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骨頭在說話DEJA DEAD 作者:[美]凱絲·萊克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如果一口氣就把骨頭鋸斷呢?”
“就算一次把骨頭鋸斷,也可以在最後斷裂麵的突起部位找到相當於溝槽底部的痕跡。此外,在鋸點表麵也可能找到鋸齒留下的痕跡。”
我重新拿出伊莉莎白的橈骨,在斷裂麵找了一處錯傷,架在電子顯微鏡下,調整好光束。
“在這裏,你看。”
他靠過來,俯身湊近觀視孔,調整了一下焦距。
“有了,我看到了。”
“看看那個鋸麵底部。你看到什麽?”
“有很多凸起。”
“沒錯。那些凸起是‘骨島’,那是鋸齒變換不同角度造成的。這種現象叫做‘滑刃’。”
他的頭從觀測孔抬起來,一臉茫然地看著我。他的眼睛被觀測孔的圓洞印了一圈紅痕,使他看起來就像剛把蛙鏡摘下的遊泳選手。
“當第一個鋸齒切人骨頭時,會試圖抓出一條直線,好讓後麵的鋸齒跟進。當第二個鋸齒切入時,也會做同樣的動作,但往往因為銀子不穩定,而抓出第二條線。就這樣,每個鋸齒切入時都歪掉,因此作用在鋸片上的力量便不停變換角度。結果,在槽底就會形成來回滑動的痕跡。鋸齒越多,鋸片就越容易滑動。會造成這麽寬的痕跡,是因為鋸子已經脫離中線,才會有凸起的骨島。”
“所以這些痕跡使你認定鋸齒是有角度的。”
“完全正確,這些痕跡告訴我的還不止這些。從鋸齒改變方向的距離,可以算出鋸齒彼此之間的寬度。凸起的島狀物代表滑刃的最寬點,島與島之間的距離則相當於兩個鋸齒間的距離。我再讓你看一樣東西。”
我取回橈骨,換上一根尺骨,將腕部末端的切麵放在顯微鏡底下。
“你看到在切麵上如波浪般的紋路嗎?”
“看到了,好像洗衣板一樣,隻不過有點彎曲。”
“那個叫做‘波紋’。鋸片滑動的結果,會在溝狀切痕的牆上留下如波浪的峰穀,就像在底部留下島狀突起一樣。牆上和底部的峰島狀突起是滑動的廣點,穀底和底部狹窄的部分則是滑動的起點。”
“所以你可以測量這些峰穀的間距,就像你量島與島之間的距離一樣。”
“沒錯。”
“為什麽再往下就什麽都看不到了?”
“滑動幾乎都發生在剛鋸下或快鋸完的時候,那時候鋸片鬆動,尚未嵌入物體中。”
“有道理。”他抬起頭。臉上的蛙鏡痕跡又回來了。“那方向呢?有何意義?”
“是鋸片拉或推的方向?”
“有差別嗎?”
“施力的方向可以看出鋸子是在拉回或推出時切開物體。歐美製的鋸子大部分都是在推出去時鋸開物體,而一些日本製的鋸子則是在拉回時;有些則兩麵都能鋸。這當然有差別。”
“你看得出來嗎?”
“當然。”
“那你看出了什麽嗎?”他問,一邊揉著眼睛,一邊看著我。
這個問題得花點時間回答,我先揉揉背部,然後伸手拿起寫字板。我瀏覽了一下剛才的註記,找出適合的資料。
“伊莉莎白·康諾的骨頭上有許多錯傷。溝狀切痕的寬度是0.05寸,每道錯傷底部都有波紋和島紋,都可以量出來。”我翻開下一頁:“有一些脫落碎片。”
他等我解釋,但我並沒有再說下去,於是他便問:“什麽意思?”
“我想,這把鋸子是手動的,鋸齒的密度大概是10。”
“密度?”
“每寸的鋸齒數目。換句話說,鋸齒的間隔是十分之一寸。鋸齒的形狀類似鑿刀,是推出時鋸開物體的。”
“我明白了。”
“鋸片有明顯滑動情形,也有許多脫落碎片,但是鋸片似乎切鋸得很快。因此,我想這應該是一把大鋼鋸。由島狀突起可看出鋸片一定很寬,這是為了避免卡住。”
“那些較窄的部分怎麽解釋?”
我心裏很清楚那是什麽工具切割的,但現在還不想把這個想法說出來。
“我先把這部分做個結論,再來談另外那部分的問題。”
“還有什麽沒說的?”
我翻回第一頁,把剛才觀察到的記錄總結了一下。
“那些錯傷是在長骨正麵,而切麵末端的突出部分則在長骨後麵,也就是說,死者在被分屍時,是臉朝上平躺。手臂是從肩部肢解,而雙手則被砍掉了。腿部則是從胯骨和膝蓋的位置肢解。頭部是在第五頸椎處被切開。胸部也被垂直劃開,直達脊椎。”
他搖搖頭。“這傢夥真是用鋸子的高手。”
“還不止於此呢。”
“不止?”
“他還用力。”
我調整一下尺骨位置和顯微鏡焦距。“你再看一下。”
他彎腰湊上顯微鏡,此時,我居然發現他的臀形很漂亮。天啊,在這種時候……
“你不必那麽用力湊近觀測孔。”
他稍稍鬆弛一下肩膀,微微調整重心。
“看到剛才所說的溝狀切痕了嗎?”
