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物品以後,其次要想好的,是搜尋區域。潘家園太大了,幾百個攤位一個一個地逛過來,時間絕對不夠。必須決定是主走地攤還是古玩商店。地攤上的東西魚龍混雜,假貨概率極高,但偶爾見到好東西,這中間差價就賺大去了。
古玩商店的東西品質有保證,可店主大部分都是行家,給的價格水分太少,不易靠低價搏到好東西。
我權衡了一下,決定還是把重點放在古玩鋪子裏。
藥不然既然自稱是玄字門的,那麽他的重點肯定放在瓷器上。瓷器與金石相比,價格不太平均,貴的極貴,賤的極賤,中間價格的相對比較少,所以兩千塊錢的價位對他來說很尷尬:好的買不起,破的能買一大車。
相比之下,金石價格分布均勻,什麽朝代的什麽價,低、中、高幾檔都很清楚。鄭教授的兩千元預算,隻要打準了檔次,出手肯定差不到哪裏去——隻要你確保東西是真的就行,這點我可是有絕對的自信。
這天稍微有點熱,塵土飛揚。我買了瓶汽水,握在手裏在人群裏擠來擠去,汗流浹背。穿過幾排地攤和棚鋪時,吆喝聲此起彼伏。我隨便掃了幾眼,全是假貨,連一點駐足蹲下來看看的興趣都沒有。我甚至還親眼目擊了一個中年知識分子模樣的人被攤主忽悠,掏出厚厚一遝大團結換回一件宣德爐——那“宣德爐”的爐足黑中帶綠,明顯是造假時鉛擱多了。
不過我沒有出言阻止。一是我沒時間,二是因為淘寶有自己的規矩,非請莫鑒,如果不是別人請求,即使眼看贗品過手,也不能說,說了就是砸賣家的生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分,希望那位被打眼的兄弟,以後能買到真正的宣德爐吧。
我略微在地攤逛了幾圈,一無所獲,於是按照原來的計劃,直奔古玩店而去。
古玩鋪子沿牆開著一溜藍灰色店鋪,都是一窗一門的格局,裏麵分成裏外兩間,外間擺貨,內間是個雅座,隻有大買賣的客人,才會被請進去品茗細談。家家戶戶都在上頭懸塊金匾,有的還掛著個幌子。比起地攤,這裏相對高端、正規一些,閑人比較少,來來往往的多是專業收藏家或買賣人。
我整整衣領,信步逛去。那些鋪子老闆也都是眼賊之人,一看我的樣子,再談上幾句話,就知道是同行。同行不起鬧,所以他們不像對付棒槌那麽熱情招呼,而是讓我自己隨便看。
我不看玉件,也不瞄瓷器,專圍著金石轉悠。從漢俑看到魏碑,從宋硯看到明清銅具,有真有假,都細細看過一遍。看完了也不表示什麽,沖老闆點個頭,背著手出去了。這叫貨比三家,從這裏離開,不一定是不滿意,看過一圈可能還會回頭。所以古玩鋪子裏,絕沒有國營商店服務員那種一看顧客什麽都不買,立刻摔臉子的事。
我一路慢慢地逛下來,逛到第五家的時候,總算看到一件好東西。這家鋪子叫瑞緗豐,門口一麵杏黃挑子,有點鄉間酒館的意思。我進店的時候,老闆正靠著牆邊打瞌睡。我倆簡短地攀談了幾句,老闆就讓我在屋子裏隨便看。
我在貨架上看了一遍,沒什麽特別值得買的東西。我習慣性地環顧四周,忽然發現,這裏的裏屋和外屋沒有門,隻有一道布簾掛著,布簾隻擋住了上半截。我略一矮身子,便從下麵看到裏屋的情形。
裏屋的沙發邊上擱著個黑乎乎的東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兩個佛頭,頓時有了幾分興趣。
“老闆,那尊佛頂,我能看看嗎?”
