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藝術作品就算再怎麽相似,也不會像生產線上裝配出來的法拉利轎車那樣相互之間幾乎難以分辨。“設想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每本書都是孤本,那這個世界該是怎樣的狂亂吧。”藝術評論家羅伯特·休斯寫道。藝術品世界就是這樣一個狂亂而陌生的世界。
當蓋蒂博物館於2002年開價五千萬美元,爭購拉斐爾的《粉紅色的聖母》(madomma of the pinks)時,藝術品經紀人理査德·費根對此大聲喝彩,指出“那正是蓋蒂博物館應該做的事情,用幾捆綠色的紙片兒去交換一件藝術傑作,這個交易太明智了。綠色紙片增值,傑作人間蒸發”。1
1英國國家美術館擊敗蓋蒂博物館,把這幅拉斐爾的傑作留在了大不列顛。賣方,諾喿博蘭公爵將六千五百萬美元收人囊中(其中四千萬不用付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幅畫曾被認為是拉斐爾的學生所作,估價僅為一萬一千美元。——作者注
拉斐爾·桑西(raphael sanzio)
《粉紅色的聖母》(madomma of the pinks)
約瑟夫·杜威恩,那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品經紀人,就是充分利用了藝術品的特性,在這個行當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杜威恩的專長是轉賣藝術品。在購買藝術品的時候,亨利·弗裏克、j·p·摩根、安德魯·梅隆以及其他在二十世紀初期控製著美國各行業命脈的大亨們都對杜威恩言聽計從。
“藝術是無價的,”每當自己的一位客戶伸手去掏支票簿的時候,杜威恩都會適時地煽風點火,“您用有限的金錢換得了無價的珍寶,這個便宜可是占大了。”
經濟學家指出,一旦某種東西非常稀少,不足以滿足供應,那麽人們對它們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稀缺價值”。即便人們對這些東西並沒有真正的好感,“稀缺價值”還是會發生作用。一個六歲的女孩子可能會纏住她的哥哥,哭喊著“那是我的,你不可以搶走它”。這就是“稀缺價值”發生作用的鮮活證明。
在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的同時,偉大的藝術品也都有著巨大的稀缺價值,但是稀缺和美麗隻是藝術珍品全部誘惑的一部分。這並不僅僅是世界上隻有三十來幅維米爾的作品,再多一幅都沒有了這樣一個事實,而是與其他那些獨一無二的作品們相比,這些繪畫珍品還有著一個特別具有誘惑力的特徵,那就是一旦某人買下了某幅繪畫,他就能夠徹底地擁有它,並且這種占有是完全排他的,是人們在擁有一部小說、一首詩歌或者一支交響曲時無法體會得到的。其中的區別就在於,任何一個人,隻要拿起一本哪怕卷邊缺頁的平裝本《莎士比亞作品集》,也能體會到與閱讀莎士比亞作品手稿幾乎相同的快樂,莎士比亞的偉大體現在他的字裏行間,而不在他寫下這些字句的那些紙張;莎士比亞的書法算不上藝術,倫勃朗的筆法則是偉大的藝術了。1
1除了六個簽名(拚寫各不相同),莎士比亞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手寫的隻字片語。買不著莎士比亞,比爾·蓋茨1994年用創紀錄的三千零八十萬美金買下達·芬奇一份七十二頁的手稿——這是目前為止手稿交易的最高價格。這份手稿即所謂的“萊斯特律典”,它包括達·芬竒用繪畫方式紀錄下的對月亮明暗及曲流河的科學觀察成果——作者注。
j·p·摩根曾經說,在任何一門語言當中,最值錢的詞,就是“世界上僅此一個”。對於某些收藏家來說,占有某種東西的欲望壓倒了其他一切,以至於一旦他們購得了某個珍寶,就會把它們好好地藏起來,再也不會去看上哪怕一眼。例如在十七世紀的法國,貪得無厭的書籍收藏家馬歇爾·德·埃斯特雷收藏了六萬捲圖書,直到他去世的時候,那些書都從來沒有被打開過。
因此,當一件藝術傑作消失不見的時候,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它是被某位像摩根、赫斯特或者德埃斯特雷那樣狂熱,但是並不像他們那般誠實的收藏家僱人偷走了。一位叫羅伯特·希斯考克的著名保險經紀人兼藝術品收藏家認為,絕大多數失竊藝術品最終都會被掛在某位大富翁的牆上。
“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就像上了毒癮的人沉溺於海洛因一樣,”希斯考克表示,“肯定會有某些人想要獨享藝術品,對他們來說博物館是個讓人傷心的地方,你可以進去,可以觀看,但卻不能擁有那些傑作。這種強烈的占有欲不僅僅發生在健康、誠實的人們身上,也會體現在全社會的各個階層,以及那些壞傢夥們身上。對於心懷不軌的人來說,既然能夠偷到,又何必去花錢買呢?”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盧西恩特斯(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威靈頓公爵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
“人們會說‘擁有藝術品的唯一價值就是要把它們陳列出來嘛’,”希斯考克接著解釋說,“那是徹頭徹尾的廢話。在我的臥室裏,就有一些別人從來也沒有見過的繪畫,他們以後也不可能看見,而且我也沒有絲毫興趣把它們展示給自己的朋友或者全英國的公眾們。我相信,一名偷來了某幅名畫——比如說戈雅的《威靈頓公爵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的壞蛋,當他坐在自己的更衣室裏,絕對會有無比的快感,那種快感比擁有戈雅的作品更加強烈。”
