪氣”。家人則要一直朝著門口呼喚“回來吧、回來吧”,這是“叫魂”。死者手裏握一隻用蓧麥麵捏的棒,這叫做“打狗棒”。入殮不能超過當天晚上子時,若超過子時就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殮了。
入殮後死者若是在家去世的就在客廳停五天方可出殯,在外邊去世的隻能停在屋外。入殮就緒以後,先在死者沖頭的方向點一盞長明燈,這燈在頭七以前都是不能滅的——若是滅了,就被認為不祥。然後在停屍床前置一鐵鍋,隨後便在鍋中和大門外分別“燒倒頭紙”和紙人、紙馬、轎子。從死者咽氣後到入殮這段時間內,嚴禁子女號哭,到燒倒頭紙時子女們才開始放聲大哭。與此同時,在死者家大門口朝墳墓方向焚燒“紙人車馬”,意為送死者歸陰上路。並在家門口懸掛“紙幡”(男亡掛左,女亡掛右。一看幡便知亡男或女),以示家人亡故。
出殯頭一天夜晚,子女們得隨鼓樂班子到村口“送鬼”。封棺時,孝子跪著雙手將斧子遞給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為人主)在榫釘上敲三下,表示無異議,之後才能將榫釘打牢封棺。出殯時,長子象徵性的背起棺材的大頭,次子打幡。如家無男丁,由同姓近親或其他親近者代替,“背大頭者”和“打幡人”將繼承死者的遺產。出殯後第三天上墳,第七日上墳,之後每隔七天上一次墳,共七個七,百日、周年上墳,喪事才算全部結束。
所幸現在這一套程序已經簡化了許多,但再怎麽精簡,一些主要的程序還是少不了的,比如什麽停天、哭喪、點燈、燒紙、出殯、打幡等等。好在姥爺十幾年前就給自己預備好了棺木、壽衣等物品,所以入殮的過程並不麻煩。經過半天布置,一個簡單卻正式的靈堂就給搭了起來。
現在咱這村子裏人本就不多,老鄰居就更少了;再加上我們自家人丁也不太興旺,所以趕來弔唁的人不太多;本來想給姥爺辦一場簡單而正式的葬禮,省略一些繁文縟節,讓他老人家走得放放心心的,家人也不至於那麽累,但在姥爺出殯的頭天晚上,卻發生了一件怪事……
第十七章 原來是你
姥爺從去世到這晚已經是第六天了,家裏人也漸漸的接受了姥爺去世這個事情——其實從他老人家一直以來的身體狀況看,這樣沒有遭什麽罪就安安靜靜的離去反倒是一種解脫。姥爺這人清醒時一直喜歡靜,最煩就是有人鬧騰,我們也就沒往外發太多的白帖,隻就通知了一些親戚和關係比較近的朋友;再加上這村子實在是偏遠,多數人都是來守了一、兩晚就得往家趕了,所以到這第六天的夜裏,守靈的除了家裏人,基本就沒有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