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這條路這麽吃香?”巴裏小聲對紮西道道,在這裏不能大聲叫喊,也不能對話,因為會引起雪崩,他隻能盡可能的小聲,又得保證紮西能聽見。風漸漸小了,巴裏臉上刀刮一般的風壓慢慢減輕之後,他感覺舒適了很多。接著,這個時候,他看到了前麵的山路上,出現了一些他熟悉的東西。
“他們全部都死了。”紮西看了半天,忽然繼續說道,“那些是死人。”那些一定都是死人,而且一定是凍死在了這裏,他們就像他們一樣,死死地靠在山壁上休息,最終全部凍死,被冰死死地黏在山壁上。紮西忽然感覺到一股寒意,或許巴裏說的是對的,雪裏的都是鬼,他立即站了起來,對其他人說道:“風小了,我們還是繼續前進吧。去看看,前麵這些屍體,都是哪些人。”
西藏有靠趕著騾、驢、馬等牲畜幫人運輸的人,這種人稱作“趕牲靈”,或“腳夫”。“腳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闖北,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幾天或至數月、數年,全憑兩隻腳謀生餬口,顯然巴裏就是一個腳夫,隻聽巴裏道:“你們顧不顧腳夫,我的東家全死了,沒人給我錢,喇嘛你就當給我口飯吃”。
紮西想了想隨即點頭道:“我佛慈悲,當然可以”,巴裏接過包袱道“好嘞”,接著唱道:“說四十裏那長澗羊羔山,說好婆姨出在我們張家畔。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底裏下去我把朋友看。我不唱了那個山曲我不好呆,我唱上兩句山曲我就想親人。”
這是一首陝北信天遊。信天遊是陝北人民最喜愛的一種山歌形式。歌詞基本以七字為一句,上下兩句為一段,上句起興,下句起題。既可以兩句獨立成歌,也可把幾段或十幾段歌詞並列,用一個曲調反覆演唱。
紮西聽不懂但是林妄言和彭加木聽得出不對勁,彭加木盯著巴裏頗有一言不合就要出手的意思道:“你不是西狄人”,這漢子忙用藏語道:“我是藏人,隻是以前給外鄉人當腳夫學了兩句”。彭加木放下了戒心,林妄言卻是不信。
民間曾有“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之說。它採用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上句的旋律起伏較大,一般落在調式的五度音或四度音上;下句常常是一起即伏,結束在調式的主音上。信天遊以綏德、米脂一帶的最有代表性,有山西河曲、內蒙伊克昭盟鄰近地區的信天遊,但沒聽說過藏區有人唱信天遊,而且這麽大聲,是怕招不來雪崩麽?
雖然這漢子解釋為情不自禁,但是林妄言還是留了個心眼,《腳夫調》流行在綏、米一帶,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音調,深刻地抒發了一個被地主老財逼出門外,有家不能歸的腳夫的憤懣心情,和對家鄉、妻子的深切懷念。歌曲一開始,連續向上四度的音調,既表現了腳夫激動的心情,又表現了他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在黑暗的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為泡影,他隻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繼續流落在外,過著艱難的生活。下句“為什麽我趕腳人兒(喲)這樣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調,正是這種憤恨不滿和感慨情緒的交織,就算有人教他,誰敢在大雪山裏教,這傢夥身上疑點太多了。
前麵那些死人凍在岩壁上,看上去分外清晰。雖然距離他們隻有幾十米,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等真正前進到那裏,也將是四五個小時之後了。紮西回頭望的時候,就意識到其實這裏根本就沒有路,他們行走的方式,就是在岩壁上攀爬。這裏層巒疊嶂,溝壑眾多,前進不是沒法落腳,但會十分危險。他記得大喇嘛臨走前和他說過,一座感覺爬上去必定會摔死的大山並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看著似乎有機會能爬過去的大山,那類山倒是會吞噬更多生命。
數量太多了,林妄言這個外行人看著那些屍體的姿態,就知道他們是怎麽死的——所有屍體都緊緊背靠著山崖,就如他們現在的動作。他們一定是被之前的大風困在了這裏,和他們一樣,他們也想休整之後再走,結果溫度突然下降,在休息的時候,很多人在心力交瘁的狀態下凍死了。在寒冷的地方,死亡和睡眠有時候是等同的,很多時候,凍死一個人隻需要幾秒鍾。
“東家,這些人應該是從那個山裏麵出來。在這裏休整時。氣溫突變又颳了大風,於是被凍死了。他們應該算好的,還有很多人,可能凍死後就摔到懸崖下麵了,屍體被埋進雪裏,永遠不會被發現了。”這時那個腳夫說道。
他掃了一圈也能看到凍死的人的發青的麵孔,他們確實不是什麽熟悉的麵孔。這不太可能,墨脫的腳夫,他們不認識全部,也能認識個九成。如果是這樣的事故,裏麵最起碼有一半是他們的人,但顯然那些麵孔都太陌生了。巴裏心裏充滿了疑惑,因為就他所知,能通過這片無人區的路徑,從古至今隻有那幾條而已,那些路徑從來隻有這裏的腳夫知道,並且是通過老人帶年輕人這樣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因為用語言描述或用畫圖來表示是根本沒有用的,這些路徑,必須要走過幾十遍,才有可能記住。所以完全不可能被泄露出去,這些人是怎麽到的這呢,而且看樣子還是從山裏返回的。