“就算一次把骨頭鋸斷,也可以在最後斷裂麵的突起部位找到相當於溝槽底部的痕跡。此外,在鋸點表麵也可能找到鋸齒留下的痕跡。”
我重新拿出伊莉莎白的橈骨,在斷裂麵找了一處錯傷,架在電子顯微鏡下,調整好光束。
“在這裏,你看。”
他靠過來,俯身湊近觀視孔,調整了一下焦距。
“有了,我看到了。”
“看看那個鋸麵底部。你看到什麽?”
“有很多凸起。”
“沒錯。那些凸起是‘骨島’,那是鋸齒變換不同角度造成的。這種現象叫做‘滑刃’。”
他的頭從觀測孔抬起來,一臉茫然地看著我。他的眼睛被觀測孔的圓洞印了一圈紅痕,使他看起來就像剛把蛙鏡摘下的遊泳選手。
“當第一個鋸齒切人骨頭時,會試圖抓出一條直線,好讓後麵的鋸齒跟進。當第二個鋸齒切入時,也會做同樣的動作,但往往因為銀子不穩定,而抓出第二條線。就這樣,每個鋸齒切入時都歪掉,因此作用在鋸片上的力量便不停變換角度。結果,在槽底就會形成來回滑動的痕跡。鋸齒越多,鋸片就越容易滑動。會造成這麽寬的痕跡,是因為鋸子已經脫離中線,才會有凸起的骨島。”
“所以這些痕跡使你認定鋸齒是有角度的。”
“完全正確,這些痕跡告訴我的還不止這些。從鋸齒改變方向的距離,可以算出鋸齒彼此之間的寬度。凸起的島狀物代表滑刃的最寬點,島與島之間的距離則相當於兩個鋸齒間的距離。我再讓你看一樣東西。”
我取回橈骨,換上一根尺骨,將腕部末端的切麵放在顯微鏡底下。
“你看到在切麵上如波浪般的紋路嗎?”
“看到了,好像洗衣板一樣,隻不過有點彎曲。”
“那個叫做‘波紋’。鋸片滑動的結果,會在溝狀切痕的牆上留下如波浪的峰穀,就像在底部留下島狀突起一樣。牆上和底部的峰島狀突起是滑動的廣點,穀底和底部狹窄的部分則是滑動的起點。”
“所以你可以測量這些峰穀的間距,就像你量島與島之間的距離一樣。”
“沒錯。”
“為什麽再往下就什麽都看不到了?”
“滑動幾乎都發生在剛鋸下或快鋸完的時候,那時候鋸片鬆動,尚未嵌入物體中。”
“有道理。”他抬起頭。臉上的蛙鏡痕跡又回來了。“那方向呢?有何意義?”
“是鋸片拉或推的方向?”
“有差別嗎?”
“施力的方向可以看出鋸子是在拉回或推出時切開物體。歐美製的鋸子大部分都是在推出去時鋸開物體,而一些日本製的鋸子則是在拉回時;有些則兩麵都能鋸。這當然有差別。”
“你看得出來嗎?”
“當然。”
“那你看出了什麽嗎?”他問,一邊揉著眼睛,一邊看著我。
這個問題得花點時間回答,我先揉揉背部,然後伸手拿起寫字板。我瀏覽了一下剛才的註記,找出適合的資料。
“伊莉莎白·康諾的骨頭上有許多錯傷。溝狀切痕的寬度是0.05寸,每道錯傷底部都有波紋和島紋,都可以量出來。”我翻開下一頁:“有一些脫落碎片。”
他等我解釋,但我並沒有再說下去,於是他便問:“什麽意思?”
“我想,這把鋸子是手動的,鋸齒的密度大概是10。”
“密度?”
“每寸的鋸齒數目。換句話說,鋸齒的間隔是十分之一寸。鋸齒的形狀類似鑿刀,是推出時鋸開物體的。”
“我明白了。”
“鋸片有明顯滑動情形,也有許多脫落碎片,但是鋸片似乎切鋸得很快。因此,我想這應該是一把大鋼鋸。由島狀突起可看出鋸片一定很寬,這是為了避免卡住。”
“那些較窄的部分怎麽解釋?”
我心裏很清楚那是什麽工具切割的,但現在還不想把這個想法說出來。
“我先把這部分做個結論,再來談另外那部分的問題。”
“還有什麽沒說的?”
我翻回第一頁,把剛才觀察到的記錄總結了一下。
“那些錯傷是在長骨正麵,而切麵末端的突出部分則在長骨後麵,也就是說,死者在被分屍時,是臉朝上平躺。手臂是從肩部肢解,而雙手則被砍掉了。腿部則是從胯骨和膝蓋的位置肢解。頭部是在第五頸椎處被切開。胸部也被垂直劃開,直達脊椎。”
他搖搖頭。“這傢夥真是用鋸子的高手。”
“還不止於此呢。”
“不止?”
“他還用力。”
我調整一下尺骨位置和顯微鏡焦距。“你再看一下。”
他彎腰湊上顯微鏡,此時,我居然發現他的臀形很漂亮。天啊,在這種時候……
“你不必那麽用力湊近觀測孔。”
他稍稍鬆弛一下肩膀,微微調整重心。
“看到剛才所說的溝狀切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