老闆聽到我問話,“哦”了一聲,轉身鑽進裏屋,很快就抱著個兩個石佛頭出來。
買賣人大多信佛,而佛頭有斬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頭買賣時,都討個口彩,該叫佛頂。事實上,佛頭這東西,在從前根本就沒人理睬,一直到清末民初外國人對佛像有了興趣,這買賣才算興旺起來。一直到今天,佛頭買賣大多也集中在與老外的交易中,國內很少有人專門玩這個。
佛頭是金石中的大件,也是《素鼎錄》裏談得最多的一個門類。不過因為交易佛頭的買賣不多,我的手不太熟,隻知道個大概齊。
我經過比較,挑中了其中一個。這個佛頭是釋迦牟尼佛,不大,和小孩腦袋差不多大小,風格屬於典型的盛唐。佛頭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豐唇寬頰,兩條長眼的眼角高挑,瞳孔下視。我用手去摸佛頭的臉,石質呈青色,已經有多處自然皴裂,看來已經歷了許多年的風雨,裂口處甚至能看到青苔痕。
這佛頭應該是晚唐時期的,市場價格大約兩三千塊錢,可這個佛頭的真實價格可不止這些。這瑞緗豐的老闆把佛頭隨手擱在沙發旁邊,看來是沒意識到它其中價值。我的機會來了。
“老闆,這東西誰家哪兒收的?”我問。
“安徽。孫家收的。晚唐貨色,絕對真。”
古董買賣,講究個來歷。一枚銅鏡,從漢侯墓裏挖出來,和從當地村民炕頭撿回來,意義完全不同,價兒差得極大,非得問清楚不可。從當地老百姓家裏收的古董,叫孫家收的;從進店的客人手裏買的,叫臧家收的;自己親自從地裏墓裏挖的,叫童家收的。這都是老詞兒,至於為啥挑這三個姓當隱語,沒人說得清楚。建國以後,童家的不敢公開提了,慢慢地合併到孫家裏去。
他一說是孫家收的,我就知道這一準兒是從當地農民手裏收購的——從來沒聽過拿佛頭當明器的。
我點點頭,沒言語,推門出去了。在別的地方又轉悠了半天,沒發現比這個佛頭更合適的。我又回到瑞緗豐裏,看到佛頭還在,就沖老闆一指:“這個佛頂我請了,給個脆價。”
脆價就是一口價,取個幹脆勁兒。行內交易沒外麵那麽多花樣,都是行家裏手,不用玩那麽多虛的繞的,直截了當。老闆抬眼看看我,懶洋洋地說:“給你個交行價,兩棵。”
這是行話,意思是兩千塊錢。我搖搖頭:“送人玩兒的,太貴了。去半棵吧。”
老闆伸出兩根指頭,意思是隻肯再讓兩百。
我又還了一百,最後一千七百塊錢把這個佛頭拿了下來。我沒動聲色,讓他給我找個盒子裝好,老闆在櫃檯裏翻騰半天,最後找了個蛋糕盒子,給我裝起來了。那佛頭仰麵躺在蛋糕座上,兩隻木然的佛眼隔著半透明的玻璃紙望向天空,看上去有些詭異。
我告別老闆,拎著盒子走出瑞緗豐,看看時間,差不多一點鍾了,便朝潘家園門口走去。
潘家園裏此時的人比上午還多,好似一輛特別擁擠的公共汽車,密密麻麻全都是人。我隻能把蛋糕盒子舉在頭頂,用肩膀極力拱著往前走。周圍的人都紛紛沖我投來迷惑不解的眼神,琢磨怎麽這傢夥在舊貨市場捧著個蛋糕盒瞎溜達。
人實在太多了,我一邊得護住頭頂的佛頭,一邊得看著腳下的地攤,別一腳踩到人家攤上踩壞了什麽東西,被訛上就麻煩了。整個人跟走鋼絲似的,搖搖欲墜。我就這麽一步一蹭,千辛萬苦地蹭到了過道口,前頭已經能看到潘家園門口的照壁了。