當蓋蒂博物館於2002年開價五千萬美元,爭購拉斐爾的《粉紅色的聖母》(madomma of the pinks)時,藝術品經紀人理査德·費根對此大聲喝彩,指出“那正是蓋蒂博物館應該做的事情,用幾捆綠色的紙片兒去交換一件藝術傑作,這個交易太明智了。綠色紙片增值,傑作人間蒸發”。1
1英國國家美術館擊敗蓋蒂博物館,把這幅拉斐爾的傑作留在了大不列顛。賣方,諾喿博蘭公爵將六千五百萬美元收人囊中(其中四千萬不用付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幅畫曾被認為是拉斐爾的學生所作,估價僅為一萬一千美元。——作者注
拉斐爾·桑西(raphael sanzio)
《粉紅色的聖母》(madomma of the pinks)
約瑟夫·杜威恩,那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品經紀人,就是充分利用了藝術品的特性,在這個行當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杜威恩的專長是轉賣藝術品。在購買藝術品的時候,亨利·弗裏克、j·p·摩根、安德魯·梅隆以及其他在二十世紀初期控製著美國各行業命脈的大亨們都對杜威恩言聽計從。
“藝術是無價的,”每當自己的一位客戶伸手去掏支票簿的時候,杜威恩都會適時地煽風點火,“您用有限的金錢換得了無價的珍寶,這個便宜可是占大了。”
經濟學家指出,一旦某種東西非常稀少,不足以滿足供應,那麽人們對它們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稀缺價值”。即便人們對這些東西並沒有真正的好感,“稀缺價值”還是會發生作用。一個六歲的女孩子可能會纏住她的哥哥,哭喊著“那是我的,你不可以搶走它”。這就是“稀缺價值”發生作用的鮮活證明。
在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的同時,偉大的藝術品也都有著巨大的稀缺價值,但是稀缺和美麗隻是藝術珍品全部誘惑的一部分。這並不僅僅是世界上隻有三十來幅維米爾的作品,再多一幅都沒有了這樣一個事實,而是與其他那些獨一無二的作品們相比,這些繪畫珍品還有著一個特別具有誘惑力的特徵,那就是一旦某人買下了某幅繪畫,他就能夠徹底地擁有它,並且這種占有是完全排他的,是人們在擁有一部小說、一首詩歌或者一支交響曲時無法體會得到的。其中的區別就在於,任何一個人,隻要拿起一本哪怕卷邊缺頁的平裝本《莎士比亞作品集》,也能體會到與閱讀莎士比亞作品手稿幾乎相同的快樂,莎士比亞的偉大體現在他的字裏行間,而不在他寫下這些字句的那些紙張;莎士比亞的書法算不上藝術,倫勃朗的筆法則是偉大的藝術了。1
1除了六個簽名(拚寫各不相同),莎士比亞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手寫的隻字片語。買不著莎士比亞,比爾·蓋茨1994年用創紀錄的三千零八十萬美金買下達·芬奇一份七十二頁的手稿——這是目前為止手稿交易的最高價格。這份手稿即所謂的“萊斯特律典”,它包括達·芬竒用繪畫方式紀錄下的對月亮明暗及曲流河的科學觀察成果——作者注。
j·p·摩根曾經說,在任何一門語言當中,最值錢的詞,就是“世界上僅此一個”。對於某些收藏家來說,占有某種東西的欲望壓倒了其他一切,以至於一旦他們購得了某個珍寶,就會把它們好好地藏起來,再也不會去看上哪怕一眼。例如在十七世紀的法國,貪得無厭的書籍收藏家馬歇爾·德·埃斯特雷收藏了六萬捲圖書,直到他去世的時候,那些書都從來沒有被打開過。
因此,當一件藝術傑作消失不見的時候,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它是被某位像摩根、赫斯特或者德埃斯特雷那樣狂熱,但是並不像他們那般誠實的收藏家僱人偷走了。一位叫羅伯特·希斯考克的著名保險經紀人兼藝術品收藏家認為,絕大多數失竊藝術品最終都會被掛在某位大富翁的牆上。
“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就像上了毒癮的人沉溺於海洛因一樣,”希斯考克表示,“肯定會有某些人想要獨享藝術品,對他們來說博物館是個讓人傷心的地方,你可以進去,可以觀看,但卻不能擁有那些傑作。這種強烈的占有欲不僅僅發生在健康、誠實的人們身上,也會體現在全社會的各個階層,以及那些壞傢夥們身上。對於心懷不軌的人來說,既然能夠偷到,又何必去花錢買呢?”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盧西恩特斯(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威靈頓公爵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
“人們會說‘擁有藝術品的唯一價值就是要把它們陳列出來嘛’,”希斯考克接著解釋說,“那是徹頭徹尾的廢話。在我的臥室裏,就有一些別人從來也沒有見過的繪畫,他們以後也不可能看見,而且我也沒有絲毫興趣把它們展示給自己的朋友或者全英國的公眾們。我相信,一名偷來了某幅名畫——比如說戈雅的《威靈頓公爵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的壞蛋,當他坐在自己的更衣室裏,絕對會有無比的快感,那種快感比擁有戈雅的作品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