“他們全部都死了。”紮西看了半天,忽然繼續說道,“那些是死人。”那些一定都是死人,而且一定是凍死在了這裏,他們就像他們一樣,死死地靠在山壁上休息,最終全部凍死,被冰死死地黏在山壁上。紮西忽然感覺到一股寒意,或許巴裏說的是對的,雪裏的都是鬼,他立即站了起來,對其他人說道:“風小了,我們還是繼續前進吧。去看看,前麵這些屍體,都是哪些人。”
西藏有靠趕著騾、驢、馬等牲畜幫人運輸的人,這種人稱作“趕牲靈”,或“腳夫”。“腳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闖北,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幾天或至數月、數年,全憑兩隻腳謀生餬口,顯然巴裏就是一個腳夫,隻聽巴裏道:“你們顧不顧腳夫,我的東家全死了,沒人給我錢,喇嘛你就當給我口飯吃”。
紮西想了想隨即點頭道:“我佛慈悲,當然可以”,巴裏接過包袱道“好嘞”,接著唱道:“說四十裏那長澗羊羔山,說好婆姨出在我們張家畔。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底裏下去我把朋友看。我不唱了那個山曲我不好呆,我唱上兩句山曲我就想親人。”
這是一首陝北信天遊。信天遊是陝北人民最喜愛的一種山歌形式。歌詞基本以七字為一句,上下兩句為一段,上句起興,下句起題。既可以兩句獨立成歌,也可把幾段或十幾段歌詞並列,用一個曲調反覆演唱。
紮西聽不懂但是林妄言和彭加木聽得出不對勁,彭加木盯著巴裏頗有一言不合就要出手的意思道:“你不是西狄人”,這漢子忙用藏語道:“我是藏人,隻是以前給外鄉人當腳夫學了兩句”。彭加木放下了戒心,林妄言卻是不信。
民間曾有“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之說。它採用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上句的旋律起伏較大,一般落在調式的五度音或四度音上;下句常常是一起即伏,結束在調式的主音上。信天遊以綏德、米脂一帶的最有代表性,有山西河曲、內蒙伊克昭盟鄰近地區的信天遊,但沒聽說過藏區有人唱信天遊,而且這麽大聲,是怕招不來雪崩麽?
雖然這漢子解釋為情不自禁,但是林妄言還是留了個心眼,《腳夫調》流行在綏、米一帶,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音調,深刻地抒發了一個被地主老財逼出門外,有家不能歸的腳夫的憤懣心情,和對家鄉、妻子的深切懷念。歌曲一開始,連續向上四度的音調,既表現了腳夫激動的心情,又表現了他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在黑暗的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為泡影,他隻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繼續流落在外,過著艱難的生活。下句“為什麽我趕腳人兒(喲)這樣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調,正是這種憤恨不滿和感慨情緒的交織,就算有人教他,誰敢在大雪山裏教,這傢夥身上疑點太多了。
前麵那些死人凍在岩壁上,看上去分外清晰。雖然距離他們隻有幾十米,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等真正前進到那裏,也將是四五個小時之後了。紮西回頭望的時候,就意識到其實這裏根本就沒有路,他們行走的方式,就是在岩壁上攀爬。這裏層巒疊嶂,溝壑眾多,前進不是沒法落腳,但會十分危險。他記得大喇嘛臨走前和他說過,一座感覺爬上去必定會摔死的大山並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看著似乎有機會能爬過去的大山,那類山倒是會吞噬更多生命。
數量太多了,林妄言這個外行人看著那些屍體的姿態,就知道他們是怎麽死的——所有屍體都緊緊背靠著山崖,就如他們現在的動作。他們一定是被之前的大風困在了這裏,和他們一樣,他們也想休整之後再走,結果溫度突然下降,在休息的時候,很多人在心力交瘁的狀態下凍死了。在寒冷的地方,死亡和睡眠有時候是等同的,很多時候,凍死一個人隻需要幾秒鍾。
“東家,這些人應該是從那個山裏麵出來。在這裏休整時。氣溫突變又颳了大風,於是被凍死了。他們應該算好的,還有很多人,可能凍死後就摔到懸崖下麵了,屍體被埋進雪裏,永遠不會被發現了。”這時那個腳夫說道。
他掃了一圈也能看到凍死的人的發青的麵孔,他們確實不是什麽熟悉的麵孔。這不太可能,墨脫的腳夫,他們不認識全部,也能認識個九成。如果是這樣的事故,裏麵最起碼有一半是他們的人,但顯然那些麵孔都太陌生了。巴裏心裏充滿了疑惑,因為就他所知,能通過這片無人區的路徑,從古至今隻有那幾條而已,那些路徑從來隻有這裏的腳夫知道,並且是通過老人帶年輕人這樣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因為用語言描述或用畫圖來表示是根本沒有用的,這些路徑,必須要走過幾十遍,才有可能記住。所以完全不可能被泄露出去,這些人是怎麽到的這呢,而且看樣子還是從山裏返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