古玩商店的東西品質有保證,可店主大部分都是行家,給的價格水分太少,不易靠低價搏到好東西。
我權衡了一下,決定還是把重點放在古玩鋪子裏。
藥不然既然自稱是玄字門的,那麽他的重點肯定放在瓷器上。瓷器與金石相比,價格不太平均,貴的極貴,賤的極賤,中間價格的相對比較少,所以兩千塊錢的價位對他來說很尷尬:好的買不起,破的能買一大車。
相比之下,金石價格分布均勻,什麽朝代的什麽價,低、中、高幾檔都很清楚。鄭教授的兩千元預算,隻要打準了檔次,出手肯定差不到哪裏去——隻要你確保東西是真的就行,這點我可是有絕對的自信。
這天稍微有點熱,塵土飛揚。我買了瓶汽水,握在手裏在人群裏擠來擠去,汗流浹背。穿過幾排地攤和棚鋪時,吆喝聲此起彼伏。我隨便掃了幾眼,全是假貨,連一點駐足蹲下來看看的興趣都沒有。我甚至還親眼目擊了一個中年知識分子模樣的人被攤主忽悠,掏出厚厚一遝大團結換回一件宣德爐——那“宣德爐”的爐足黑中帶綠,明顯是造假時鉛擱多了。
不過我沒有出言阻止。一是我沒時間,二是因為淘寶有自己的規矩,非請莫鑒,如果不是別人請求,即使眼看贗品過手,也不能說,說了就是砸賣家的生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分,希望那位被打眼的兄弟,以後能買到真正的宣德爐吧。
我略微在地攤逛了幾圈,一無所獲,於是按照原來的計劃,直奔古玩店而去。
古玩鋪子沿牆開著一溜藍灰色店鋪,都是一窗一門的格局,裏麵分成裏外兩間,外間擺貨,內間是個雅座,隻有大買賣的客人,才會被請進去品茗細談。家家戶戶都在上頭懸塊金匾,有的還掛著個幌子。比起地攤,這裏相對高端、正規一些,閑人比較少,來來往往的多是專業收藏家或買賣人。
我整整衣領,信步逛去。那些鋪子老闆也都是眼賊之人,一看我的樣子,再談上幾句話,就知道是同行。同行不起鬧,所以他們不像對付棒槌那麽熱情招呼,而是讓我自己隨便看。
我不看玉件,也不瞄瓷器,專圍著金石轉悠。從漢俑看到魏碑,從宋硯看到明清銅具,有真有假,都細細看過一遍。看完了也不表示什麽,沖老闆點個頭,背著手出去了。這叫貨比三家,從這裏離開,不一定是不滿意,看過一圈可能還會回頭。所以古玩鋪子裏,絕沒有國營商店服務員那種一看顧客什麽都不買,立刻摔臉子的事。
我一路慢慢地逛下來,逛到第五家的時候,總算看到一件好東西。這家鋪子叫瑞緗豐,門口一麵杏黃挑子,有點鄉間酒館的意思。我進店的時候,老闆正靠著牆邊打瞌睡。我倆簡短地攀談了幾句,老闆就讓我在屋子裏隨便看。
我在貨架上看了一遍,沒什麽特別值得買的東西。我習慣性地環顧四周,忽然發現,這裏的裏屋和外屋沒有門,隻有一道布簾掛著,布簾隻擋住了上半截。我略一矮身子,便從下麵看到裏屋的情形。
裏屋的沙發邊上擱著個黑乎乎的東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兩個佛頭,頓時有了幾分興趣。
“老闆,那尊佛頂,我能看看嗎?”
老闆聽到我問話,“哦”了一聲,轉身鑽進裏屋,很快就抱著個兩個石佛頭出來。
買賣人大多信佛,而佛頭有斬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頭買賣時,都討個口彩,該叫佛頂。事實上,佛頭這東西,在從前根本就沒人理睬,一直到清末民初外國人對佛像有了興趣,這買賣才算興旺起來。一直到今天,佛頭買賣大多也集中在與老外的交易中,國內很少有人專門玩這個。
佛頭是金石中的大件,也是《素鼎錄》裏談得最多的一個門類。不過因為交易佛頭的買賣不多,我的手不太熟,隻知道個大概齊。
我經過比較,挑中了其中一個。這個佛頭是釋迦牟尼佛,不大,和小孩腦袋差不多大小,風格屬於典型的盛唐。佛頭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豐唇寬頰,兩條長眼的眼角高挑,瞳孔下視。我用手去摸佛頭的臉,石質呈青色,已經有多處自然皴裂,看來已經歷了許多年的風雨,裂口處甚至能看到青苔痕。
這佛頭應該是晚唐時期的,市場價格大約兩三千塊錢,可這個佛頭的真實價格可不止這些。這瑞緗豐的老闆把佛頭隨手擱在沙發旁邊,看來是沒意識到它其中價值。我的機會來了。
“老闆,這東西誰家哪兒收的?”我問。
“安徽。孫家收的。晚唐貨色,絕對真。”
古董買賣,講究個來歷。一枚銅鏡,從漢侯墓裏挖出來,和從當地村民炕頭撿回來,意義完全不同,價兒差得極大,非得問清楚不可。從當地老百姓家裏收的古董,叫孫家收的;從進店的客人手裏買的,叫臧家收的;自己親自從地裏墓裏挖的,叫童家收的。這都是老詞兒,至於為啥挑這三個姓當隱語,沒人說得清楚。建國以後,童家的不敢公開提了,慢慢地合併到孫家裏去。
他一說是孫家收的,我就知道這一準兒是從當地農民手裏收購的——從來沒聽過拿佛頭當明器的。
我點點頭,沒言語,推門出去了。在別的地方又轉悠了半天,沒發現比這個佛頭更合適的。我又回到瑞緗豐裏,看到佛頭還在,就沖老闆一指:“這個佛頂我請了,給個脆價。”
脆價就是一口價,取個幹脆勁兒。行內交易沒外麵那麽多花樣,都是行家裏手,不用玩那麽多虛的繞的,直截了當。老闆抬眼看看我,懶洋洋地說:“給你個交行價,兩棵。”
這是行話,意思是兩千塊錢。我搖搖頭:“送人玩兒的,太貴了。去半棵吧。”
老闆伸出兩根指頭,意思是隻肯再讓兩百。
我又還了一百,最後一千七百塊錢把這個佛頭拿了下來。我沒動聲色,讓他給我找個盒子裝好,老闆在櫃檯裏翻騰半天,最後找了個蛋糕盒子,給我裝起來了。那佛頭仰麵躺在蛋糕座上,兩隻木然的佛眼隔著半透明的玻璃紙望向天空,看上去有些詭異。
我告別老闆,拎著盒子走出瑞緗豐,看看時間,差不多一點鍾了,便朝潘家園門口走去。
潘家園裏此時的人比上午還多,好似一輛特別擁擠的公共汽車,密密麻麻全都是人。我隻能把蛋糕盒子舉在頭頂,用肩膀極力拱著往前走。周圍的人都紛紛沖我投來迷惑不解的眼神,琢磨怎麽這傢夥在舊貨市場捧著個蛋糕盒瞎溜達。
人實在太多了,我一邊得護住頭頂的佛頭,一邊得看著腳下的地攤,別一腳踩到人家攤上踩壞了什麽東西,被訛上就麻煩了。整個人跟走鋼絲似的,搖搖欲墜。我就這麽一步一蹭,千辛萬苦地蹭到了過道口,前頭已經能看到潘家園門口的照壁了。